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来的?这第二句就说出来了,『皆由往昔所修行』。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修正自己一切错误的行为。我们现在一般术语叫「改进」,改什么?改正错误,改正错误你就进步了。这个术语在现在社会非常普遍,修行就是改进的意思,改正我们的错误,你必定向上提升。我们的错误很多很多,自己并不知道。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所教导我们的,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言行、处事待人接物,学生们把它记下来,就变成了生活的轨范,在佛家称为「戒律」,在儒家称为「礼」。所以礼跟戒律不是一个人制定的,是圣贤人的生活行为,它本来就是这样,学生记录下来给我们做参考。他那个生活是正常的,我们生活是不正常的;他的思想是正常的,我们思想是错误的;他的言语是正确的,我们言语也是错误的;处处向他学习,这叫学佛。
佛是一个真实究竟圆满的人,找不到缺陷,无论在哪一方面找不到缺陷,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佛经里面常有比喻,「佛面如满月」,这是形容。满月,十五的月亮。你不要依文解义,依文解义那你就会摇头了,佛的面孔圆圆,像个月亮有什么好看?那你就错了。圆是没有缺陷,是形容这个人美好,圆满没有缺陷。佛经里面常常赞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我们世间人以为这是美好,那佛全部都示现给你看了。而经典里面对於一真法界里面的诸佛如来,那个赞叹是「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没有法子想像。我们能够理解的,只是现前的生活环境,向上提升的我们就不知道。
就我们现前环境里面,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佛家常讲「开悟」,什么叫做开悟?很少人懂得。我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听说洛杉矶有五个年轻人开悟了,是西藏这些喇嘛活佛给他授记的,说这五个人开悟了。我在那里讲经,他们也来听,听完之后,要求我给他证明他们开悟了。五个人到我面前来跟我讲,我摇摇头,我说:你们没有开悟。他说:为什么?仁波切活佛都说我开悟了,你为什么说我没有开悟?我说:我没有开悟,你来问我开悟,可见得你没有开悟。现在这个社会骗人的事情很多,开悟的人你还会来问我?你脑子里头还想开悟不开悟,你还有这些妄想,还有这些分别、执著,你决定没有开悟。开悟的人心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哪来开悟!人家说你开悟,明明是骗你的,听骗不听劝。我说:我给你讲老实话,我不骗你,你没有开悟。什么叫开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叫开悟。所以你天天反省,天天去检点,找自己的毛病,你就天天有觉悟。找到自己毛病,要把毛病改过来,那叫修行。你不知道缺点、不知道毛病,你修什么?你认为样样都是对的。
我们面对著现实,你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你想得对不对?你看得对不对?你说得对不对?你做得对不对?我们自己没有能力辨别是非,不知道是对还是不对,要以圣人的言行做标准,跟他比一比。佛对人、对事、对物,他是怎么个看法?他是怎么个想法?我的看法、我的想法跟佛的想法看法做个比较,我们要肯定佛是对的。如果我的想法看法跟佛一样,那我也对了;我的想法看法跟他不一样,要知道我错了,不是他错。佛教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我们要检点检点自己,我们还有没有杀生?纵然没有杀生的行为,还有没有杀生的念头?没有行为,有念头也不行!有念头,你是意业,错了,你想错了;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叫修行。口业,我们是不是还有妄语、还有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恶口,说话很粗鲁,面孔很难看;绮语,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诱惑别人,这是过失。佛没有,佛对於一切众生和颜爱语。心里面贪瞋痴,这是不善,我们起心动念全落在不善里头,佛说的这十条是总纲领,让我们常常检点反省。
净宗《无量寿经》好!《无量寿经》对十善业讲得特别详细,在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很长的一段经文,我们现在把这一段经文选择出来当晚课。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重新编了一个「早晚课诵」。因为古时候古大德编的早晚课诵本,我们现在用真的叫用不上力,依照那个课诵本去做,得不到实际的利益,所以一定要为我们自己真正修行,改过自新,我们重编一个朝暮课诵。朝暮课诵的精神要懂得,早课是提醒自己,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希望今天这一天从早到晚不违背,提醒自己,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晚课是反省、是检点,今天一天有没有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这样做早晚课,真正有功德。不是说早晚把经文念一遍,念给佛菩萨听,佛菩萨就欢喜了;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犯许多过失,这个早晚课念了有什么用?我讲这样做早晚课有罪过,什么罪过?泥塑木雕的菩萨摆在那里,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他一次,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骗他,你说你这个心多残忍!连泥塑木雕的菩萨一天骗两次,那你当然遇到什么人你都欺骗,你怎么可能会成就?自己迷惑颠倒,还认为自己修行不错,「我的早晚课一天都没缺」,将来堕地狱还不知道怎么堕的。做早晚课的观念搞错了,早晚课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供养佛菩萨的像是纪念他。佛菩萨如何保佑我们?经典里头的教训是保佑我们,我们能够理解、能够依教奉行,种善因得善果,这是保佑。
所以日常生活上的错误不能不改,天天改,天天要把错误找出来。人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都会看别人过失,看别人过失也没有什么不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里头,轻视别人、批评别人、毁谤别人,那你就是罪上加罪,你错了。看到别人的过失,能够回过头来想想,我有没有这个过失?如果有,赶紧改过来;没有,勉励自己不要犯他的过失,这是好事情。所以夫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这三人是自己一个人、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是我的老师,他的善行我要效法他;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他的恶行让我反省、让我检点,检查我自己有没有过失。都是老师,没有一个不是老师;都是恩人,要知恩报恩。他能成菩萨,菩萨能成佛,没有别的,天天修行;换句话说,天天改正自己的生活行为。
『大悲救物令清净』。前面这一句自行,自己修正自己错误行为,然后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不一定要讲经说法。教学,诸位都知道,除言教之外,身教。你做出一个好样子,你让别人常常看到,时间久了,看你的人会觉悟。看你这个人不一样,天天在变,愈变愈好,他就羡慕了,显著的榜样给人看。这里头必须要认清楚,现在社会的众生有哪些严重的过失,我们要帮助他。怎么帮助他?从本身做起。现在社会众生普遍贪财,我怎么教他?我们舍财,我们不要财,绝不积蓄财,让他看。他看久了,还是我们自在,还是我们日子过得幸福,他从这里慢慢就会回头。他贪色,我们远离一切色,做给人看才行。他自私自利,我们要大公无私;他有瞋恚嫉妒,我们有欢喜赞叹,不但没有嫉妒心,决定要做到成人之美。别人有好事情,全心全力帮助他、协助他,做出来给人看,这叫「大悲救物」。我们自己这样行,得清净心、得平等心,真诚、慈悲显露在外面。
什么都不要,说实在话,你什么都不会缺乏。为什么?这是因果的道理。财富从哪里来?佛在经上常讲,财从布施来。我们要懂得,财布施是因。过去生中你曾经修这个因,这就是谚语所谓的,你命里头有财;算命看相的人,你命里头有财。命里有财,你不能坐在那里等,等财会掉下来,没这回事情!你去从事任何行业,它都赚钱。你做的事业是缘,因加上缘,果报就现前了。虽有因,没有缘,果报不能现前。好比瓜,瓜的因是瓜子、种子,如果这个种子不给它缘,放在杯子里,放一百年它也不会结成瓜出来,它必须有缘。缘是什么?土壤、水分、阳光、肥料。缘不一样,有的缘非常具足,它长得很好;有的缘不具足,这个地方土壤不太好,没有肥料,阳光不足,它长得就不好。
我们从事任何一个行业是缘,但是你一定要有因,如果没有因,缘再好,也不会结果。所以你必须要懂这个道理,佛讲得没错。过去生中我们曾经修财布施,我们命里头有财,有这个因,现在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我们要好缘;什么叫好缘?我们这个行业是利益众生、是利益社会,决不是妨害众生。现在有很多行业陷害众生、欺骗众生,用许多仿冒的假东西,以假乱真;最严重的是医药,现在有很多假药。其实他命里头真有财,他完全用真的,决定不用假的,他还是赚那么多钱;用假的欺骗别人,还是赚那么多,不会多一点。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何必要欺骗众生?决不是因为欺骗众生,你才发了财,哪有这个道理!这讲不通的。所以你的缘要是善,为利益众生,福报会增加,后福无穷;如果是用损人利己这种缘,把你的福报反而折了,折福了,这是绝大的一个错误。人为什么这么做?不了解业因果报的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才做错事。以为损人可以利己,殊不知损人是真正损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这个道理佛菩萨知道,圣贤人、明白人他知道,我们凡夫不知道。
佛讲《十善业道经》都是讲十善的果报,没有说十恶的果报。我们这个本子后面附的是蕅益大师的节要,蕅益大师把负面的也讲出来了;十恶的果报,他都说出来。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善,决定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恶,都是自私自利。所以自私自利是众恶之根,是贪瞋痴的根本,要从这个地方拔除。佛家宗门教下,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行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自私自利是根本。一定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我活在这个世间不是为我,为众生、为社会。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他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那个心多大,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福大。我们今天心量太小了,我们今天讲舍己为人,为哪人?为我们这个地方,这太小了;为我这个国家,也不大。为全世界,这是最起码的;要为全世界著想,这个世界才有和平,社会才有安定,全世界的众生才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才真正有幸福可言,人为的灾难可以断除、可以消灭掉。跟诸位说,人祸没有了,天灾也就没有了,这正是「依报随著正报转」,人心都向善了。
这个事情要靠教育。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现在人有不信宗教的,不信宗教没有什么;我往年讲经也常说,我们在社会上人家问你信仰什么宗教?我什么宗教不信,这个没有什么可耻的,没有什么难为情的。如果说是没有受过教育,这个话很难说得出来,很难启口。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你可以信、可以不信,教育你就必须要接受。特别是佛法的教育,跟普通教育不一样,它是最现实的教育,对我们这一生当中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它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