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 第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是非对抗性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相适应的,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改革不断地得到解决。    
    第三,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的根本性改革,又通过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优越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最根本的一条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了对生产力最终决定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最终决定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4【答案要点】(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准,准确地讲,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更的主要方面,其中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方面,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力,科技还日益成为第一动力。但是,在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之前,在生产关系面对生产力发展还可以自我调整之前,这个社会形态就不会发生性质上的变化。    
    (2)在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前提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对判断不同类型的社会,区别各种不同的经济时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失的社会的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但不能由此否定生产关系的标志性意义。    
    (3)上述观点割裂科学技术水平与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割裂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强调以科学技术水平为标准所划分的“非资非社”的所谓技术社会形态片面地取代以生产关系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经济形态,鼓吹“趋同论”,抹杀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制度因素的根本区别,其哲学基础是唯心史观,以“技术至上论”把科技进步绝对化,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割裂开来,背离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的唯物史观。    
    15【答案要点】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潮流。科学主义推崇实证,只承认实证科学,否认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是一种把实证科学片面化了的理论。之所以有黑网吧的存在并且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主要就是因为没有看到上网这门科学技术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从而混淆了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则是一种求真务实批判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精神,与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不是一回事。    
    发扬科学精神是当前时代的要求,而科学主义则把关于科学的理论引向片面,因此科学主义不是主张全面发扬科学精神的理论。我们要坚持科学精神,大胆利用网吧,又要抛弃科学主义意识,对新的网络社会、网络生活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把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科学技术的优越性相结合,防止和克服科技应用中的消极后果,充分发挥科技应用的积极作用。    
    16【答案要点】(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只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17【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意思;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8【答案要点】(1)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突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着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上有强烈的阶级性的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当它所服务的是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时,就起促进作用;当它所服务的是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时,它就起阻碍作用。    
    我们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从战略性高度正确看待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把它抓紧,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则会经受挫折甚至失败。这在于,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备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可靠保证,是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根本措施,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2)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占领。必须坚持确立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很复杂,有时甚至是尖锐的。    
    19。【答案要点】(1)材料1、材料2、材料3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    
    (2)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全体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内涵:在历史观中,以人为本主张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在价值观中,它坚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倡导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核心概念    
    1社会形态:指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价值: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的价值是人自我创造来满足自我的需要。    
    4自由:对必然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人的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个性、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才能、能力的发展。    
    (二)基本原理    
    1人的本质理论    
    (1)定义:马克思认为人的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