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的卦形为一阳居于二阴之上,犹如山之顶为阳,其下蕴藏阴质,所以象征“山”;又由于山总是静止不动的,所以“艮”的性质为“止”(静止)。
“兑”的卦形为一阴在二阳之上,犹如湖上之水为阴,湖底为阳,所以象征“泽”;又由于湖泽能滋润万物,使之呈现喜悦之色,所以“兑”的性质为“悦”(欣悦)。
上述的八卦象义都是读懂《易经》必备的知识,实用价值较高。六十四重卦皆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故八卦象义是研究六十四重卦卦理的基础。
我们读《易》重在解析六十四重卦,首先要了解重卦的基本结构。你对此有无了解?
徒:重卦的基本结构,我略知一二。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辞(喻示全卦大意)。如《屯》卦:
(卦形)屯(卦名):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卦辞)
《屯》卦由震和坎两单卦组成,有些《易经》版本在之下常加小注:“震下坎上”,又称为下体、上体,下卦、上卦,内卦、外卦。在卦辞之后,还附有以“《彖》曰”、“《象》曰”开头的两段文字,这就是传为孔子作的《彖传》和《大象传》,分别解释卦辞和卦象。
每卦重卦共有六爻,每爻先标出爻名,再列出爻辞(喻示本爻含意)。爻的次序是自下而上排列的。爻名用两字标出,一字表示位次,从第一爻到第六爻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另一字表示爻性,阳爻用奇数“九”字代表,阴爻用偶数“六”字代表。爻名的两个字,第一爻和第六爻表位次的“初”字、“上”字在前,中间四爻表位次的“二”、“三”、“四”、“五”字在后。如《屯》的六爻,自下而上依次为:1.阳爻,称“初九”;2.阴爻,称“六二”;3.阴爻,称“六三”;4.阴爻,称“六四”;5.阳爻,称“九五”;6.阴爻,称“上六”。每一爻都有爻辞,爻辞之后都附有以 “《象》曰”开头的几句话,是传为孔子作的《小象传》,用以解释爻辞。
师:你讲得很清楚。
知识改变信念; 信念改变思维; 思维改变心态; 心态改变行动; 行动改变习惯; 习惯改变性格; 性格改变命运。 所以, 知识改变命运!
开场白(下)
破译《易经》爻象密码的要诀
徒:我最感困难的是读不懂六十四卦的爻辞,虽有《小象传》作解释,仍然莫名其妙。现代人的翻译和通俗解说虽然能看懂,但是还是无法理解原文中的那些稀奇古怪的话。
师:这是由于你不明白《易经》表述哲理的特殊方式。《易经》六十四卦,每卦的卦辞和六则爻辞,通过“假象喻意”的象征手法,提示该卦所蕴含的事物运行、变化、发展的规律。卦辞常通过卦象,尤其是上下二体之义释卦,就是说,要看组成这一重卦的上下两个单卦(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这就要熟知八个单卦(八卦) 的象征意义,从而推知卦理。而六爻的哲理,则是通过爻象,即爻位特征以及各爻关系来反映,由爻辞用“假象喻意”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把爻辞说成爻象之密码,那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徒:究竟怎样破译这些“密码”呢?
师:须知每一爻的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复杂情况,正是万事万物的复杂关系的反映,也是某种事物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变动、发展规律的反映。“密码”就藏在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多种类型之中,破译爻象密码的要诀也在于此。爻象中所隐涵的哲理,正是通过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来体现的。
徒:就是说,要想了解爻象中所隐涵的哲理并读懂爻辞,必先了解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种种类型?
师:正是。这是获得读《易》、解《易》的特殊技能所必不可少的。
先谈爻位特征。六十四卦的每卦各有六爻,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区分出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上下、贵贱、先后的地位、条件、阶段等,这六个等次构成六个不同的“爻位”。从六个爻位所处的地位之性质而言,用古代人的社会地位为喻,初为庶民,二为士人,三为大夫,四为公侯,五为天子,上为太上皇。从六个爻位代表的事物的发展阶段而言,初位为发端萌芽阶段,应潜藏勿用;二位为崭露头角阶段,应适当进取;三位为功业小成阶段,应谨慎防凶;四位为新人高层阶段,应警惧审时;五位为圆满成功阶段,应注意处盛戒盈;上位为发展终极阶段,应注意穷极必反。
徒:在我的记忆中,《乾》卦六爻有此特点。
师:《乾》卦六爻最为典型。其他卦的爻位也可用此原理观察。此外,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为“卦主”。卦主多取第五爻(上卦之中位)。
爻位又有当位、不当位之分。凡阳爻处于阳位(初、三、五为奇数,为阳位),阴爻处于阴位(二、四、上为偶数,为阴位),均称为“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符合规律(遵循正道);反之,凡阳爻处于阴位,阴爻处于阳位,均称为“不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违反规律(背逆正道)。“当位”、“不当位” 又称为“得正”、“失正”。
徒:照这样说,以前面所举的《屯》卦为例,初九、六二、六四、九五、上六这五爻当位,只有六三不当位。
师:是的。不过,虽然一般说来,当位为吉,不当位为凶,但也不能以此为绝对标准,还要看其多种因素,作综合考察。同时,当位与不当位也会有发展变化,所以当位者应守正防凶,不当位者应趋正求吉。另外,据三国时易学家王弼说,初、上两爻不存在“当位”、“不当位”的问题,因为初爻位卑势危,阴阳处之皆当深藏勿进;而上爻位极势危,刚柔居之都应谨防衰危。
徒:爻位还有别的特殊情况吗?
师:还有两种重要情况。由于第二爻处于下卦的中位,第五爻处于上卦之中位,这两个位置优越,称为“居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阳爻居中位,则有“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有“柔中”之德。如果刚好阴爻处于第二位(六二),阳爻处于第五位(九五),那就更好了,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爻位中是最为美善的象征。《易经》崇尚“居中”、“中正”,符合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徒:上述爻位特征的种种类型,都是剖析爻象的依据吗?
师:是的,除此而外,各爻关系的种种类型也是重要依据。所以说,要作综合观察。
在六爻之间,由于各爻的位次、性质、远近距离等因素,常常表现出“承”、“乘”、“比”、“应”的复杂关系,反映事物在复杂环境中发展变化的有利或不利的外在条件。
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上,称为“乘刚”,简称“乘”,象征弱者(柔者)乘凌强者(刚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往往不吉。如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之上,则这几个阴爻对这一阳爻都可称“乘”。
相反,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下,则称为“承刚”,简称“承”,象征卑微者(柔弱者)顺承尊高者(刚强者),请求援助。这时爻义的凶吉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两爻阴阳当位者为吉,两爻阴阳不当位者多凶。如一个阴爻之上有几个阳爻,则这一阴爻对几个阳爻都可称“承”。
凡相称两爻,都可称为“比”(比近)。两爻互比,象征事物处在邻近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可通过两爻的阴阳承乘关系加以分析。
在一卦中,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在相应位置上是两两对应的(即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对应之爻,如为一阴一阳,互相交感,称为“有应”;如果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不能交感,就称为“无应”。爻位的“有应”、“无应”,在剖析爻象时经常用到,这象征着事物之间的谐和、统一与矛盾、对立的运动规律。
徒:这样看来,各爻之间的承、乘、比、应的关系,相当复杂!
师:确实如此。比如说,“应”就常常受到承、乘、比的影响和妨碍。这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而各爻关系又与各爻的爻位特征的种种规定性交织在一起,其头绪之纷繁可想而知,然而非如此也不足以反映万事万物的复杂变化。在这里,以六爻的变化模拟事物错综复杂的变化,六爻又是某种事物在某种时空中的象征。所以爻象的推演程式是十分繁复多变的。只要在每一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我们上面所说的破译“密码”的要诀,执简以驭繁,《易经》这座神秘迷宫是可以任人遨游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卦爻符号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象征意义是因时、因事、因人而异的,而卦爻符号的含蓄性、多义性、包容性,又能产生丰富的类比联想,所以,我们在探讨卦理爻象之时,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是综合性:要善于体察多种因素,不执于一端,使得我们的推演得出顾及各种因素的综合性结论。二是灵活性:不生硬理解卦辞爻辞,机械套用卦理爻象,要在哲理的悟解中加以灵活运用。需知《易经》所启示的是“活法”,而不是“死法”,它是变化的哲学,在无穷变幻中显示的根本大法。
徒:最后还想请教一个问题,人们常说《易》学是象数之学,这是怎么一回事?
师:象数是《易经》用来表达义理的特殊方式。《易经》的义理寓于象数,其象数则蕴含着义理,这是《易经》象征特色的体现。何谓“象数”?简而言之,“象” 有两种,一为“卦象”,即八卦与六十卦所象征的事物;二为“爻象”,即卦中各爻所象征的事物。“数”也有两种:一为“阴阳数”,如奇为阳数,偶为阴数;二为“爻数”,即爻的位次。“数”又可体现为“空间之数”(即卦与爻的位置)和“时间之数”(如“困”之时、“随”之时、“需”之时)。“象”与“数”是不可分的,“象”正是在“数”的时空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易经》正是探讨这千变万化中的规律。
徒:何谓“时间之数”?
师:“时间之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卦时”。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各自象征某一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中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特定背景”就是所谓“卦时”,简称为“时”。
徒:就是说,六十四卦就有六十四种特定背景,就是六十四“时”?
师:正是。这六十四时从不同角度提示了在特定背景下的事理,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的事理,《否》卦象征“阻塞”之时的事理,《讼》卦象征“争讼”之时的事理,《师》卦象征“用兵”之时的事理,《既济》卦象征“事已成”之时的事理,《未济》卦象征“事未成”之时的事理,等等。每卦六爻的变化,反映事物在特定“时”中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换言之,六十四卦所表示的六十四时,可以说是社会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四爻则可以视为在三百八十四种人生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最佳对策。《易经》六十四卦就是一部完整的行为手册。
徒: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