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对其它学科和高科技的影响杨乐
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在刚刚播出的一期节目当中,我们给大家请来的嘉宾是美国太空总署的李杰信博士,他在演讲当中说过一句话,他说,物理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当时主持人阿忆曾经追问他,说到底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还是物理?李博士非常自信地说,听我的,物理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今天主持人阿忆就给大家请来了著名的数学家杨乐,由他为我们带来一场讲演,在宣传他的小片子过后,阿忆要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数学还是物理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我们先看一下小片子。
主持人:杨先生,小片子过后,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李杰信、李博士他是物理学家,太空物理学家,所以他认为物理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您同意吗?您是数学家。
杨乐:依我的看法,数学相对于物理来得更基础。
主持人:来得更基础。
杨乐:对。
主持人:换句话说,那还是数学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杨乐:对。
主持人:李杰信、李博士,您假如看了这期节目,欢迎您来辩论。
主持人:好,第一次听到您的名字,我还非常清楚的记得那一天,那一天的日子非常好记,是1977年早春,2月22日那一天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右上角的一个部位,是一个新华社的记者写了长篇的通讯,报道杨乐先生和已经去世的张广厚先生,他们在函数论方面达到世界水平的那么一个成果,被报道出来,于是您和张广厚先生就家喻户晓了,当时您刚37岁。
还有一个非常有幸的事情是,当年我还见过张广厚先生,我是学校的红卫兵中队主席,给比我们年龄小的小学生戴红领巾,我是中队主席,跟张广厚先生一起给孩子们戴领巾,这个活动当中有人跟我说,张广厚我不算太羡慕他,他是苦读型的,要羡慕,我羡慕杨乐,因为他是天才型的。您听说过这种评价吗?
杨乐: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想对数学来讲,尤其是经过二十世纪或者最重要的经过最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恐怕人的才能大小,在数学的研究中间起的作用越来越微小,甚至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课题的研究都已经有国内外的许多数学家在反复耕耘,每个数学家贡献了他的一辈子。大家可以想想,如果在你从事的研究领域或者课题,有成百上千的数学家在那辛辛苦苦的耕耘了一辈子的话,那么你的一点聪明就比这些人的总和还要来得强,我想没有这个事情。
主持人:说到上学,咱们就说上学,我们上学都是十五岁才上中学,听说您上中学刚十岁。
杨乐:我上学是比较早一点,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没有满十一岁,但是当时在中国的南方一带。比如说在江浙这些地方,因为有读书的传统,所以确实也有一部分同学差不多在相同、相仿的年龄能够上学。但是在上小学,甚至于当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并不了解学习的重要,学习没有自觉性,可以说是浑浑沌沌,虽然考试的成绩嘛也还算比较好。
主持人:这也是天才的特征,就是昏昏浑浑沌沌,然后考试一般在前五名。
杨乐:我对数学比较有兴趣是到初中二年级以后,年龄有所增长,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当时的外部条件也比较好,就是五十年代初期,国家经济处于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我们上代数课,英文字母,现在当然改革开放了,大家对英文可能很熟悉了,我们那时候,觉得英文字母很新鲜,英文字母还可以进行运算,加减乘除,算术中间很困难的问题,在代数中间设一个未知数,立一个方程,就很容易的、很规范的就可以把它解决了,所以觉得很新鲜。平面几何更新鲜了,这么多的图形,而且要进行这么严谨的推理,对一个当时我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讲觉得非常的新鲜,这样我对数学的兴趣就开始浓厚起来。
主持人:这是对数学有兴趣了,立志要一辈子投身于数学研究,那有什么契机没有?
杨乐:我觉得好象也不是偶然的,或者有一个特殊的事情来使我作出这样的决定。我在那个时候,刚才提到,对代数和几何比较有兴趣了,实际上中学课程的内容是比较少的。我在上课的时候,很专心的听老师讲课,讲的内容在课堂上就消化了,课后我就有很多时间,老师布置的几道习题,有的时候课间的十分钟差不多就可以做完了。课后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我就自己找了一些代数的、几何的,以后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书自己来看,也做上面的题。那么过了一段时间,时间并不太长,我到初中三年级的时候,不是单单在班里成绩比较优秀,而明显的,应该说比当时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数学的水平要高得多了。
主持人:有一种报道,不知道真假,有的时候记者报道一些事情,他是自己想象了很多东西就给写进去了。说您当时看到了很多定理,都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于是您发奋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要学数学了。
杨乐:我念这些课外书籍的时候是在五十年代初。我从1950到1953年这段念初中,所以我看这些课外书籍的时候还在1952年、1953年。而1952年、1953年我们找到的书籍还是1949年以前印的书籍,中间很多专门的定理或者名词是用洋人来命名的,我确实觉得有点纳闷,怎么书上无论代数书也好,几何书也好,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也好,涉及到下面的内容也好,凡是比较重要的、值得把学者的名字提出来的,怎么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我确实当时有这个想法,我们应该让中国人的名字出现在这些数学书上。
主持人:用“杨乐”的名字代替一部分洋人的名字,咱们鼓一次掌。
咱们从人生经验回到我们的学术讲演,今天杨先生带给我们讲演的题目很长,“数学对其它学科和高科技的影响”。有请杨先生,我们洗耳恭听。
杨乐:谢谢大家。在座的同学可能都知道,数学从它发展的历史阶段,各个进程中间,一直是跟物理学、力学、天文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牛顿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他既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那么到现代,到二十世纪,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以来,一方面数学还是跟物理、力学和天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像理论物理,无论是我们在2002年的夏天,在北京请到的史蒂芬·霍金教授,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无论像我们华裔的,杨振宁先生,当然也是非常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数学的造诣很深,他们同时是杰出的数学家。他们不仅掌握过去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数学理论和工具,而且他们对最新发展的数学的一些重要的成就,他们都能够掌握得很好,而且还希望把这些内容,用到其理论物理的研究工作中去。所以,数学对物理学、力学、天文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这样,退回到半个多世纪以前,有的学科,比如化学、医学、生物学、地学,相对数学用得比较少,而且用得比较浅显,它里面也有一些计算,但是不需要很高深的数学工具和知识。但是最近几十年,包括这样一些学科,也都毫无例外的数学用到很多了。
比如说拿生物学来讲,大家都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我们先姑且不论这个观点本身,当然我想有一点是共同的,大家都认为生物学非常重要,今后的发展前途很大。在生物学的发展中间,数学就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说现在有一个领域,叫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就是除掉生物本身,还要用数学,用计算机科学,把它们统一的作为工具,来研究一些比如说像核酸,像蛋白质这种大分子的,有大量数据的现象,因为这样就可以解决很多有关于基因的,有关于遗传密码的,关于生命起源这样重大的问题,对人类、对社会都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帕结束)
那么数学不仅仅是这样,就是对各门学科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对高新技术也有很重大的作用。比如说,我们拿信息这方面,信息科学与技术,几十年来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里头,数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就是这样,比如说有N座城市,你要把N座城市连接起来,什么时候能够使它最短,这在信息科学中间当然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它抽象起来就是一个数学问题,这个问题比如说可以考虑N等于三,我们有三座城市,北京、天津、保定,我们把问题变得更简单一点,我们假设这三个城市是等距离的,这个距离都是一百公里,我们做这样的假定,如果你不加任何思索的话,你认为把城市A连到城市B,再连到城市C,用直线来连就可以。但是大家很容易看到这样的连接是二百公里,如果说A、B、C三座城市是等距离,那么它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我们稍微想一想,再取它的中心,比如说D,好像加了一座城市D,我们把D来跟A、B、C分别连的话,大家很容易看出来,这个时候把它们连在一起,只要一百乘根号三,这样的距离,也就是说大约一百七十三公里,这就比原来短得多了。当然这是最简单的情况,N等于三,而且所谓分布是等距离。如果说N相当大,N等于三十或者三百,那问题就复杂得多了,而且位置可以很随意。那么从数学上,我们还考虑所谓N趋向于无穷,情况怎么样,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数学的,也是计算机科学的极其困难的问题。
在信息科学和技术方面,不仅仅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其它的问题。比如说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信息安全是指无论是军用或者商用,我们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要求只有传递的与被接收的方面能够了解,而且最后能够知道它的含义,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所谓密码,但是密码对方就可以考虑来破译你这个密码。所以说,密码学现在是一个很重要的学问,而这个重要的学问现在就可以用数学工具来做得很好,而且数学工具用的是所谓数论。数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整数的性质和它们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这样的一门学科。
这样一门学科的话,在过去非常长的实际中间,包括数论的大家都认为数论研究整数的性质和它们的相互关系,跟实际的问题没有多少关联的。在座的同学可能都听说过哥德巴赫猜想,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王元、潘承洞在华老的领导之下,对这个课题作出了特殊贡献。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的一个典型问题,它是说任何一个大于四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所谓素数就是这样的整数,它除掉一和自身以外,不包含其它的整数因子,或者说不能被其它的整数所整除。大家看哥德巴赫猜想,好像是一个数学游戏,它是数论中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看起来它好像是一个数学游戏,不会想到它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