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就上常青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岁就上常青藤-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认为美国社会对黑人中的种种问题负有责任,拥护对黑人在各方面给予特别照顾的“种族平权”政策。不过,最近几年黑人社区中出现一些保守主义者,认为“种族平权”的政策培养了黑人的受害者情结,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比如,在“种族平权”的政策下,黑人孩子上大学考分可以比其他族裔子弟要低得多。一个穷华裔的考分比一个富黑人高,得到照顾的往往是黑人而不是华人。这样,一些黑人就天经地义地认为自己应该凭低考分接受照顾而上大学,不必用功读书。当一个种族的自我期望值这样不断降低后,这个种族就永远不能成功。
  我对女儿的教父教母解释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时,拿在北美的华裔作为对比。大约10年前,加拿大的华人曾经在一次重要的大选前提出加拿大政府必须对当年歧视华人行为道歉的要求。这一背景是:在上个世纪早期,加拿大像美国一样,受排华风潮的影响,对华人有种种令人发指的歧视政策,华人当时的境遇并不比黑人好。到了90年代,社会变得文明多了,克林顿政府还代表美国政府向黑人道歉。既然如此,为什么加拿大政府不能同样地向华人道歉呢?当时,《世界日报》上有一位老华人写了一篇文章,反对道歉的要求。他的立场是:加拿大政府过去歧视华人当然是不对的,也无法为之辩解。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毕竟人家早已经改正了。再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来到加拿大的华人,虽然受尽种种磨难,但毕竟比在自己的国家所受到的待遇好多了。人家对我们犯过错误,但总的来说还是对我们不薄。我们也应该有感激的地方。这一点,把自己的生活和国内人的生活比比就明白。看看周围这些加拿大人,我们心里很明白:他们也认为政府一个世纪前歧视华人的行为是可耻的,相信到一定时候他们自己会表明态度。所以,道歉的事情,以后可以慢慢议论。但像现在这样借大选向政府进行政治逼宫,未免不厚道(据说几年后加拿大政府也道歉了)。
  我借此事说明中国人和黑人在美国有着怎样不同的传统,以及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成功、黑人为什么那么失败。一言以蔽之,在美国,华裔子弟在感激和责任中长大,觉得这个国家和家长给予自己的已经太多,自己应该有所作为才对得起这一切。黑人则在怨恨和愤怒中长大,觉得自己的苦境全是别人造成的,别人必须为自己负责。具体而言,中国人在美国也受到许多种族歧视。特别是那些上个世纪初作为劳工来的唐人街华人,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忍辱负重。但是,华人在看到自己受歧视的同时,总能看到一些积极的东西,看到这个社会给自己提供的机会。华人家长教育孩子总会这样说:“看看你生在这里多么运气!还不好好努力!你要是嫌这嫌那,就回中国看看!”结果呢,这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珍惜自己的机会,很快也就经过自己的奋斗而获得成功。
  相比之下,黑人孩子从小得到的教育是,我们的祖先作为奴隶被卖到这里,这里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剥夺我们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现在的一切问题,都应该社会负责。虽然美国社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对黑人有许多特别照顾;但是,许多黑人青年觉得社会欠他们的债是永远也还不完的,他们自己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
  这些人的道理对不对?从历史上看可以说基本是对的。黑人受的苦难以及美国对黑人犯下的罪孽实在是罄竹难书。但是,如果你只用这一套教育孩子,孩子就总会觉得别人欠着自己许多,自己没有必要为别人、为社会做任何事情。我刚刚到美国时,就看见电视采访贫穷失业的黑人:现在麦当劳有1小时5块钱的工作,你去不去?结果,被采访的在美国长大的黑人,都说不去。理由是钱太少,社会不公平,他们宁愿失业。但是,那些通过移民刚刚来到美国的黑人,都争先恐后地要去,说他们不嫌钱少,因为“你总得从某个地方起步”。他们珍惜的是机会。其实,拳王阿里早就是个明白人。他年轻时是黑人反叛的偶像。但是,年长后跑到非洲一看,直言他非常感到幸运自己的祖先被卖到船上运到美洲来。可惜这一近乎冷血的现实,是黑人社区很少意识到的。
  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要讨论美国的种族问题,而是要讨论怎么在困境中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也许有充足的理由把自己家庭的贫困归结为社会的不公平。但是,如果只告诉孩子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就可能总觉得社会亏待了自己。一个人如果这样陷入受害者情结中不能自拔的话,就不可能成就任何东西。最近我就听说了许多中国贫困大学生出现信誉问题。比如,有位大学生得到素不相识的人捐助读书后,偷偷辍学,并继续向捐助人要钱,拿了钱去做买卖,被发现后一度还拒不道歉,甚至把人家捐赠的4万元说成几千元。这种人的心态也不难理解。他想的是:我一切的不幸都是因为社会不公。我自然应该能偷什么就偷什么,反正社会欠我的是永远也还不完的。人要走到这一步,就无前途可言了。我们要特别警惕的是形成一种使穷人永远穷下去的“穷人文化”。
  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则正好相反:不管自己怎么贫困,要让孩子学会感激、学会珍惜、想到对他人的责任。这一点做起来并不容易。大家都知道,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任何牺牲,从不求回报。但是,这种感情无论如何伟大,如果表达方式不对,就会给孩子带来一切都是她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甚至是别人欠她的心态。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变得自我中心、目无他人。所以,我们从小就特别注意消除女儿心中那种理所当然的感受。比如,家里的好东西当然最终是要给她先吃。不过她妈妈不时提醒她:爸爸很辛苦,你要想着爸爸一些,不要忘了是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你才有这些东西吃。所以,女儿对所有的一切都特别珍惜。一年一次的圣诞节,她可以写信给圣诞老人,要求自己最心爱的礼物(当然这些礼物要家长照着她写下的单子偷偷地去买)。可是,即使她还相信圣诞老人、相信自己要什么圣诞老人都会给,她每次要的礼物,一般就是两件,总共价值大概也就十几块钱。最近的一天,她从学校刚刚下了小提琴课,突然满脸涨得通红地问来接她的妈妈:“妈妈,我是否下学后还有些时间?而且,家里还有一些钱?”妈妈一问究竟才知道,她的小提琴老师鼓励她参加乐队。不过,为了参加乐队,最好要另外再上一对一的小提琴私人课。她做梦都想参加乐队。但是,她知道另外上课对家里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问起来格外紧张,生怕自己要求太多了。
  我们在买东西时不时地告诉她:你如果要这个,爸爸妈妈要如何工作才能把钱挣来。最后让她决定是否买。结果,她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不买。甚至对她的教育投资,我们也告诉她代价是多少。比如,如果她决定学钢琴,我们就要告诉她需要花多少钱,我们为此不能住大房子,等等。她由此意识到,学钢琴不仅她自己要用功,别人也为了她的学习而用功。这样,她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而且永远感念着别人为了她的机会所付出的东西。
  我不是基督徒,但我经常为基督徒那种感恩的生活态度所感动。比如,一次我去一位常青藤的校长家,吃饭前,全家围在一起,手拉手祈祷,感谢上帝给他们饭吃。地位如此之高的人,竟会为几块简单的面包和色拉感激涕零,可见为人之虔卑。信不信教,是孩子的自由。不过,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心怀感激地成长。看看她现在这种快乐、自信、善良的性格,我就知道这种感激之心也在不断给她带来报偿。
  第七,让孩子早早打工
  一天,女儿放学带回来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冰箱清洁:想要一个亮净净的冰箱吗?请给库珀打电话!”乍一看,我还以为是一家公司的名片,但仔细再看,发现上面写着:“库珀·绍恩哈勒:8岁,但工作勤奋,起价5美元一个冰箱”,并有他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再问女儿,才知道库珀是班上功课顶尖的一个男孩子,起初是给父母清理冰箱,干完拿到5美元,尝到了甜头后,就开始给邻居清理冰箱,赚了不少钱,于是做了名片,开始扩张自己的生意。另一个男孩子理查,也是功课顶尖的一位,立即效仿。于是两人开始联合经营。库珀一直学大提琴,他和理查到人家里,理查负责清理冰箱,库珀给主人拉琴,收费翻倍,也就是清理一个冰箱10美元。这还不算,库珀还在家里举办演奏会,一张票5美元,不少邻居还真去听了。不过,这样挣来的钱,一半要缴给父母作为场地费,因为房子是父母的。美国社会的社区精神非常强,邻里守望相助,虽然一个孩子的大提琴水平还很稚嫩,但为了鼓励他,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
  这一故事说明了美国的一个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许多家庭总是让孩子早早出去打工。孩子一到法定年龄(一般是13岁左右,在这方面各州法律不一样),家长就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找工作。像库珀这样8岁开始打工的,也不算异数。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些孩子打的都是很“下等”的工,比如餐馆的跑堂、超级市场的收银员、给人家看孩子、当清洁工等等。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我将会介绍:美国这种“童工”,常常出现在教育良好的中高产阶层,穷人的孩子反而打工的少。有统计数据表明,打工开始得越早的人,日后的平均收入就越高。因为打工早,说明你的“事业”起步得早,在竞争中先声夺人。
  我们不妨看看这些童工通过打工接受了什么样的训练。前述的《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Jonathan Clements讲他的女儿在当地一家餐馆找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这就使她可以利用自己的部分收入开了一个独立的免税退休金的账户。美国退休金制度相当严格。一般有固定工作的人,工资中都有一定的比例被作为退休金扣除,同时单位再追加一定比例的钱,由此形成退休基金,用来投资,并且投资形成的增值是免税的。到你退休时,这笔基金就会滚得相当大,得以维持你的退休生活。临时工的收入,则不在此列。不过你如果愿意,也可以开自己免税的退休账户。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刚刚在餐馆拿到第一份工作,就考虑退休的问题,是否有些过分呢?这位Jonathan Clements先生说:“我从来不指望这点钱能解决女儿的退休问题。但是,这一账户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例证,向孩子展示了自己节省下来的钱是如何升值的。”如前所述,华尔街对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能够推迟欲望的满足,能够有长远的规划。这一退休账户一下子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孩子把能用来满足自己眼前欲望的钱存起来,并通过这样的推迟,为未来进行规划。具体而言,她在十四五岁时,就为自己六七十岁时退休后的生活进行了周到的设计。
  最近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则从相反的方向说明了同样的问题。次级贷款,主要发生在房地产贷款上。传统的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