炻凼Ω颐翘峁┝艘恍┚郏ㄒ槿梦颐窃亩痢�
最先要读《虚空藏经》,此经宣说了菩萨的十八种根本学处以及支分学处,详细阐明了堕罪与还净方法。此经又名《虚空藏般若波罗蜜经》,或《虚空藏菩萨经》(佛陀耶舍译)。在藏传佛教中,修行人对这部经典比较重视,经常都会去阅读,但是在汉地,学佛者虽然有此经的汉文本,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也有简单介绍,但普遍来讲,受过大乘菩萨戒的人并没有特别去弘扬和了解,大多数人所重视的,仅仅是《金刚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弥陀经》等几部经典而已。作为释迦牟尼佛的传承弟子,尤其是已受过菩萨戒的大乘行者,我们理应学习这部经典,因为此中广泛宣说了如何发心、怎样受戒、学处开遮等内容,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在汉传佛教中,唐玄奘、鸠摩罗什、义净等大译师呕心沥血译出的甚深宝典,现在几乎很少人去翻阅了。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历史上除了个别佛学院和道场外,很多人对闻思不是特别重视,故不熟悉这些经典;二是此经译文为唐宋时期的风格,不像藏文《大藏经》和论著那样易懂,后人读起来比较困难,没有一定古文底子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其中含义,于是读经的兴趣逐渐消失。
其实,我们佛教徒现在最缺什么?就是对佛陀所讲经典的了解。这种了解,并不仅限于十来部经,而应进行广泛的闻思。我认为在短暂的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就是读经。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自相续中的很多疑团成见、邪知邪念都会被逐渐根除。现在的人有各种疑惑,这应该说跟自己的闻思有一定关系。如果能够长期地学习,久而久之,自相续就找不出任何怀疑,也产生不了什么邪见,遇到任何一件事情,都觉得释迦牟尼佛说的千真万确,百分之百没有错误;遇到任何一个问题,依靠佛法的思维方式,也完全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虽然现在的人很忙,生活节奏很快,但也应抽出一段时间来修学大乘经典,这绝对有必要!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按照藏文原译,“勤阅读”就是再三地阅读。再三阅读什么呢?《学处总集论》,也即《学集论》。因为此论对菩萨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在宋代时,曾被法护论师译为汉文,全名是《大乘集菩萨学论》。在这部论典中,菩萨的整个学处,比如怎么样发心、发心后的受戒方式、得戒后应如何护持、护戒的功德等宣说得非常圆满。
从寂天菩萨的传记中可以了知,当年他造了《入菩萨行论》之后,还分别造有两部大论:比《入菩萨行论》广的,是《学集论》;比《入菩萨行论》略的,是《经集论》。这部《学集论》,我以前在广讲《入行论》时要求大家学习,还给你们每人发过一本,现在也有部分道友在看。前段时间,我将《学集论》跟藏文版本做了一下对照,发现汉文译本的确比较难懂,没有依靠藏文的话,好多地方我都看不懂。当然,你们很多人,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是其他世界的人,阅读另一个世界的文字,必定有语言方面的隔阂,不像我们藏文那样易懂。但不管怎么样,重新翻译的必要我觉得也没有,要翻译起来,确实篇幅比较大,最近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都希望能度化众生,但在度众的过程中,若不了解这些学处,很有可能在无知的情况下违越,或在没有重视的情况下触犯,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很危险。因此,寂天论师再再地要求我们,必须精勤认真地阅读《学集论》,这是他所著的一切大乘学处要义总集。在这里面,不仅是菩萨的学处,整个大乘见修行果的窍诀和密要,也都讲得非常清楚。读了这部论典之后,今后自己对如何做人、利益众生,都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的方式应该精勤,没有精勤的话,做世间事也无法成功。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越完善。”为了获得广博的知识,他一生中非常精进,虽然精进的目标与我们不同,是为了今生的名声、财富等利益,但这句话却极富教育意义。确实一个人的智慧越高,他的行为越规范,若想令某人如理如法,最好劝他多学一点知识,当他的学问增上时,行为自然会变得十分调柔。
高尔基早年生活非常贫困,小学三年级就因读不起书而辍学。尽管他过着流浪的生活,但每天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不顾老板的鞭打责骂,仍挤时间偷着学习。他在一家商店当学徒时,干完活便躲在物品储藏室里读书。没有蜡烛照明,就把老板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做灯夜读。他在一家面包房当工人时,在揉面台上架上书,一边揉面,一边看书。这样的用功努力,最终使他成为一代著名文学家。
同样,学习佛法也需要一种勤奋。听说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一边做饭一边背书,一边炒菜一边背书,听到这种话以后,我心里真的很高兴。求学就应该这样精进,只有将时间尽量用在闻思方面,自己才能获得一种成功。
有位青年曾问爱因斯坦:“您今生有这么大的成就,到底有什么秘诀?”爱因斯坦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成功是勤奋学习,加上正确的方法,以及少说空话而取得的。”这句话听起来很平凡,但实际上,我觉得学习佛法也是这样:有些人虽然很聪明,但人不稳重,一点都不精进,有些人虽然勤奋学习,但由于没有正确方法,今天得罪这个人,明天得罪那个人,再加上经常说大话,也不一定有成功的机会。所以,世间智者的经验之谈,有时候跟佛法也有不谋而合之处。
大家既然选择了大乘佛法,这一条路该怎么走?这些道理应该去了解。前段时间,我要求大家多看《学集论》,可能在座各位比较忙,几乎每个人要背好几部论,抽时间也有一定困难,但外面的人不知道怎么样了。我们在网上的参考资料中,专门提供了《学集论》,可是很多人整天忙于无意义的事情,真正有时间去学习如此具加持的论典,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我们活在世上,应该选择有意义的事情,避开一切无义之事及贪嗔痴引发的种种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会给今生带来痛苦,来世也会苦不堪言。尽管我们是凡夫人,但方向并不是固定不变,以正知正念是可以改变的。此处寂天论师要求学习这部论典,因为佛子恒时应守持的学处,在里面讲得非常圆满细致。学了这部论典后,就像这次学习《入行论》一样,怎么样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什么功德……这些道理都会了然于胸。
近期我通过网络、电话、信函等方式,发现大家跟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以前除了喜欢闻思的人以外,跟其他人接触时,他们从来不提菩提心,甚至有些已经皈依十几年的人,说难听一点,我觉得还没有进入佛门。他们虽然皈依多年,自己认为是个老修行,还有人认为自己是大成就者,但从言行举止、发心目标来看,不要说是大成就者,就连佛法的门也没有摸到。(当面不敢说,本来我胆子也比较小。)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感到很多人基本上了解了佛法的基本道理,了解这些道理以后,就不敢轻易说“我的神通如何”、“我的成就如何”,更不敢把佛法当作一种神话,或是成就神通的一种手段。所以,学习这些论典非常有必要。
现在,有些人经常鼓动大家:“这个上师很了不起,那个上师是成就者,你们都去看看啊。”很多人就到处跑,忙着去找上师。当然,找上师也很重要,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最关键的,寂天菩萨说:你们有时间的话,应该多看看《虚空藏经》,还有我所造的《学集论》,应该多看一看本人的书。再方便的话,看龙猛菩萨的书也可以,我们两个关系比较好一点。开玩笑!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对于广博的《学集论》,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作者告诉我们可暂时先读《经集论》。这也是寂天菩萨所造,总结了所有大乘经典的句义,宣说了人身难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言简意赅、非常易懂。
《经集论》的汉文本叫《大乘宝要义论》,也是宋代法护翻译的。虽然他已经翻译了,但汉族人中读过且能了知内容的,不知道有多少。而《经集论》的讲义,是印度一位大师所造,现收藏于藏传佛教的论著中,但汉地的《大藏经》中没有发现这个版本。
大家方便的时候,应该阅读一下这部论典。但现在的很多人,有意义的经论不看,天天捧着一张报纸或乱七八糟的杂志,谈论的也是:这个人生贪心了,那个人生嗔心自杀了,那个人生痴心吸毒了……对贪嗔痴的话题津津乐道,而对智慧、慈悲、菩提心的内容,很多人都抛之脑后。其实,作为发了大乘心的人,还是应尽量看一下《入行论》以外、寂天论师所造的这两部论典。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阅读龙猛菩萨的两大论典。龙猛菩萨是圣者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自授记、将来弘扬深广佛法的大菩萨,世人称之为“第二大佛陀”。他所造的两大殊胜论典,也叫做《学集论》和《经集论》。
遗憾的是,《学集论》不但在汉传佛教中没有,藏传佛教中也没有它的译本。要知道,藏地对教典的重视程度不是一般的,现在有些人对寺院收钱很重视,有些居士对搞生意很重视,有些世间人对名声很重视,但藏地的高僧大德们,对古代的经书论典相当重视,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保护,无论遭遇什么困难,也会排除万难去求这些传承、学习这些论典。因此,龙猛菩萨的《学集论》没有译出来,大家都觉得非常遗憾。
而龙猛菩萨的《经集论》,藏传佛教中是有的,里面主要讲了很多难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菩提心难发、在家修行机会难值。尤其是在家人如何学习佛法,《经集论》中用相当一部分教证讲了这方面的道理。当时我看后特别想翻译,但后来又想:“翻译得再多,也不一定有人看。没有人看的话,译出来也没有用。”
以前我每次遇到印藏大德如意宝般的经教,自己就羡慕得不得了,心想若把它译出来,肯定对很多人有利益。然后,自己白天晚上辛辛苦苦地翻译。但译出来后给大家,有些人的反映是:“哎,你还是好好休息吧,不要译得太多了。翻译再多也没有人看,不要做了!”如果做光盘,“不行,没有人看”;做法本的话,“不行,没有人看”,很多人都这样说过。我自己也是大失所望:原来觉得内容那么好,肯定很多人喜欢得不得了,但结果译出来后……当然,少数人可能稍微有一点接受:“可以可以,译出来也可以。不过,我现在没有时间看,就放在书架里面吧。”很多人是这种现象。
但不管怎么样,对现在这一代人,我觉得可能不一定有利。因为他们生活比较忙,再加上希求的目标也比较多,不像修行人一样少欲知足。他们需要发财、需要长寿,有多少书倒无所谓,但只要听说哪个地方传发财的心咒,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包多少天的车到那里都可以。我有时候真的有种感觉,这些法本对现在的人可能没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