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谈过话啦,有朝一日,总统侯选人竞选成功,这些人便可说他们对于总统的竞达成功,与有荣焉。那年8月在迈阿密海滩天气特别热,各方面为担心暴力、游行、抗议等活动,所以便衣警察、保护人员也都大批涌到,做他们地上、地下的工作。当年,总统侯选人有好几个,有的自己虽不愿竞选,可是当地拥护他们为人将其名字提出来,称为“宠儿”(Favored Son),比方说,纽约州提出州长洛克菲勒、密西根州推出其州长蓝尼、加州推出其州长里根。开会时,大会秘书唱票,也很有意思,入场证章分好几种,有金色的,有红色的,有蓝色的,记得那几天身上挂满了各种证章,这就表示你可以出入任何地方,当时尼克松住的地方可说禁地,也是警卫最森严的区域。一般而言,总统候选人总要等到开会最后两天才抵达会场,表示他们身价很高,不请不来。大会第一天首先是各州代表报到,然后大会主席宣布大会开幕,再由当地州长(时亦为共和党人)欢迎各代表,会议前后4天,第一天早上主要是形式方面的手续,下午开始由名方面重要人物发表演说,第二天才正式进行选举总统候选人的投票,大会开会时间多半在晚上,因为白天各小组分组讨论,各有各的会议。有时因开会投票有许多争执的问题,选来选去选不出来,甚至会搞到天亮。这一次起初也有好几位代表投其他党内侯选人的票,不过到最后,还是尼克松声望最高。当天清晨两三点钟时,大家一致推选尼克松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消息一经传出,尼克松已经等在旅馆中,警卫立刻护送尼克松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女儿到会场,在大家热烈鼓掌中,接受代表们的拥护,并且宣布1968年接受民主党候选人韩福瑞的挑战。
我记得尼克松夫人讲过好多次,她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再参与政治活动,因为在1960年尼克松竞选总统失败后,1962年他又参加加州州长竞选,再遭败绩。这次失败之后,他曾对记者宣布,今后永不参加竞选,记者们再也没有机会对他进行任何批评指责了。当时,尼克松夫人很高兴,以为自己的丈夫再不会有政治野心,想不到1968年他又卷土重来,并且大大地成功。我还记得会场热闹的情形,大家都很兴奋,从会场回到旅馆,又要准备次日的工作,大家根本没有睡觉。第三天,总统侯选人在大会宣布他选择的副总统候选人竞选搭档的名字,尼克松选择了马里兰州州长安格纽。当时确是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此人当时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忽然因为被尼克松选做竞选伙伴,马上受到广泛的注意。我记得当尼克松宣布了竞选伙伴的名字以后,安格纽夫妇与尼克松夫妇一同站到讲台上,接受欢呼,然后安格纽对大家发表谈话,接受尼克松的邀请,携手问鼎白宫。当时许多人都问:“安格纽是何许人?尼克松为什么选中他?他对尼克松会不会有帮助?”这一连串问题像连珠炮一样发出来。尼克松自己召集了比较高级的竞选人员,与他们谈话,我亦为其中之一,他说要选一个副手,实在不容易,因为每一个被考虑的人都有资格做副总统候选人,使他的选择加倍困难,不知选谁较合适。他当时讲了个笑话,说是好像进了服装店,看见各式各样的衣服,眼花缭乱,不知选哪套好。我觉得他这比喻并不十分恰当,不过大家当时也没注意到,现在回想当初的情景,尼克松选择安格纽,也许就是让大家出其不意,因为许多人觊觎此位,选这个,不选那个,可能会得罪许多人,尼克松索性不要那些希望高的人,反而选了安格纽,这也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一招。
我们再来看看安格纽的政治生命与历史、安格纽在水门事件发生后,当然是首先被牺牲的人,当年他在马里兰州政坛上也有多年历史,本来也是律师,可是他下面的人一直与尼克松手下处不好,就是在竞选时,他们之间也有许多磨擦,不过竞造成功了。1969年1月20日总统与副总统就职大典举行时,倒是一团和气,记者除赶写尼克松夫妇的新闻外,也有许多报道花边新闻的记者去访问安格纽夫人茱迪。安格纽夫人是个非常平易近人的妇女,她虽未念过大学,可是在我看来,华府政治圈内的贵妇人当中,她可以说是出污泥而不染,并且心地善良。他们夫妇有两男两女,小女儿当时年纪尚轻,也成为记者采访的对象。我还记得当时安格纽夫人体重稍胖,她与记者谈到她节食的各种妙方,我觉得安格纽夫人也是美国政坛上的牺牲者,当年他们任副总统时,大家拚命捧他们,可是水门事件发生后,大家又来检举安格纽,掀旧帐,说安格纽在马里兰州州长任内,有贪污情事,逼他自动辞职,许多自由派及左倾人士更是将他骂得体无完肤,中国人说“打落水狗”,安格纽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当年的副总统不如今日,没有官邸,只是住在自己家里,安格纽当选后在华盛顿附近买了幢房子,比他原来的住宅稍微大一点,新闻记者针对这点又大做文章,说他怎样浪费。我倒觉得安格组夫妇蛮可爱的,他们也到我家做过客,尤其安格纽夫人到我家来过好多次,她从不道人长短、讲人坏话,总是和和气气的,就是有时记者对他们有所批评,她也从来没有恶言相向,及至安格纽去职后,安格纽夫人身体欠佳,曾至医院开刀。后来事情平静下来之后,我曾在私人宴会中看见他们好几次,不过安格纽夫人总是有点郁郁寡欢的样子。安格纽后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也就离开政治舞台了,也可以说是离开了是非之地,可是记者一直不饶他,他到哪里,他们还是有所报道。安格纽也喜欢打高尔夫,他打球时,有时球会打落到观众地界去,和福特总统有相同的毛病,这也成为记者取笑的对象之一。我记得他们退休后,我曾到他们家中作客,那时他们已决定将房子卖掉,搬到原来住的地方,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世态炎凉在这种情形下,看得更为透彻。我想安格纽夫人对于这些荣华富贵、功名地位看得并不重,得失之间也看得很淡,她所希望的就是能够和她的丈夫好好地过比较与世无争的日子,可是安格纽自从做了副总统,交往的人和以前当州长时来往的一群自然不同,尤其是他在好莱坞结交了许多花花草草,像歌星法兰克辛纳屈和几个电影明星,大家常在一起打球,当然也遇到很多漂亮的明星,所以我想安格纽夫妇自副总统位置退下来后,便很难恢复旧日的时光,这就是功名的代价。现在的副总统已有自己的官邸,大家对副总统也有点另眼相看,副总统地位也比以前高得多,也稍具权力。以前当副总统实在没什么味道,只是例行公事,除杜鲁门和约翰逊,分别在罗斯福总统与肯尼迪总统去世后继任总统,而这些只是历史上的例馐录?
春秋岁月米契尔夫妇
米契尔夫妇
我翻阅一本1970年11月30日出版的杂志,封面人物是玛莎·米契尔夫人。7年后,玛莎已逝,患的是癌症,死时孤苦伶仃。她的丈夫约翰·米契尔还在吃官司,尼克松则已在电视上接受佛斯特的访问,提出他这一方对水门案的说法,并己出书。
回顾尼克松当政时代,米契尔夫妇可说是最红的风云人物,也是最多采多姿的一对了,我是在1969年尼克松就职典礼上才认识玛莎的。但我和她丈夫在尼克松竞选期间,已经共事了一年多。
初见米契尔是在纽约的公园大道尼克松寓所,尼克松亲自介绍我们认识。因为米契尔是尼克松竞选活动总干事,他和我一直保持密切接触。有时候,他会一天打两三个电话给我。虽然1968年、1972年两次竞选活动期间,我们在工作上密切合作,但我始终摸不透他这个人,他时而待人很热诚,有时却又显得非常冷漠,不过他真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
竞选活动期间,米契尔保窗一个私人电话号码,号码若有变更,他一定先通知我。每次我拨某个号码,不是他本人接,就是有人告诉我,他会打回来。起初,我并不知道米契尔手里握有如此大权,我去看他,和他联络,似乎毫无困难,但后来我才发现大家都对他有点批评,认为他抓权抓得太厉害,有些工作人员常请我带信给米契尔,或要求他批准某项竞选提案,我也天真地替他们效劳。想不到“满招损”这话可为当时写照。
在迈阿密共和党代表大会上,尼克松顺利获得提名,他挑选安格纽作竞选搭档。我还记得是尼克松还有米契尔建议应该与越南驻美大使会晤,最后决定由我来安排。这些我在前面都已说过。
现在再来谈米契尔夫妇。当时米契尔的私人秘书是苏·莫里森,人非常能干,也很称职,她是米契尔忠实而又能干的女秘书,我想在当年,若是她继续担任米契尔的秘书,或许能够阻止一些权力中的冲突,可惜米契尔办公室迁至华府不久,她就结婚了,婚后随夫婿到佛罗里达州,于是米契尔失掉了一位好助手。竞选期间,共和党成立了一个外交政策特别委员会,由德州参议员陶尔任主席,东尼·朱瑞奇任执行秘书,委员会成员多半是共和党党内有力人士,计有麻州州长伏尔普(后来成为运输部长),马里兰州的莫顿(日后的内政部长),国会议员赖德(后出任国防部长),纽约州参议员顾德尔、希尔大使及哈洛等,我也是委员之一,委员会每周在国会山庄俱乐部开会。每次开会都是两三小时,讨论问题很多。
米契尔忙很少参加这些集会,但是大家都可以感觉到他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会场,大家经常提到他的名字,任何重要决定均须获得他的批准。偶尔他会派他的副手、米契尔律师事务所一位律师伊文斯,来参加我们的会议,参院少数党领袖伊利诺州的狄克逊参议员也时常来参加会议。
大选之后,共和党全体欣喜若狂,墨斐大使奉尼克松之命,负责新旧政府交接事直,我被派担任就职委员会主席马里臭特的特别助理。那时我与米契尔渐渐熟起来,等他们夫妇也迁至水门公寓,我们变成了邻居。
后来,除米契尔夫妇外,商务部史丹士夫妇、交通部伏尔普部长一家、尼克松私人秘书伍兹小姐、勃恩兹一家、参议员汉森夫妇,及白宫主笔布肯南一家,都搬到水门来住,许多民主党人士也陆续迁入,其中有参议员龙恩及其新婚妻子卡洛琳、加州参议员葛兰斯登等。
米契尔夫妇搬进水门之后,玛莎就成了新闻人物,要不是尼克松政府内阁阁员的妻子都不愿做新闻人物,玛莎可能不会如此抢镜头。当初大家还觉得有趣,到后来就发生了问题。
她口无遮拦地说话,玛莎在来华府之前毫无准备,她是被推进了陷阱,这真是件既不公平而又不幸的事。
从1969年到玛莎去世前几个月,我和她常常碰面,但我对她了解并不深,不过我可以说,玛莎是个很热情的人,她有脾气,有时候做起事来很感情用事,但是作为朋友,她倒是蛮可爱而又讲道义的。
我们私下谈过好几次,有时她来我家,有时我去她家。在晚宴和酒会上也常碰到,她请我吃过饭,喝过茶,我也回请过他们夫妇几次。有次在我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