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星的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笑星的爱-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谈到笑星,人们自然会冠以他们“搞笑专家”,“幽默大师”、“欢乐的使者”。“人类灵魂工程师”、精神世界的领袖群伦等等,诸如此类的喻美之词。    
    是的,他们灵牙利齿。舌灿莲花,谑浪笑敖,妙语天下……    
    他们给失败者以跌倒爬起,继续奋进,再创辉煌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给成功者以猛著先鞭、跬步千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鼓舞和激厉。    
    他们像一抹阳光,在人们脸上洒下灿烂如花的笑影;他们像一缕春风,在人们悠悠地心海里荡起甜美丽又温馨的浪花……    
    他们像敲金戛石,响遏行云的歌手。用歌声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怅惘;他们像才情卓越的画家,用飞来之笔,点亮了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有道,笑一笑十年少,此话不无道理。笑,是激情的释放;笑,是感慨的舒发,笑,是喜悦的渲泄;笑,是美好的升华、更可以说,笑,是免疫力的助力器;笑,是祛除百病的一剂灵丹妙药……    
    言而,当我们工余饭后,或坐在剧场,或面对莹屏,欣赏笑星们的精彩表演而为之拊掌,为之捧腹、甚至为主喷饭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就为换取您那一笑,他们可要废寝忘食,剑及履及、积日累劳、殚精竭虑。换句话说,他们是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血。    
    做为全国十大笑星之一的姜昆,二十多年来,他创作演出了上百个段子,几乎每一个段子都是千古绝唱。为什么大家说姜昆五十刚过,比起他太太李静民要老了许多,甚至怀疑是不是原配?其原因就在于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他挚爱终生的相声事业。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把她全部的乳汁都给了嗷嗷待哺的儿女,而她自己却未老先衰了一样。可以说,姜昆对相声事业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    
    这位笑星的人生是灿烂辉煌的,是生动感人的,虽然有许多波折……    
    翻开这部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大开本图书“笑星.人生”你可以通过书中为您提供的四面八方的视角,窥侧到一个大明星鲜为人知的,也可以说近于绝版的人生另一个丰富多彩的侧面;——爱情,亲情。交友、经商;奔走五大洲、穿梭海内外,演出,采风。主持节目.拍电视,作广告、开发网络,研究曲艺改革与发展等等,内容极其丰富、让你目不暇给,百感交集。    
    一百余幅从未公布于众,也从未见于报端的绝版照片,五花入门.琳琅满目。有同演艺圈那些一代名流的;有港澳台那些名声大振的歌王,天后的;有企事业榜上有名的成功人士的;有同娇妻、爱女,亲戚朋友的等等……    
    这些照片,姜昆都用他生花的妙笔,按着时问,地点,当时的情景。配上了他别具一格的幽默恢谐,带几分调侃的、足以调起你胃口的注释,这一幅幅别出新裁的杰作,还未排列成文,就引起了书刊界的广泛关注;我深信,看过这部书的人定会拍案叫绝、爱不释手,不信试试。    
    青汶    
    二○○四年    
    于北京中秋    
    


家情第1节 爷爷

         
    这是我和我爷爷、奶奶拍摄的唯一一张照片。我的爷爷是跨世纪的人物,他过去参加过“义和团”。我记得他跟我说过他参加义和团不知道是起义组织,他只知道是练武术的班儿,叫“义和拳”。    
    我的爷爷家庭成份是雇农。小时侯家太穷,徒步沿着火车道走,逃荒从青岛来到北京,当了饭店的小伙计。挣了点钱,开了山东馒头铺,一点儿一点儿干,又开了“同福斋”饭馆儿,从小伙计到小业主,从小业主变成资本家了。         
    听老人跟我讲,爷爷是“大善人”。有一个从蒙古草原来的学生天天在饭馆吃晚饭,后来吃着没钱了要赊帐,柜上的先生对我爷爷说:“把他轰走算了!哪有吃饭不给钱的!”我爷爷想了一会儿说:“孩子求学不容易,以后把钱记在我的帐上,要不就让他跟我一块儿吃。”这一吃就是三个月,所有的人都急了,劝我爷爷,我爷爷还是我行我素。后来,这个学生不见了,一点儿音讯都没有,几乎全家人都数落我爷爷“没长眼”。半年以后,我爷爷突然接到一张银票,附上写了几个字儿:“姜掌柜,这是该您的饭钱,奉上,多谢关照。蒙古学生”柜上的先生拿着算盘一扒拉,这张银票给的钱,整是那位学生欠的饭钱的一百倍!连地址都没有,所有的人都傻了,没见过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爷爷还是不言不语,用这钱把饭馆重新装修了一遍。从此,爷爷还落了个“大善人”的称号,爷爷也是信奉善有善报的人。    
    奶奶去世早,50多岁就死了。听我妈妈说,她可厉害了,家里成份是地主,但是从没吃过好东西、穿过好东西,抠的要命,典型的守财奴。我大姑为了参加革命剪短了头发,我奶奶气的要拿麻绳上吊,寻死寻活,我听着特别像电影里的情节。    
    我印象的奶奶除了这张照片以外,还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她带着我在街上玩儿,她坐在小板凳儿上,只要一有救火车,    
    救护车过来,她就学着车笛儿的声音唱“靠边———、靠边———。”在有一个镜头,就是她死了,我陪着妈妈在她的棺材边儿    
    上跪着,进来一个人磕头,我们也磕头,整整磕了两天,我是磕一会儿,玩一会儿,弄的妈妈老得起来四处找我去。


家情第2节 妈妈(1)

         
    在我看来,大凡一个功诚命就的人物、都沾一个孝字。提起大孝子姜昆,用允推独步、加人一等、德配天地,罕有其匹来形容他决不过分。    
    姜昆的爷爷奶奶,接近生命旅途的终点的时候,才见到他们的隔辈人——姜昆。这唯一的大孙子,可是爷爷奶奶的心尖儿,真可谓,头顶着怕吓着,嘴含着怕化了,吃咸的怕齁着,吃辣椒怕辣着……    
    少年时代的爷爷,因为家里太穷,为了脱贫,他告别了家乡,独闯京门,从青岛沿着铁道线,踩着枕木,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北京,他从饭店小伙计做起,口掖肚攒,先开了一个山东馒头铺,接下来又开了同福斋小饭店,当上了小业主。到解放时,化为资本家了。    
    爷爷是出了名的大善人,佛家讲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个辨证唯物主义,在爷爷身上,得到了验证,也许是积因的影响。    
    姜昆所行之善举,比其爷爷,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革中,因为爷爷应了个资本家的名,被清除出京,远去乡下,劳动改造,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姜昆,心里也始终牵挂着年迈的爷爷,他曾不止一次的徒步跋涉上百里,去看望老人家,把家里啃咸菜疙瘩节省下来的一点钱,买些好吃的带给爷爷。    
    奶奶陪他的时间不长,她的人生之旅只有五十年,奶奶在世的时候,姜昆还穿开裆裤哪!但记忆力超凡的姜昆,还依稀记得奶奶的模样,奶奶的语音,以及奶奶哄他玩耍的一幕幕情景,特别奶奶给他讲的故事:一家哥俩,老大糕,老二傻……直到现在他还记忆犹新。他想把奶奶的故事传给他的下一代。他的爱女姜姗对太奶奶的故事不感兴趣,她说,什么老大糕老二傻,如今医学科学这么发达,哪有几个傻子……    
    对他的慈母,姜昆更是尊敬备至,关爱有加。母亲是位了不起的母亲,她平凡而又伟大,因为姜昆的外祖父、外祖母英年早逝,做为他们长女的母亲,八九岁立志,她那稚嫩的肩膀,便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她身下,肩儿挨肩儿的几个弟弟妹妹,都是由她一手带大的,都说老姐如母,确实不假。    
    嫁到姜家之后,她肩上的重荷更加重了,上奉公婆,下待丈夫,还要侍候孩子。让她在纷繁的家务劳动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家情第3节 妈妈(2)

    因为其父亲姜祖禹是著名书法家,母亲同父亲在一起,耳濡目染,对书法也深谙其道    
    姜昆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长大,母爱,高尚的母爱,像过甜的乳汁一样哺育了他,像阳光雨露滋润了他。使他从孩提时长,便懂得了孝顺这两个字的特殊的、和极为深刻的含意。    
    通过母亲在最艰难困苦时唱的那首小白菜、叶叶黄,七岁八岁没了娘的歌曲,品尝着母亲唱歌时流出的那一大滴、一大滴的泪水,他深谙母亲埋藏在内心深处,不为人知,也不想让人所知的、一般人难以忍受、也无法忍受的、创巨痛深的苦楚……    
    做为父母的长子,他知道主动去分担母亲的痛苦,他也像母亲当年对待弟弟妹妹那样,影响和带动他身后,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弟弟妹妹。    
    如今母亲已经到了八十高龄,但做为大忙人的姜昆,尽管工作任务繁重,外出活动频多,奔走五洲、穿梭海外,可他从来没疏忽对母亲的关爱和行孝、他把唯一一栋别墅,让给母亲居住,还顾人服侍母亲的衣食起居,每周,他只要在京,他都带上娇妻爱女,去同老人家团聚一下;每每这个时候,老太太总要亲自下厨,为儿子做一顿,她最拿手、也是儿子最爱吃的老北京炸酱面……    
    小的时候,他考少年宫文艺班的时候,妈妈是他的第一个观众,如今成了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每当上演新的相声段子,他也不忘了把母亲接到演出现场去,接受老人家的审阅;连写毛笔字的时候,他也请母亲指点。    
    姜昆对妈妈的评价极高,他说:    
    “妈妈当初有工作,后来孩子多辞掉了,因为挣的工资还不够孩子上    
    儿所的费用。街道选了妈妈做街道治保主任。三十多岁的妈妈做的那个    
    好就甭提了。可“文化大革命”一来,不让妈妈做了。原因是我爸爸家里是    
    资本家,爸爸本身是教师,属于“资产阶级”。过去管人家,现在被人    
    管。妈妈一点也不往心里去。    
    在中国,尽管政治斗争风起云涌,一浪又一浪,但老百姓心里的秤总    
    没倒个儿。尤其在街道上,开会的时候“阵线”分明,一回到家里,乡里乡    
    亲,左邻右舍,家长里短的依然照旧。我记得妈妈这时候的主要工作    
    是:帮不认字的林奶奶读信;帮对门的王大妈往家寄钱;替出于“阶级斗    
    争“的惊吓,神经上受到了刺激的赵妈妈开心;新结婚的小两口吵架也找    
    我妈来。    
    “文革”过去以后。街道选举,妈妈当了街道居民委员会的主任,还被    
    评为全国〃五好家庭〃的先进代表。”    
    老太太已年逾八十、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结实、精神头足、报刊、杂志、影视、每天都要接触政治、    
    经济、文化、科学、谈起来都不落伍,前些天,为了要一本姜昆外传,我给老人家所在的八仙别墅打了一个电话,253、正是老人家接的电话。    
    因为我有几年没到八仙去了。姜昆的朋友多,来往频繁,我想老人家不会记得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可是,事实完全出乎我意料,    
    还没等我报上名来,老人家就知道我是哪位了,当时我十分震惊,竟老半天没说出话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