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第8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暇吞鹜防础凹创似刑嵝摹�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流转是无边无际的,而能摧毁众生死主的胜妙甘露,就是这颗菩提心。所谓的甘露,大乘法要中说是天人的甘露,天人在与阿修罗作战时,身体受伤后依靠甘露就不会死亡,服用后即刻得以恢复。后来释迦牟尼佛的妙法也有“甘露”之称。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也曾说过:“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妙法吾已得。”因此所谓的甘露,从出世间角度而言,就是指摧毁死魔,灭除了众生的生死;从世间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无上的妙药,即使病人已经奄奄一息,依靠它亦可重新康复。
    在六道轮回中,能灭尽生死的就是这颗菩提心。我们不管是传讲者还是听受者、修行者,只要有了菩提心,从此以后就不用再步入漫长的轮回之道,故称之为甘露。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遣除众生一切贫穷的无尽宝藏,也是这颗菩提心。世间中有些人没有福报,不具备物质受用,非常贫穷;有些人虽拥有无尽财富,但内心却十分空虚,始终有一种失落感,快乐不起来。现在世间上的人们也是这样,尽管外面的物质资具样样具足,可始终没有满足感,贪婪之心与日俱增,因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而非常痛苦,不断处于渴望和欲望当中,精神世界非常贫穷。然而,如果有了菩提心,就能远离这种贫穷,由于断除了自私自利,不会对财产或其他事物妄起贪执,内心就经常有满足感,根本不会痛苦的。或者也可解释为,菩提心能赐予众生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的三解脱果位 。缺乏这种快乐的众生,依靠菩提心也能如愿以偿、得到满足。从这两方面来讲,菩提心在整个世间中,是唯一能满足一切众生所愿、犹如国王宝藏般的无上之宝,它是极其可贵的,我们相续中若生起了菩提心,就会变成真正的大福报者。
    有些人说:“我很想供养三宝、布施众生,帮助世间上那么多的可怜众生,但由于现在没有福报,所以特别的伤心!”如果你真想帮助可怜众生,他们确实是特别好的悲田。佛经中也讲了,积累资粮有几种对境,一是像佛陀那样的功德田,二是像父母那样的恩田,三是像可怜病人那样的悲田,我们若能以强烈的意乐,长期依靠这三种田来造善业,其福报功德是相当大的,《亲友书》也有如是的宣说。因此,你想满足可怜的众生,这种愿望是相当好的,但即使你没有经济条件,如果有了菩提心的话,也一定能满足所有众生的。有些人经常说“我帮助众生没有能力,等发财以后再说吧,现在有心力不足”,但你如果真的有了菩提心,那就会有心力也足了。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能尽除众生身心疾患的最胜妙药,还是这颗菩提心。世间上有很多疾病,要想治疗众生身体和心理上罹患的种种病症,也必须要依靠菩提心。大家都知道,八万四千病的根源就是贪嗔痴,由此导致风胆涎不调,所有的疾病才会出现。如果我们相续中有了菩提心,断绝了贪嗔痴的根源,所有的疾病自然会销声匿迹,所以菩提心是唯一的妙药。华智仁波切在有些教言中也说:“菩提心是八万四千法门汇集的醍醐,如同如意宝珠,有此则一切具足,无有此心,则不能证得等觉之位。”华智仁波切一生都赞叹菩提心,原因也在这里。
    尤其是作为修行人,有了菩提心以后,不管你遇到疾病、魔障,还是修行中的违缘,都可以将其转为道用。米拉日巴尊者曾说:“病魔、违缘、障碍均安住于气脉明点当中,如果修持菩提心,这些就会成为我修行的庄严、德行的庄严。”所以在他的修行过程中,任何违缘也不能伤其丝毫。同样,我们相续中若真的有了菩提心,即使邪魔外道天天加害,自己也愿意将身体布施他们、帮助他们,并作意道:“我没什么可害的,你们想害就害吧。”如果遇到一些痛苦时,也用菩提心来转为道用,那痛苦就会烟消云散了。由此可见,具有菩提心的修行人,实在是非常快乐。相反,假如没有菩提心,即使表面上做的善事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功德也不太大,而且有时候也不一定成为积累福德的善道。
    在座的每个人应该好好观察一下自相续,如果你有了菩提心,那确实应该值得欢喜。我相信大家这次都获得了菩提心,获得之后,就应该像如意宝一样时时保护。比如在出现战争时,人们会想方设法把如意宝保护起来、藏起来,知道这个不能损坏、不能丢失,如果丢失了这么昂贵的东西,那简直太可惜了。同样,我们现在依靠自己的善缘和福报,已经获得了菩提心,那么每个人应该好好守护,临死前千万不能舍弃。如果能做到这样,虽然人生很短暂,但这一生却活得非常有意义,为自己的生生世世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所以我再三地劝请大家、祈祷大家:你们相续中依靠上师的加持,获得了菩提心如意宝,从今以后永远也不能舍弃,一定要善加保护,终有一天你们会知道“原来我在因地时发了菩提心,即生才有如此的功德”,你们是会发现的! 

思考题
    317、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依靠什么样的后行令其不断增上、强大?
    318、佛子分为哪三种?请分别解释。
    319、获得菩提心后,自己通过哪些方面生起欢喜心?
    320、受持菩提心有哪两种心态?你做到了吗?
    321、“犹如目盲人”一颂中,怎样分析比喻的涵义?
    322、菩提心能成办众生的哪些利益?

第三十五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所摄三品中的最后一品——受持菩提心品。
    本品宣讲了受持菩萨戒的前行、正行、后行,其中“后行”分为令自己生起欢喜心、令他人生起欢喜心,“令自己生欢喜心”又分成办自利而生欢喜、成办利他而生欢喜,现在我们还在讲“成办利他而生欢喜”。
    总的来讲,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心里一定要有种欢喜心,如果没什么欢喜心,一点感觉都没有,这说明你对菩提心不一定非常重视。倘若如此,那你以后在守持菩萨戒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违缘,也不一定能以殊胜的方法来对治。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得到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心里就会觉得“我真是非常幸运,得到了这么好的东西”,始终有一种保护心,并将这个东西藏在最保险的地方,如挂在脖子上或锁在箱子里,一旦没看见,就马上去寻找,生怕一不小心弄丢了。以前在家人认为金子银子最珍贵,而现代人认为人民币最珍贵,稍微有点钱的人,则认为银行卡或一些电器最珍贵,对这方面比较重视,经常有一种保护心。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大乘修行人,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受持了菩提心,从今以后就应该让它永不退失,不能随便放弃,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此颂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一方面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另一方面通过赞颂来了知菩提心的珍贵。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菩提心是漂泊三有轮回长途中的众生可以歇息的荫凉大树。《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通过十三品的教言,让众生心性获得休息;《大圆满禅定休息》中,通过安住的方式,来让众生疲惫不堪的心获得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中,通过宣说八种或十二种幻化喻,让我们疲劳的心性得以休息。传承上师的教言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休息的窍诀。在这里,寂天菩萨也说,无量众生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一直漂泊,整天被行苦、苦苦、变苦等三大苦为主的一切痛苦折磨着,折腾着,没有一个安歇的时候。假如相续中生起了珍贵的菩提心,从此之后就不会那么疲劳和痛苦了,菩提心犹如大树般可以令人得到休息。
    我们顶着烈日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棵具有凉荫、结满硕果的大树,心里就会特别快乐。记得大概1986年的时候,我们到马尔康那一带安居,有一次去外面的牧区传法,路途特别遥远,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没有吃饭。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路边有一棵大树,在树下美美地吃了一点水果,休息得相当好。现在将近二十年了,每次路过这棵树时,我心里都有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当时的情景全部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路途中,特别的劳苦,好不容易得到这棵清凉的菩提心大树,依靠它,就可以获得安歇、凉爽和快乐。以前的高僧大德,如玄奘法师、根登群佩大师在去往印度的途中,举目四周,全部是茫茫的沙漠、空无一人的荒野高原,从他们的游记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有一种凄凉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倘若能找到安歇之处,内心就会非常快乐。同样的道理,我们无始以来到现在,也是特别的劳累,现在遇到了殊胜菩提心的荫凉树,大家应该有一种快乐之感。为什么要快乐呢?因为发了菩提心以后,对自我就不会特别重视,如此一来,你的许多痛苦便会自然消失。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心里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难等全部源于我执而产生,假如没有我执,就根本不会有这些痛苦。人们为家庭、为感情、为财富所感召的痛苦,说来说去都是围绕一个“我”字,如果对“我”不在乎而对众生特别在乎的话,生活真是非常快乐。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一问周围的人,看他们到底为了自己还是为他人而痛苦?现在很多人欢喜看一些书和电影电视,尤其在家人经常看一些迷乱的东西,整天都迷迷糊糊的,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伤心不已。然若详细观察一下,真正为众生而哭泣流泪的有多少呢?可见,只有舍弃自己而一心为了众生,痛苦才会荡然无存,内心始终充满快乐。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菩提心也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的最好妙阶或桥梁。充斥着烦恼喧嚣的轮回苦海难以渡越,若没有像菩提心那样的桥梁,众生永远也到不了解脱的彼岸。上师如意宝经常说:“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你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这个问题虽然前面也讲过,但由于它非常关键,所以不得不再再重复。要知道,众生都害怕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如果我们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就会从此与恶趣绝缘。即使你堕到恶趣中,一弹指间也会得到解脱的。《释尊广传》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由于对同伴嘎玛热巴生起了大悲菩提心,刹那间就获得善趣的果位。因此,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就不必担心转生于恶趣了。
    我们临死前最好不要失去菩提心,要经常这样思维:我的名声、寿命、财产不管如何增长,对今生来世也没有多大用处,真正有用的就是生生世世相续中有这颗善心。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有菩提心,有时候觉得没有,这也说不清楚,反正假装有吧。如果有了这颗菩提心,希望它永远也不要退失,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因为现在人也老了,不想成就什么事业、实现什么目标,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生生世世不要失去菩提心。我有时候观察自相续,好像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