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事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事件-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久,又发生了“艳晚事件”。1936年8月29日晚,受张学良邀请来到西安任张学良秘书的宋黎(中共党员)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押往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途中,宋黎大声喊叫,被十七路军宪兵营骑兵巡逻队截获。但当时在宋黎处的东北大学学生马绍周和东北中学学生曹富琨(曹裕民)被特务抓去了。张学良听到宋黎被捕的消息后,愤然说道:“捉人居然捉到我头上来了!”他一面派人把宋黎接回,一面派人去取宋黎筹办学兵队的材料。但取材料的人又被守候在那里的特务逮捕,押去省党部。张学良对特务疯狂镇压抗日人士的行为极为愤怒,同时也怀疑陕西省党部藏有诬告东北军的材料,于是命令他的卫队营查抄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救出了被捕人员,还缴获了省党部诬告东北军的密电和准备逮捕的东北军参加抗日活动的三百多人名单。事后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自请处分。蒋介石当时忙于应付两广事变,只好隐忍不发,另寻报复。    
    虽然冲突的事件就这样过去了,但它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蒋介石平息两广事变后,便匆忙于10月20日飞抵西安,企图解决西北“剿共”不力的问题。    
    蒋介石立逼张学良、杨虎城就范,追随他继续“剿共”。但是,张、杨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为此,蒋介石大发雷霆,除对张、杨严加“训斥”外,27日还到王曲军官训练团“训话”,极力宣扬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荒谬主张。他声色俱厉地训示“要讨伐共产党”,扬言“对那种不忠不孝的军人要予以制裁”,借以对张、杨及其部下施加压力。但是,事与愿违,不但张、杨没有被其逼服,而且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军官团的大多数人对蒋介石这番凶相毕露的“训话”极端反感。    
    蒋介石一面威逼张、杨及其部属,一面加紧在军事上进行反共内战布置。他调兵遣将,将解决两广事变的数十万大军北调至以郑州为中心的一线;下令扩大西安、兰州的机场和地面设施;调集嫡系部队蒋鼎文、樊仲甫等所属20个师到西北,加上原在西北的嫡系军队,围攻红军的总兵力达60多个师计260个团;又把20余名高级军政大员召聚西安待命,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共”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陕甘绥宁边区总指挥。蒋介石这些部署,既是为了大举“剿共”,也是准备密谋解决张学良、杨虎城问题。    
    同时,蒋介石在全国进行了反共部署。11月17日,他亲飞太原安抚阎锡山,19日又飞济南会晤韩复榘,并令韩向宋哲元转达他的“剿匪”方针。在南京,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大使川越进行了六七次会见;在东京,驻日大使许世英与日本外相有田也频频商谈。    
    11月23日,蒋介石下令在上海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会领袖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沙千里、史良7人。这就是“七君子事件”。这一事件震惊全国,轰动世界,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和抗议。事件在国际上也引起巨大反响,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十几位科学家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这七位爱国者。但蒋介石对此置若罔闻。    
    蒋介石经过这一番对内、对外,前方、后方部署之后,踌躇满志,企图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    
    但是,蒋介石违背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倒行逆施极大地刺激了张、杨,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12月3日,张学良到洛阳见蒋介石,第一次向蒋介石提出建议:停止“剿共”,和中共合作抗日,并要求蒋介石释放“七君子”。蒋介石却严厉地训斥张学良,说他绝不能停止“剿共”。对张学良要求释放“七君子”一事,蒋介石斥责张学良说:“全国只有你一个人是这样想的。”使张学良十分难堪。    
    12月4日,蒋介石二次来到西安,立即向张、杨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将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全部开赴陕甘前线,进攻陕北苏区;二是将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分别调驻福建和安徽,陕甘两省让给“中央军”去“剿共”,逼迫张、杨择一而行。这两个方案都是张、杨所不能接受的。他们和红军早已达成共同抗日的协议,绝对不能再去进攻红军;调离西北,也早晚要被蒋介石吞并消灭。    
    张学良、杨虎城下定决心,一不再打内战,二不离开西北。他们秘密研究的对策是:    
    第一步“哭谏”——尽力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果“哭谏”无效,就采取第二步“兵谏”——设法捉蒋,逼蒋抗日。


第四部分:西安事变: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局面形成的枢纽西安事变(5)

    12月7日,张学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向蒋介石做了一次“哭谏”,痛陈东北失陷、华北危机的严重形势,要求蒋介石改变他的内战政策。蒋介石勃然大怒,骂张“年轻无知”,并拍案说:“你就拿枪打死我,我也不能停止剿共!”杨虎城又去委婉劝说,也为蒋介石所拒绝。    
    12月9日,是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组织万余学生和群众向张、杨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游行学生群情激昂,自西安步行前去蒋介石的驻地临潼华清池,要求蒋介石答应抗日。游行学生行至十里铺,    
    蒋介石布置军队,架设机关枪阻拦;并打电话给张学良、杨虎城,命令他们对游行学生“格杀勿论”。    
    张见局势严重,急乘汽车到十里铺,劝学生回西安。群众高呼:“我们愿意为救国而死,我们前进吧!”群众悲愤号哭,张学良为之感动拭泪,激发了爱国热情与勇气,恳切地对学生说:    
    “在一星期内,我准有满足你们心愿的事实答复你们!”    
    张学良回忆说:“就是一二·九那天,我对学生说,我可以代表蒋委员长,考虑你们的要求,我也可以代表你们,把你们的请求转达给委员长,你们先请回去。当天晚上,我与委员长谈,他先骂我是两面人,怎么可以又代表他又代表学生?这使我已不高兴了。但他接着说:这些学生来了我用机关枪打。这可把我气火了,我话都到嘴皮边了,我想说:你机关枪不打日本人打学生?我气极了。但这话我没说出来,蒋先生也看我变了脸,我脸都气红了。”    
    蒋介石到西安后的横暴无理态度,使一直效忠蒋介石的张学良失去了对蒋介石的信任,他对蒋介石感到绝望了。    
    张学良、杨虎城坚决要求抗日,蒋介石顽固坚持“剿共”内战,双方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张学良、杨虎城被蒋介石“逼上梁山”。    
    3   张学良、杨虎城“兵谏”捉蒋    
    张学良、杨虎城的“哭谏”失败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激情和蒋介石对爱国运动的残酷镇压,更加坚定了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决心。12月10日、11日,张学良、杨虎城又对蒋介石进行了最后劝谏,仍为其拒绝。于是,他们决定“兵谏”捉蒋,逼他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做了具体部署:东北军负责到临潼捉蒋,十七路军负责拘禁在西安城内的蒋系军政要员。11日午夜,张学良、杨虎城分别召集在西安的两军将领,宣布捉蒋、逼蒋抗日的决定和计划,并把“兵谏”指挥部设在新城杨虎城公馆,由张、杨一起坐镇指挥。    
    12月12日晨5时许,东北军卫队营一连兵力在营长孙铭九等率领下,冲进华清池,与蒋介石的侍卫展开激战。    
    蒋介石在睡梦中被枪声惊醒,慌乱之中披着睡衣逃出,在翻墙时跌伤脊骨,在侍卫蒋孝镇的扶持下逃上骊山,躲藏在一块大石的夹缝中。    
    捉蒋部队冲进蒋介石的卧室,发现人虽不在,但床上被褥尚有余温,估计蒋介石不会跑远,遂立即搜山,果然在乱草丛中找到了缩成一团的蒋介石。    
    蒋介石在事后所著《西安半月记》中自述了被东北军抓获的经过:    
    叛部乃四出搜索,经过余所在之穴前后二次,均未为所发觉。忽闻距余二三丈外之地,有与叛兵厉声争执者;察其声,知为孝镇。时叛部搜索益急,闻岩穴上叛兵相语曰:“此间有一服便衣者,或即为委员长也。”另一叛兵曰:“姑先击以一枪再说。”又一叛兵呵止之曰:“不要胡闹!”余乃抗声答曰:“余即蒋委员长,尔等不得无礼!如尔等以余为俘虏,则可将余立即枪杀,但不得稍加侮辱。”叛兵称不敢,向天空发枪者三,高呼:“蒋委员长在此矣!”旋孙铭九营长来前,向余长跪而泣,连言:“请委员长下山。”余乃知围攻行辕者,为张之卫队第二营也。


第四部分:西安事变: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局面形成的枢纽西安事变(6)

    孙随护下山,至华清池行辕前,余欲入内稍慈,见门内物件纷乱,尸体枕藉。孙坚请余登车入西安,谓:“委员长所居之室,已凌杂不可居,营长奉上官命,请委员长入城。”余命孙:“找尔之副司令来!”孙曰:“副司令在西安相候。吾人非敢对上官叛变,实对国事有所请求,将面陈于委员长,望委员长接纳吾人之所请。”余怒斥曰:“叛逆狂谬至此!无多言,欲毙余,则速毙余可也!”孙与第一○五师第二旅旅长唐君尧又向余敬礼,请登车入城。余欲见汉卿询其究竟,遂登车行。    
    孙铭九与唐君尧旅长既扶余登车,夹坐余之左右;另一副官坐车前,即张汉卿亲信之侍从谭海也。车向西安城直驶,经东关,遇见张汉卿之车,唐旅长谓:“副司令来矣!”既近,实非张,乃来传令送余至何处者。唐旅长询前坐之谭副官:“送委员长至何处?”副官答:“新城大楼。”新城大楼者,即西安绥署,杨虎城所居,余闻而大疑,以围攻叛变者为东北军,何乃送余至杨处?时车已近东门,见守卫兵士均佩“十七路”臂章,余更为骇异。继思昨晚约宴客各将领,虎城未到,必以先赴张宴,为张所绐,被其扣留。更念中央在西安之高级将领,必为其一网打尽矣。顷所见佩“十七路”臂章之兵士,疑系张部将第十七路军留西安部队缴械后,脱其军衣而令东北军服之,以掩人之耳目者。杨虎城参加革命之历史甚久,亦为本党之老同志,信其不致附和叛变也。既入城,唐君尧向余悄然叹曰:“委员长鬓发渐白,较二年之前我等在庐山受训时,苍老多矣!国家实不能一日无委员长!只看西安城内之繁荣景况,与二年以前大不相同,非委员长主持西北建设,易克臻此?甚望委员长善自珍重!”余未及答。十时,抵新城大楼。    
    余既入绥署,未见虎城。移时,绥署之“特务营”营长宋文梅来,孙铭九以护卫之责交付于宋而去。    
    蒋介石的回忆自然有大量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成分,但毕竟还是承认了基本事实——他被孙铭九等爱国军人从山上抓了下来。    
    与此同时,十七路军由军官训练大队大队副赵寿山统一指挥,很快解除了蒋系势力的武装,控制了交通通讯要地,并把蒋介石手下的重要军事将领陈诚、陈调元、蒋作宾、钱大钧、蒋鼎文等二十几名军政大员拘禁在西京招待所。至此,张学良、杨虎城成功实现了“兵谏”计划。


第五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