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的哲学-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始祖亚当。但是他没有劳动的“帮手”。“上帝就从那人身上取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他到那人跟前。”(创世纪,第二章,第二十二句)古希腊神话关于这场分娩说得更加离奇。雷神宙斯吞下了即将生下一个女孩的智慧女神墨提斯之后,感到头痛欲裂。他自己的儿子赫菲斯托斯——打铁业的守护神一锤砸开了他的颅骨,于是英姿勃勃的女神、绝顶聪明的帕拉斯出世了。宙斯从而证明了男子即使在分娩方面也优于妇女。    
      更为有趣的还有某些氏族的一种有趣的风俗“库瓦达”。在孩子生下来以后,立即把母亲移开,而让丈夫躺到床上去。他装模作样地呻吟喊叫,仿佛是在经历分娩的痛楚。最后,房门打开了,有人把孩子抱出来给大家看。假冒产妇的父亲躲在床上接受家人的祝贺。    
      对这种风俗的社会意义有许多解释。塔尔德说,这很有可能是母系氏族的遗风,男子模仿产妇以取得“家庭里的权威”。但是塔尔德本人却倾向于施塔尔凯的解释,认为这种奇怪的习俗是把“父亲的勇敢”传给孩子的一种方法。这种习俗的意义在于巩固父亲的尊严。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由男子扮演的这出闹剧,其目的在于取代产妇,从而欺骗在这时向产妇袭来的魔鬼。“库瓦达”这种习俗显然是戏剧性地体现男子的愿望的一种仪式,企图降低妇女做母亲的权威,剥夺妇女天经地义的荣誉,赋予男人以特殊的能力。使人们相信男子既能支配生命,又能创造生命。虽然这种风俗滑稽可笑,但是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它无疑起过重要的社会心理作用,很好地确立了父权制的统治。    
      在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曲《奥瑞斯忒斯》里,我们可以看到奴隶制社会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对男子的赞扬。被奉为古代美学文献典范的这部作品的思想是男子的主导地位和对妇女的贬损。《奥瑞斯忒斯》捏卫了奴隶制的男子权利,实际上是对男子的一曲美学和精神的赞歌。它由三部分组成,三部曲的第一部里描写了英雄阿伽门农得胜归来,他赢得了特洛亚战争的胜利,回到阿耳戈斯。他狡猾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技却并不像佩涅洛佩那样独守空闺等着他。她找了一个丈夫的替身。克吕泰墨斯特技还设下计谋谋杀了阿伽门农。借口是他把自己的女儿伊菲格涅亚供献给了神祗。    
      三部曲的第二部是阿伽门农的儿子奥瑞斯忒斯回到阿耳戈斯。他得知父亲被害的真实情况以后,就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克吕泰墨斯特技和她的情夫。在第三部里厄里倪厄斯(复仇女神)紧紧追赶着奥瑞斯忒斯,他只好躲进阿波罗神庙。后来在帕拉斯的神庙里审理了这个案子。智慧女神、男子权利的维护者主持审理,被任命为审判官。这已经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复仇女神控告奥瑞斯忒斯杀害了生母,阿波罗则为被告辩护。奥瑞斯忒斯只对妇女们说道:“你们无权指责我,你们只是在家里坐享丈夫的劳动果实而已。”    
      克吕泰墨斯特技的辩护人厄里倪厄斯同为奥瑞斯忒斯辩护的阿波罗之间在帕拉斯神庙的一场争论是很有意思的。厄里倪厄斯以母权制的立场证明,奥瑞斯忒斯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治,因为他杀死了自己的生母,而克吕泰墨斯特技则是无罪的,因为她杀死的是丈夫,而“丈夫并不是血亲”。阿波罗提出了相反的伦理主张。他宣称,奥瑞斯忒斯杀死的是母亲,却并不是自己的血亲,因为一个人的血缘只同父亲有联系:    
      孩子并不是被称为母亲的人所生,    
      她只不过抚育播下的种子。    
      孩子是父亲所生。而母亲只是保存果实而已,    
      ……    
      父亲没有母亲也能生育。看,站在你们面前的是    
      帕拉斯,她是奥林匹斯的宙斯的女儿。    
      她并不是由母腹中出世的——    
      哪一位女神能生育这样的孩子?    
      最后,帕拉斯以仲裁人的身份裁决说:    
      现在轮到我了。裁决要由我来做。    
      我投下我的石子,支持奥瑞斯忒斯。    
      因为我并不是由母亲所生。男子的一切    
      对我都更亲近可贵……    
      我是父亲的女儿,我当对父亲忠诚,    
      我不怜惜杀害了丈夫的女子。    
      丈夫才是一家的主人。    
      奥瑞斯忒斯得救了,    
      虽然两造秋色平分。    
      而厄里倪厄斯却在绝望中一声长叹:    
      啊,年轻的神灵!你们践踏了古老的律令。    
      唉!你们把凶手从我们手里夺去。    
      啊,多么可耻!啊,气愤难平!    
      厄里倪厄斯的失败标志着奴隶制时代妇女权威的衰落。杀死了生母的奥瑞斯忒斯的得救表明了男子权利、男子意志、暴力的胜利。但作为主宰的男子在当时还并不占有智力上的优势。拉法格说:“体力是荷马时代父权制的英雄人物的首屈一指的美德。”    
      据神话中所说,连宙斯本人的知识也极其有限。他拿不出聪明的主意来。他虽然力大无比,智能却贫弱得很。宙斯在奥林匹斯山上不得不解决难题的时候,往往求教于母系时代的女神们。他把智慧赋予帕拉斯。当时妇女是智力的体现。这就是生活中的反常现象。男子作为奔跑和投掷的能手、开拓者、祭司、立法人、先知而享有盛名。艺术更是大加颂赞颂他的功绩和发现。埃及的巨型雕像、菲狄亚斯和伯拉克西特列斯的大理石雕像完美地体现了男子的形象。荷马的长诗、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和罗马的镶嵌图案里表现的也是男子的形象。    
      男子编织了桂冠,把它们戴到自己头上,象征永世不衰的荣誉。凯撒和拿破仑,维吉尔和歌德,伏尔泰和拜伦头上都有桂冠作装饰。紫罗袍①(① 紫罗袍在古代是权贵的象征。)披在男子的肩上。皇冠即使偶尔也戴在妇女头上,也是为男子的头颅制造的。男子是社会的太阳。妇女只能托他的荫庇。男子是战士,是骑手。他的权力和永远旺盛的体力象征是宝剑,而这只能悬挂在男子的腰间。他身着铁甲,头戴铁盔。他功盖千秋,仿佛雷神从天而降。古希腊罗马时代在两性之间掘下的这道鸿沟,几千年来不断地扩展着。    
      男子小心翼翼地护卫着自己的这个似是而非的世界,不让妇女染指。这是战车、利剑、盔甲的残酷世界,发明了诱人魔力的世界,流血的战争和科学的奥秘的世界。男子,是世界的征服者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是伟大的诗人荷马,是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揭开宇宙秘密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是领导宗教改革的领袖路德,是发现美洲的航海家哥伦布,是洞察人性的天才作家莎士比亚。    
      许多世纪以来,男性自我表现的这个世界是残酷、神秘而又光耀夺目,令人心醉。他踌躇满志,得意忘形,毫无廉耻。他的力量被自我极度夸张、歪曲,走入了极端。    
      然而事情却起了变化。过分的吹捧引起不公正的侮辱,接着又是不适当的赞扬。物极必反。对男性的颂扬给男性的指摘准备了条件。这仿佛是一种补偿,借此来维持两性生活的平衡。    
      对男子所产生的敌视有时甚至达到怪诞离奇的地步。卡赞吉耶夫严肃地批判了魏宁格反对女权的主张。他写道:“男子不仅强奸了各种年龄的妇女,而且往往为了达到性欲的目的而撒谎。男子常常做出种种允诺,赌咒发誓,装模作样,以达到占有的目的。事后他却卑鄙地逃避或是变得令人难以忍受的粗暴。”他声称:“男子的小算盘比妇女多得多”,“男子在性关系上的不知羞耻……毒化了社会风气、书籍、杂志等等”。    
      妇女长久以来的悲剧的罪魁无疑应该受到严厉的惩处。历史的复仇女神正在他头上盘旋。男子受到讥笑,他们遭到讽刺的皮鞭无情的痛打。歹毒的、不留情面的奚落就是男子的命运。按法国女权运动者克莱门斯·罗耶的说法,男子正在逐渐退化。这是自然界的调节,也是某种惩罚。而妇女则无论在智力方面,还是体力方面都在日益进化。女权主义者们十分肯定地说,将来妇女肯定要取代男子,掌握独裁的权力并支配整个世界。    
      妇女解放的斗争在某些妇女组织的活动中有气势汹汹的反男性倾向。美国女权运动的激进派不遗余力的攻击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以至这一派的极端分子宣称男子的出现是生物学上的偶然,原因是男子的遗传基因(和女性的遗传基因不同)由于染色体不足而不够格。现代美国的阿玛宗人①(① 古希腊神话中传说有好战的女人国名阿玛宗。)声称,即使缺少作为生产要素的男子,将来完全可以用机器补偿。看来,历史又在重演另一部闹剧。当然,男女平等是一种合乎规律的进步趋势。但是,这个必然的结果应该排除对任何一方的羞辱、报复、奚落和不尊重。这方面的过激做法必将历史拖入另一个极端和矛盾之中,诸如出现令人望而生畏的口号:“小心男人!”    
    


第二章两性的美学 (1)

     审美是更新两性关系的向导    
      审美化则始终是对人的本质的感知。它遵循审美的规律,结合自我的标准把人的肉体和精神属性理想化,使它们变为愿望和审美直观的统一,变为意识能直接感受的愉悦,成为审美享受的源泉。从这方面来说,审美化是理想化的先兆,理想化是审美化的至高发展阶段。     
      这都是表明了人具有性追求的价值方向,能够很好的运用良好而精细的方法,同人的感情发展和追求紧密相连,同人的文化相关。因而审美化,作为爱情的成分和因素,就具有特殊的作用。陶醉于理想化中的情侣,对方就是彼此的审美形象。两人都会在对方身上不断地发现美的特征,它在对方的个性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双方而言,是一种相互的征服力量。它包括面容、体形、姿态、道德品质和气质等等。    
      但是,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呢? 许多世纪以来,美学思想家们都在不停地争论,努力寻找这个问题的统一答案。美的定义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引起了学术上的分歧。而分歧所引起的争吵,在每一个时代随着思想的进步似乎取得了进步,一直不断地延续着。但是,至今问题却越来越复杂了,以致于当代美学家都把它搁置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角度和方式五花八门,但可以按照类似和相近的特征归结为主要的几类。    
      为了给美定义,有待几个问题的解决,它们是美的前提,也是美的发展的思想脉络。美按其本质来说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自然界内在固有的,还是只有在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美的存在有没有客观的尺度、标准和规范?美对人是有实际益处的,还是毫无益处的?    
      柏拉图认为,美是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观念,它是至高的、永恒的存在。就是说他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概念,一切艺术形式,音乐、诗歌等都是它衍生的形式,诗人的灵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