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罚谋暇故怯形ǎ锿ü盗范寄芑竦寐庑Ч颐亲魑桓鋈耍焯煺庋氲幕埃搅艘欢ǖ氖焙颍运阶岳男目隙ㄖ鸾ゼ跎伲钠刑嵝脑嚼丛皆錾稀�
其实,我自己也很惭愧,口头上是这样说,但好几次都想不起来,只不过变成形式而已,根本没有观察自己的心态。听课的道友当中,正知正念比较弱的人,可能也常有这种情况。所以,大家要多观察自己的心,看自己听了一个礼拜的课,每次发菩提心时想过没有?实际上这只是几秒钟的事情,还用不着一分钟,倘若几秒钟都不愿意串习训练,那想获得很大的果位会不会有点困难?自己也应该扪心自问。
这里是顺便给大家提一下听课的要求。
丑二、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
现在国际上提倡国际交流,学校间也有各种交流,那修行人在与别人交流时,应当怎么样把握分寸?这个问题应该注意。若不了解这一点,修行经常会出现一些违缘。
会时喜相迎,亦莫太亲密,
善系君子谊。
昨天说我们要远离恶友,到寂静的地方去,当个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机缘成熟的话,这应该是修行人最好的选择,但如果因缘不具足,在城市里、家庭中也有修行的缘分。
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遇上自己认识的人,应当如何对待呢?要和颜悦色、以欣喜的姿态令他们高兴,但要注意的是,彼此之间不能过于亲密,如果非要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一分一秒也不愿分开,这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刚开始认识时,感情非常冲动,但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短时间内一定会破灭的。即使你对他的印象非常好,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这么好的人了,这种心态也不一定长久。因此,务必要把握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执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是:“夏天特别热的时候,马上会下冰雹;两个人关系特别好的时候,很快会出现纷争。”
那天有个道友说:“某某人特别特别好,我觉得这个人是世间第一的。”当时我就说:“前面的路还长着呢,不要太早下定论,今天是阳光明媚,但过段时间会不会阴天也不好说。就算你心里这样想,口上也暂时不要说,藏在心的仓库里,钥匙由自己带着。”意思是告诉他,不要到处宣扬自己和某人关系如何好,毕竟最后会怎么样也很难说。现在的社会这么复杂,再加上心若没有一定的修证和正知正念摄持,今天的心态,明天不一定还会存在。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好是“淡淡相交得久长”。
道友与道友之间,即使心里非常要好,行为上也要不亲不疏,这样的结果应该会很好。现在的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亲密,过于亲密势必导致最后的分离。因此在西方国家中,纵然是朝夕相处的一家人,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是吃、住、睡非要在一起。因为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性格爱好也不同,没有深交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随顺自己,言行举止随自己而转,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渐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来源,就是各自有不同的方向。
很多世间男女也是这样,最初关系非常好,后来为了工作、家庭,甚至做饭的问题上,也是意见不一致,经常吵吵闹闹,在争论过程中,一句看似非常平常的话,结果深深刺伤了对方,对方一辈子记在心里,最后彼此的关系就像水泡一样,在阳光照射下毁于一旦。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佛教的这些殊胜教言,大家应该好好思维,真正地利用起来。
庄子、孔子等古代圣贤,在为人处事方面,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在他们那个年代,虽然经济不是特别发达,各方面条件不一定具足,不像现在的社会一样,今天你请客、明天我请客,或者几个人的关系整天搅在一起,但人们的心态非常调和,自己是属于自己的,心处于平平淡淡的状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极少。
而现在完全不是这样,今天对这个人非常好就请客敬酒,不能喝酒就敬百事可乐:“祝愿你一切顺利、吉祥如意。”没有过两天,互相怒目相视,见面连招呼都不打了。包括上师与居士之间、居士与居士之间也是这样。当然,你自己有钱的话,我也不阻碍你的这种活动,有些居士特别特别喜欢请客,今天请这个客、明天请那个客,过一段时间,跟这个闹矛盾、跟那个闹矛盾,今天赞叹这个人,明天当着他的面就开始诋毁,这种现象不断在发生、不断在上演。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根本不懂这样的教言,如果懂了这样的教言,哪怕是你跟同行道友呆多少年,我觉得也不会有什么矛盾。
有时候忆念上师如意宝的恩德,不说他老人家赐予的出世间教言,甚至为人处事的很多教言,我也是一辈子当中难以忘怀。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说:“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不管住在城市、寺院、寂静深山,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中,都不要结交特别亲密的朋友,与任何人交往不要太亲热,也不要太疏远,更不要有嗔恨心,应当稳重自持,自己主宰自己,这就是无垢光尊者的忠告。
当年我刚来学院时,上师如意宝常讲无垢光尊者的《三十忠告论》,那时候人虽然比较少,但我不像现在这样懈怠,对佛法和上师的信心非常非常强烈,每一次得到这些教言后,内心的触动特别大。现在已经过了二十几年了,这些教言仍对自己有很大的利益和帮助(上师哽咽……),本来还要讲一点,但是算了,讲下一个颂词。
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
如昔未谋面,淡然而处之。
这个偈颂是针对出家人的。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当然,从世间人情来讲,这可能有点说不过去,有些人说:“我对这些出家人做了供养,但他们从来也不理我,连一个电话都不打。”很多人可能有意见。但按照佛教原则来衡量,这种行为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在家人供养出家人并不是世间交易,如果是世间交易,那我今天给你食物,明天你就要回报我,互相可以有一种约定。但以佛法来观察的话,此举对自他毫无利益。为了避免诸多过患,出家人应像蜜蜂采蜜那样与施主们打交道。
大家应该清楚,在夏天,蜜蜂随意在花园中飞舞,见蜜就采。对蜜蜂来讲,不会执著“这朵花很好看,蜜汁丰富,花粉较多,所以我天天都到这里来”;作为花朵,也只是给蜜蜂提供养分,根本不会贪著它,认为:“蜜蜂你老人家要常常到我这里来,千万千万不能去紫色花朵、蓝色花朵那里。我就是你的花朵,你就是我的蜜蜂!”蜜蜂与花朵之间没有这样的约定。同样,出家人跟居士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然而现在是末法时代,正如堪布根霍所说,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令人不满的现象非常多。无论到汉地还是藏地,居士和上师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上师把弟子执著为自己的。前段时间,日本有位居士说,他对根本上师很有信心,对另一位上师也很有信心,他想请那位上师传一个法,后来被根本上师发现了,就痛斥他一顿说:“你是我的弟子,为什么要请别的上师?”若按《毗奈耶经》的观点,这种说法恐怕是解释不通的。
现在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几个国家,仍保持着托钵乞食的传统,让人深深感受到僧人的清净生活,除此以外,化缘的现象在大多数城市中是没有的。以前在佛陀时代,比丘每日要外出化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施主,都会接受他的供养,以解决当天的饮食问题。在接受供养以后,彼此之间没有贪执,不会认为“你一辈子就是我的施主,我就是你的上师”,然后留下电话,一直不断地联系。
因此,出家人与居士的一些关系,双方应该重新发心、重新认识。有些上师不太懂某些民族的传统,出去时带着一位外交部部长——翻译官,这个翻译官往往是不懂佛理,随便给居士们信口开河:“从此之后,你对任何一个上师也不能供养。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根本上师说什么就要听什么,所以你的财产就是上师的财产。”而且这个上师也是每年冬天都来,已经成了那里的常客,久而久之,如果没有正知正念,很容易出现一些违缘。藏地也有一首民歌唱道:“原来的上师哟,现在的丈夫哟……”
这样的结局,不但是现在的社会中存在,包括佛陀时代也有。大家可能记得吧,《百业经》中有位叫角宿大象的比丘(他在角宿日降生,以此而得名),他虽然先有家室,但因为对三宝有信心,自己又有出离心,于是在佛的教法下出家,后来精通三藏,摄受了五百弟子,常带他们入城化缘。他原来的妻子一直想他还俗,回来跟自己一起生活。(我忘了她当时同不同意他出家。现在社会上也有这样,有些妻子本来是同意的,后来又好像后悔了。也有些妻子非常支持,成全对方圆满一生的修行。)
于是她每天到僧众应供的地方去观察,看丈夫有没有得果,假如得果了,她就没有希望了。后来经过多方观察,得知丈夫并未得果,她暗自高兴,告诉角宿大象:比丘你老人家非常非常殊胜——叫他比丘还是什么,不知道她当时怎么称呼的。现在有些人出家后,家人称之为“老师父”。以前我们那边有个人出家,有一次在僧团里面,他的孩子叫他“爸爸”,他非常不好意思,下来之后就教训他:“从此之后,在僧众或者人群里面,不能叫我爸爸,一定要叫我师父。”孩子说:“知道了,爸爸师父、爸爸师父。”然后他再次地教训他:“凡是爸爸两个字不能出来。”有一次我碰到那个孩子,他满口都说师父什么什么,我问他师父是谁啊,后来说来说去,我慢慢才知道原来是他的爸爸,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当然,有家庭的人出家,不能认为这不合理,如果真的生起了出离心,那么妻子也可以出家,孩子也可以出家,父亲也可以出家。
刚才的话说回来,角宿大象的妻子说:“我现在的财富非常圆满,一个人也用不完,祈求您和您的眷属天天来我家应供,让我也培些福报、积累资粮。我们以前关系那么好,为什么不给我一个机会呢?”比丘想来想去,还是照顾他原来的“老菩萨”。后来他们每天都来应供,他妻子想方设法令其随行眷属逐渐减少,最后一天,只有角宿大象一个人去。
当天,她私下秘密地找一些人,嘱咐道:“等一会儿给我传法时,你们就来欺负我。”之后她在丈夫面前委屈地说:“自从你离开以后,当地的人如何如何欺负我、害我、打我……”开始时角宿大象半信半疑,但后来在传授佛法时,果然来了一群人,冲进屋扯住他妻子的头发,狠狠地摔打。他顿生嗔恨之心,操起附近一把刀,猛扑过去欲杀人。这时妻子抱着他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