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的新窑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0年的新窑子-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建富,1936年出生。1955年毕业于绥德师范学校;同年起在共青团子州县委工作。他1958年去陕西省委党校学习,1959年调配到青海省公安厅政治处工作,同年和延安机械厂一位姓梁的青年女工结婚。  王建富说:“本来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好,结果1962年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弄得我一个月还不值一袋米,饿得我多半年全身水肿,眼睛发黑。当时不少国家干部都流行退职回老家,我饿得实在受不了了,还没有来得及办理退职手续就逃回了新窑子。回到村里照样还是受饿,生活水平不断下降,1963年老婆受不了也跑了。多年来,我一直是一个人干靠。  “1997年,我在延安城里认识了一个比我小24岁的女人,她姓高,人样子也长得俊,虽然不像18的女娃娃那么水灵,猛一看还是满年轻的。她来村里跟我住了一年以后,不知道村里谁给我走漏了风声,让她的几个儿女知道了,结果几个儿女不愿意让他妈跟我这个干老汉住在一起,来新窑子把他妈强行拉走了。1999年前半年开始,等于我又没老婆了。其实那女人很不错,会心疼人,饭也做得好,我们黑夜睡在一个炕上有说有笑挺美的,可惜几个狗日的娃娃不让她妈跟我睡了!”  我问王建富以后是否再找老婆,他笑着说:“老球了,找也不中用了,说不定那天就死球了!”王建富非常乐观,我们的对话是在他出山的半山坡上进行的,不管问他什么,他都是带着满脸笑容风趣地回答着我的提问。                                                                            2001年


新窑子户主们王素琴

  王素琴,1950年出生,文盲。12岁和父母逃荒来到新窑子安了家,14岁便被老人包办给本村小伙子王培金当了媳妇。  王素琴说:“我和老汉一起住快40年了,有三男一女,至今也没办过结婚手续。前两年乡政府来人说我们不合法,要把我们往开打,我们俩得到消息后当天晚上就跑了。一个月后,风声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村里。村干说乡上让我们去补交结婚手续费和罚款,我们到现在也没有去,至今乡政府也没把我们打开。”  我问她孩子是否成家,她说:“大儿子贫血病死了,女儿已经出嫁,二儿子宏双在西安打过工,两年前他还从西安带回来个小媳妇。那媳妇叫张红,当时全家人都为二儿子高兴,村里人也都夸老二能行。今年三月,媳妇和我儿子 吵了一架突然跑了,到现在快八个月了,没有一点儿音信。本来我想让儿子去她娘家把她找回来,结果儿子说他根本  不知道媳妇娘家在哪里。所以,往后还得给二儿子再找个婆姨。小儿子快三十了,至今也没婆姨,我整天为这两个光 棍儿子着急。”  说到小儿子时,王培金说:“小儿子叫卫卫,没本事还一心想找个像张曼玉的女人,你说农村哪有那号人。这两年方圆几十里给他介绍了十几个,他一个也看不上,都说不像张曼玉,我都快让那狗日的气死了!” 2000年


新窑子户主们王宏卫 1

  王宏卫,1972年出生。从小不爱学习,小学二年级辍学回家开始放牛。为了赚钱娶媳妇,他1992年进城打工,月收入300元。第二年他和老板发生了矛盾,返回新窑子再没有出去找活儿干。   他说:“我没文化,进城只好在建筑工地出苦力。我在建筑工地弯过钢筋,背过砖,扛过水泥,挖过灰沙,刚去 的时候磨得手上全是血泡,比家里苦还重。在城里打工很不易,上工的时候只准你干活,不准你说笑。干累了站一会 儿,老板看见肯定要给你瞪眼睛。受罪受气倒也罢了,主要是工地上人多,经常送的饭不够,让人吃不饱,所以只好 饿着肚子干活。在城里打了一年工,只吃了两顿带肉的菜,一天三顿饭顿顿都是煮洋芋,煮萝卜,煮白菜。吃不好不 说,最重要的是每月300块工钱经常拖着不按时发。有一次我跟老板要钱,他给我发脾气,我一生气跑回来再没有去, 后两个月的钱也没要。”  今年29岁的王红卫很想有个家,但村里村外给他介绍了十几个,他一个也没看上。他说:“那些女的不是模样难 看就是身条不好,没有一个能让我看见心跳的。实在不行我就去米脂找婆姨,听说那里好婆姨多!”  王红卫最崇拜的偶像是刘德华,日思夜想的女人是张曼玉,最爱哼哼的歌是张学友的《吻别》。        1999年


新窑子户主们王宏卫 2




新窑子户主们王宏卫 3




新窑子户主们王学岗 1

  王学岗,1964年出生。初中毕业去铜川和韩城挖过两年煤,还在延安蹬过一年三轮车,贩过一年水果。他庆幸自己坐过火车,见过飞机,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只要提起当年,他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他1996年花了8000元将全家四口人的三个户口由安塞农村落到了新窑子。他女儿王妮因为当年钱不够,户口没落到新窑子,至今17岁的王妮还是个黑人黑户。  王学岗说:“我老婆叫朱续香,村里人都说她长得漂亮,我认为一般。她今年35岁,在城里饭馆端过盘子、洗过碗,常年出门在外。我老婆还去过西安、银川和不少城市,这两年又说在榆林做工,具体干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每年都能挣好几万。


新窑子户主们王学岗 2

  “1998年我们建了四间平板房,算上大门、围墙一共花了四万多块钱。今年我们又花三万块建了两间平板房。家里彩电、组合柜、席梦思床、沙发、煤气、自行车样样齐全,现在她一年回来两次,我没钱时只要给她打个电话,她马上就会给我寄钱,很顾家。  “我女儿虽然没户口,但学习成绩很好,我们准备供她上大学。儿子学习不好,但他有户口,将来至少有地种。”  我问他想不想老婆,他说:“刚开始想,走时间长了就不想了,不过没有女人总是不方便。”  我开玩笑问他在村里有没有相好的女人,他笑了笑说:“这村子太小,人太熟,不敢!”        2002年


新窑子户主们王雄

  王雄,1964年出生在榆林地区绥德县一个边远的山村,小学毕业。由于家中人多地少,一家人经常吃不饱肚子。1990年春,他从绥德农村独自外出打工,一年后用打工赚来的1500元将自己的户口落到了新窑子。  近年来,他除了种好两亩土地之外还学会了石匠活儿,前几年为了修两孔石窑,欠下了2万元外债。去年三月结婚,再次欠账1。2万元。  王雄的妻子马涛说:“虱子多了不痒,账多了不愁,我家王雄会石匠活儿,这点儿账不算什么。”  坐在一旁的王雄对着老婆说:“你站着说话腰不疼,反正钱要我挣,你是不怕!”  马涛说:“怕有什么用,你再怕别人也不可能替你还,赶死肯定能还清。”说完,她看了看我笑了。  王雄对我说:“人家村里人有买拖拉机的,也有买“电三轮”的,我一心想买个摩托车,可是为了婆姨欠账太 多,这辈子肯定是买不起了。”   他老婆又接着说:“那你别要老婆呀,看谁家婆姨跟你睡!你老说摩托!摩托!摩托车有什么用项?摩托能吃能  喝还是能穿?摩托会做饭还是会洗碗?摩托车会跟你睡觉吗?墙上贴那么多摩托,你看看不就行了吗!”  王雄说不过老婆只好说:“对对对!你说得对!摩托没有用!你有用!摩托不能骑!你能骑!”  马涛笑着骂王雄:“看你那球样子!本来就是嘛!”                                    1998年


新窑子户主们王李崇 

  王李崇,1957年出生于甘肃,初中毕业。他在新窑子是出了名的老实人,经常自己认为自己是外来户,所以,他在村里遇到大事小事都是礼让三分,从不和别人争高低。  王李崇说:“1958年大炼钢铁那年,我爸和我的两个姐姐都被活活地饿死在老家,不久,我妈认识了一个跑门外的陕北后生,并且把他当成了救星。她们好上之后,我妈跟他来到新窑子结了婚。他对我妈好,对我不好。我初中毕业后本来很想上高中,但继父不供我,我只好回家受苦。  “1980年我和安塞来的王建花结婚,有了自己的家。我们在一起生了两个女子,还没有生下小子她就结扎了。  “现在我的两个女儿都在上初中,每学期600块左右的学费全靠卖粮食来解决。我这人太老实,只会种地不会出去 挣钱,也不会跟人打交道,我老婆经常说我没本事。”  王建花说:“我跟他快20年了,除了窑,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这头牛和这辆三轮车。他这人和结婚前一样老实,说 话说不成,办事办不成,只会种地。现在的社会,越老实越受气。虽然新窑子人不欺负我们,但人太老实总没有什么 好处。比如人家村里人也有不穷的,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电视、录音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凡是不 穷的,都不是那种死老实疙瘩,凡是穷的,肯定都是窝囊人家。”  王李崇家欠了2000元外债,他们说赶年底挣不到钱就卖牛还账。                             1998年


新窑子户主们屈万贵 1 

  屈万贵,1938年出生,文盲。1957年和文盲王培莲结婚后生了五个儿女。早年老人传给他一孔土窑洞一直住到现在。  屈万贵说:“我们和小儿子住一起,他前年结婚给我欠下1。5万块钱,去年我和他外出打工赚了好几千块,秋天又 卖了不少粮食,总共还了将近1万块,现在还欠5000多块钱。”  说起家庭困难时屈万贵说:“还账对我来说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大女儿社梅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社梅高中毕 业,今年34岁,结婚的第二年,她和自己八个月的小女儿从院子的硷畔上掉进沟底,小孩当时就摔死了,我女儿的腰 也摔断了,她一直瘫痪在炕上,吃喝拉撒全靠家里人。


新窑子户主们屈万贵 2

  “这些年女儿受尽了苦头,不知她流了多少泪。每当想起她的时候,我们老两口就睡不着了,好在女婿刘有年人老实,不管做饭、洗碗、种地,都是他一个人的,人家从来没有对我们说过难听话。  “十几年了,女婿明知道我们的人是个废人,还一直在一起过日子。村里人也都说他是个好女婿,其实我们心里更清楚,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报答他。  “其他儿女们的光景还马马虎虎,倒不要我们操心。现在就是瘫在炕上这个女儿的病治不好,让我们最难过。” 1998年


新窑子户主们屈有社 1

  屈有社,1963年出生,小学毕业。1985年经人介绍和枣园大队初中毕业的雷兰琴结婚,婚后连生三个孩子,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穷。欠账1600多元。  为了改变穷面貌,去年雷兰琴又找熟人借了200元,在村里办起了惟一的代销店。经营的商品有烟、酒、火柴、洗 衣粉、铅笔、作业本等不足10个品种,每月可以获得利润20元左右。  雷兰琴说:“跟着有社快把我受死了。有社除了会种地再什么都不会,我嫁到这个烂村子后悔得要死。我娘家是 枣园的,家庭条件很不错。我爸爸当年是枣园大队的老书记,还是省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那些年经常延安北京 来回跑。


新窑子户主们屈有社 2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延安的时候就认识我爸爸,1973年周总理回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