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ABC【解析】魏源的话强调知是从及来的,先有及后有知,这就强调了实践和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坚持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这也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所以本题选A、B、C。至于命题D与魏源的话关系不大,故而可以不选。
17ACD【解析】认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比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更伟大的一次飞跃,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认识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使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命题A、C、D均选。至于命题B不是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所能解决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事物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18ABC【解析】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者,所以只有非唯物主义中间才有不可知论,故命题D在不选之列。A、B、C命题都准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故选择之。
19ABC【解析】本题中,“按图索骥”的错误为唯理论,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所以命题A、B、C符合题意。
20ABCD【解析】本题四个命题均可以从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中产生。教条主义,则使理论脱离了实际,使理论成为一切问题的标准,经验主义则把经验绝对化并脱离实际的产物,而“左”的和右的错误,其根源都在主观脱离客观,认识脱离实际。
21ACD【解析】感觉是人对世界低层次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组成部分,“跟着感觉走”这一命题把人的感觉绝对化为惟一的东西,这就成为了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命题了。由于感觉是人的感觉,是我的感觉,把感觉绝对化,也就把我的感觉绝对化,在逻辑上导致了唯我论的结果。同时由于感觉是与理性相对应的,感觉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着感觉走”只要感觉,也就否认了理性,所以这又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观点。所以本题选命题A、C、D。唯物主义感觉上的观点是,认为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感觉是迈向更高级的理性的桥梁和基础,因此感觉既不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感觉也不是惟一的存在,感觉是感性认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跟着感觉走”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22ABC【解析】老年人的认识有其因经验和知识积累比年轻人多而带来的优点,但也有其缺点,比如因经验和知识多而产生守旧性、片面性等等,所以不能说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认识来源于经验,说的是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命题,老年人之所以比青年人更深刻,就在于经验更丰富和知识更多,并能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所以本题选A、B、C。
23ABC【解析】本题中,ABC都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强调先知后行,只有D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所以命题A、B、C符合题意。
24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本题中有两个主句,第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指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第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是指理论对于实践有指导作用。因此,命题A、D是错误的,只有B、C符合题意。
25BC【解析】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内在统一的。
26AB【解析】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27AC【解析】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对主体本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主体为了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称为客体,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28BD【解析】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什么是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考虑为什么要认识真理时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阶级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29ABCD【解析】本题四个命题指出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的关系。命题A指出真理和价值侧重点从而指向性的不同,命题B指出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命题C指出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命题D则是指出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检验标准,所以四个命题全选。
30CD【解析】真理的具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把具体性理解为生动的形象,这是艺术上的概念,两者不能等同,所以命题A混淆了两种意义上对具体的理解,故而不选。真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其中当然包含着抽象概括的作用,所以命题B也在不选之列。命题C、D准确反映了真理具体性的含义,即真理的具体性是与真理适用的范围、条件、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相关的,正因为这样,真理不具有抽象不变的公式,所以这两个命题都选。
31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的特点和作用,四个选项均符合题意。
32A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性认识,强调感性认识、归纳方法的局限性,由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A、B、D命题符合题意。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能动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有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进到认识论,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第三,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结合和统一了起来,认为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
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说,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和认识也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实践又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能动反映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内在统一的,坚持这一统一也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思想不僵化,使思想适应变化的新形势,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辩证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要严格地遵循用马克思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这样才能减少和避免错误,把各项工作做好。
2【答案要点】(1)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循环曲折上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任务在于不断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条件、时间、地点下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这种统一应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
(3)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左”、右倾错误产生的认识根源。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不具备向另一具体过程转变的条件时,如果强制推移而把将来才能做到的事物拿到现在来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而主观认识仍停留在原来的阶段,就会思想落后于实际,犯右的错误。
3【答案要点】坚持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观点,也就承认和说明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在这里,虽然客体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没有客观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客体规定着一定的认识指向和内容,但是客体本身无所谓认识,认识都是主体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是主体作用的突出表现。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认识性和反映性统一起来。实践是认识中主体作用的主要表现方式。
4【答案要点】在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之一。
(1)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的、客观的标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惟一性,也就是承认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从这方面看,实践标准又是不确定的。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思想僵化,阻碍真理的发展。社会实践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真理的检验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社会实践又是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的,又不断地突破社会实践的历史局限性,使得社会实践最终一定可以确定无疑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
(2)党的解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