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前面还有一个位置,观行,观行是我们用功夫得力了。观行好比是水中之月。我们在湖边看到那个月亮的倒影,我们见到那个月,那是观行位,那不是真的,是真的影子。从这些比喻,我们稍稍能够体会到一些。如果心水不净,妄念很多,就像那个湖水起了风浪,月影不现在里头,你看不见;必须风平浪静,湖水像一面镜子一样,月光投射你才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意思是让我们觉悟到我们的心要清净,唯有清净心才能跟自性相应,才能跟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诸佛菩萨影现我们六、七识中,就是经上讲的这个境界。我们心水要是不净,就是妄念太多,佛菩萨在不在你心里头?在,不能现相。湖水起风浪,月光在不在里头?在,肯定没有离开,但是你看不到月亮的现相,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所以佛法的修行心要净,一念不生,一切时一切处你能够真正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叫住三昧。
但是这个事情很难,难在哪里?那个风浪止不住,风浪是什么?烦恼习气是风浪,没有办法,你控制不了,这就产生修行上的障碍。在所有法门里面,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持名念佛的殊胜。佛教给我们持名念佛这个方法,用意在哪里?用意是把我们心里面的风浪息掉,那就是真正的功德。功是什么?功夫,你真下了功夫。得到的是什么?风平浪静。你的清净心得到了,你心里头再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你跟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你确确实实能够过佛菩萨的生活。这个生活虽然不是真的,接近了,你初入门,佛菩萨的气氛你已经感受到了,那个受用就很不可思议。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在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念佛人最浅的功夫,功夫成一片,心定下来了。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不是一心不乱,但是有很多人到这个境界,以为自己得一心不乱,那是错误的,他对於教理、教义了解得太少,把中途站误会以为是目的地。但是能往生,这个境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凡圣同居土,决定得生。
生净土诸位要晓得,里头最重要的条件,古大德常常讲「心净则佛土净」。你心不清净,你念佛念得再多,寒山、拾得他们所说的,你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心不清净。念是念了,没错,妄想习气那个风浪没有平息,没有压得住,这不是断烦恼,伏烦恼,你伏不住。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么作法,对我们自己才真正有利。日常生活当中,愈简单愈好。古今中外这些大圣大贤,他们一生的物质生活真的是随遇而安,没有一丝毫强求,什么都好。你要晓得,这才能叫心定下来,才能叫心水平了,像一面镜子一样,然后你才能照见。其实真正照见,那功夫很深,我们这一生很不容易成就的。这是什么?叫观照。宗门里面叫观照,我们净土宗叫做功夫成片,你自己也会有信心,决定得生净土;再努力一点的时候,你可以预知时至。
功夫再上一层,还是这个功夫,并没有断烦恼,伏烦恼功夫它里头也有浅深层次不一样。高层次那个伏烦恼,往生西方净土可以随意,可以得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没有妨碍,生死自在。生死自在不难,你要想断烦恼难,那就是我们念佛人讲的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难!事一心是断烦恼,理一心是明心见性,那个真难,真不容易做到。净土能够普度一切众生,就是功夫成片,伏烦恼。但是在其他法门里面,伏烦恼不能成就,一定要断烦恼。其他宗派伏烦恼只能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到那个地方再修行,见思烦恼断尽了,出了六道,出不了十法界,重重关口。净土宗只要把烦恼伏住,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不可思议的法门。诸位要晓得这个原理,一定心要清净,「心净则土净」,不可以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肯定障碍你往生。
这一段最后一句: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前面八句都是讲的事,这一句是讲的理。事是一桩一桩的,理这讲一切法,『一切法理趣』。『三昧门起』,每一句末后都有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你能说哪一个法门,你决定在这个法门里面得三昧,所以三昧有无量,无量无边三昧是从事、从理上讲的。无量无边三昧总有一个根,那个根本叫普贤三昧。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这是总,如来藏身是总的根。总根的意思,实实在在就是前面所讲的,诸佛对普贤菩萨讲的,就是你能入「一切诸佛行愿力故」,这一句比什么都重要。我在前面曾经用最简单的话来介绍诸位,一切诸佛的行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一切诸佛的愿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你能够修十行、十愿,十行是文殊菩萨十波罗蜜,修十行、十愿修得有成绩,那个力是有成绩,你就得十方一切诸佛加持。这个三昧起作用,就是后面经文里头所说的,从后面经文我们就很明显的看出来,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事物,都以文殊行、普贤愿来对待。你要不真用功夫,你哪里来的智慧?你哪里来的德相?智慧是从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来的,德相是从普贤菩萨十大愿来的,你们想想对不对?
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我们把这个根找到了。平常我们跟一般同学们往来,我们很少讲十波罗蜜,都讲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修行有了一点功夫,再进步给你讲十波罗蜜,往上提升。而六波罗蜜又必须要用四摄法的善巧方便,才能有力,有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你有成绩可观。虽然行,拿不出成绩出来,这还是等於零,你总要拿出成绩出来。这个成绩是什么?跟诸位说,就是智慧、德能、相好,这三样东西就是成绩,成绩就表现在这个形相上。人家一看到你这个样子,就晓得你修行有没有功夫,我们平常讲功夫,经上讲的「力」,也就是我讲的成绩。说有三种,事情是一桩,我们应当把这一桩事情,看作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大事。《法华经》上佛说,佛是「为一大事因缘出兴於世」,我们今天遇到佛,觉悟了、回头了,我们这一生这一桩大事因缘是要入佛境界,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心愿解行」同佛。
心是佛心,愿是佛愿,佛愿就是十大愿王,佛的行就是十波罗蜜、四摄;佛的解,我们讲他的思想、他的见解是经教,这样学佛才会有成就。烧香拜佛只能种福,与生死毫无交涉。李老师往年常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不能解决问题。禅宗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说:「此事福不能救」,世间人学佛多半是修福,福不能够救你的生死轮回。什么东西能救?般若波罗蜜。所以《坛经》一开端,六祖教大家:「总净心念般若波罗蜜」。所以禅宗修的是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要用禅定方法才能够得到,这个地方讲的普贤三昧,这是最高级的禅定。他高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高在这里,高在完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礼敬是尽虚空遍法界,称赞是尽虚空遍法界,供养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忏除业障还是尽虚空遍法界,量大福大,在这个地方非常明显的看出来了。
清凉大师在这一句注解注得分量非常之大,诸位有兴趣研究,你去细读《疏钞》。我们还是要介绍大意,特别是介绍我们现前生活修学能够得真实利益的,学了有用处。大师首先引《般若经》经文说明什么叫如来藏,如来藏讲得太多,如来藏到底是什么意思?前面说过我们人人都有,而不知道。他说《大般若经?理趣分》里面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这一句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可是一般人读了之后还是不懂。如果你要懂了,你就见道了,如来藏你就明白了。这是悟,这个悟叫解悟,你明白了。虽明白了,你还用不上,还是烦恼习气作主。什么时候用得上?证悟,证悟才管用,解悟还是不管用。所以悟后起修,那就比较方便、比较快了。为什么?悟后起修你肯定不会有疑惑,断疑生信,你有坚定的信心,你有不退的信心,比一般人修行当然不一样,你会有显著的进步。
《钞》后面有注解,我们不理会它了,我们就这一段经文简单的来说说。但是这经文的确不好懂,「诸法皆空,无生无灭」,诸法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确实是空。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但是是不好懂,提示的次数多,大家心里就有印象。我们常常讲,「世出世间一切法,因缘所生」,《楞严经》上所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里会有存在?我们误以为存在,是这些幻相的相续相,我们误会它存在。我们在介绍的时候,不能够不用比喻,我用比喻是用电影的放映,因为这个大家都见过。现在看电影的好像比较少了,现在多半电视代替了。电影很容易能觉察到,放映机镜头一开一关,一开那里面一张的底片影像放出去了,再一关再开是第二张,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我们拿这一秒钟二十四张照片,一秒钟的二十四分之一,这个时间很短,你看到的是一张照片。一秒钟当中连续看到二十四张照片,是不一样的照片,但是那很相似,像现在画动画,就是这个原理画出来的。
一张一张的,《金刚经》上讲「如电」,闪电一样;连续来看,你一秒钟看二十四张,相续。所以,我们看相续相以为是真的,被相续相欺骗了,你没有看到真相。我用这个比喻你好懂,用现在电视也一样。电视是线条,这个道理大家晓得,也是很快的速度,几百条的线条它还是有先后的,一条一条先后的,它速度太快,让你来不及辨别这个线条,你看到这个相以为是真的。全是幻相!一切法包括出世间法。「诸法皆空,无生无灭」,为什么?说生,立刻就灭了,说灭它又生了,它生灭的时间太短促了。《仁王经》的例子,一秒钟这个时间很短,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电影的那个画面一秒钟二十四次,二十四就把我们欺骗了,我们认为那是真的;如果一秒钟开合速度达到二十一万六千次,我们几几乎乎认为那是真的,那哪里是假的?
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我说过是世尊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那个速度比这个还要加很多倍,简直我们无法想像,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楞严经》上讲这两句话:「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可以说生灭几乎是同时的。生灭同时,那就无生无灭,所以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诸位要晓得,还是有生灭;如果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那不叫废话,那有什么意思?确实有生灭的现象,你说它不生不灭,这个有意义,说明什么?生灭速度太快,根本它不存在。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皆空就是此地讲的诸法皆空,为什么说因果不空?因果是讲生灭的现象,生是因,灭是果;可是灭了之后,灭是因,后头生它又是果,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所以因果有转变不空,它会转变。因变成果,生变成灭,灭又变成生,生又变成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