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门真地区的扩展计划终于付诸实施,而松下电器也借此更上一层楼。目前门真地区也已经成为松下电器公司的根据地了。
学问需要有效地运用,才能发挥高度的价值。凡事考虑过多,反而无法得到成功的机会。
闻名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办人福特先生曾说:“我们工厂绝对不任用学者,因为学者一味研究未知的事情,而对如何应用却不予考虑。”这句话确实给人许多思考。
一般而言,有学问的人往往受学问的束缚,凡事考虑太多,而无所适从;没有学问的外行人,有股勇往直前的冲力,反而常能突破障碍获得成功。
比如患了感冒,若只觉得稍有不适不加理会也可能很快就好了。但是稍微懂得医学常识的人,往往会因过分操心,而使病情恶化,或拖延痊愈时间。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被学问所驾驭;因为学问要有效地运用,才能发挥它高度的价值。
经营公司也是在做社会工作,为了不损害社会利益,当然要做赚钱的生意。
人类互相交往、做生意或工作活动,而获取报酬,除了小孩、老人或残废者需要爱人照顾外,成人都应该能够自食其力。我们之所以能安居生活、作息安定,就是因为能各自确保收入。
因此,每一个人都应确实维持收入,不仅为了自己所需,也是为了维持自己是社会一分子之所必需者;可是实际上人们只知道非获利润不可,但对获利的信心是否确定不移,那就模糊不清了;于是有人认为薄利多销好,或者低价薄利的推销方式好,甚至无利可图,就滥加贱卖,看到别人赚钱,就兴起嫉妒念头,而不作诚实公平的竞争。
这都是对利润的本质没有充分的理解;所导致的错误。我们不能赚取超过适当的利润;但对正当报酬率,应有承认的风度。
比喻说:有一家资本一千万元的公司,而一千万元的本金,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资本,也就是说,这家公司拥有社会的资本一千万元,资本在表面上虽是属公司所有,但本质上却是社会共有的财产;而物资也是共有的财产,只不过是为维持社会之秩序,设定为私有财产制而已;至于人员呢,假定这个公司雇用了一百人,这一百人,就是以公共事业的名义集合的,也就是使用社会的金钱雇用公用人员来经营事业,所以这公司一定要有利益可图,那么公司就可大大地活动,一年间赚进一百万或二百万元,一半缴纳税款,一半用为提高公司对社会之利益。
可是经营事业难免会受到挫折,运用社会的金钱,雇用社会人员,如果事业经营不顺,那么就是损害到社会的利益,当然可以追究责任。可是实际上受到损害的人,会提起偿还损害之诉,但对本身经营失败之罪过,社会一般是不会深究的,但实际上已是犯了很大的罪责,因此一般人对此认识还不够深入。
在自由经济体系中,企业利润的获得,是社会繁荣的动力。
公司的经营者,往往以利润当作经营的目标。利润也是经济性的标准,不过利润本身中含有竞争的要素。想赚这么多,不一定能赚得到,所以说来容易,想真正达成,就要适度运用经营策略了。
例如有甲乙两家百货公司,所陈列的商品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甲公司的售价平均比乙公司便宜一至二成,那么大部分的人当然会到甲公司去购买。相反的,因为乙公司商品比较贵,大家不去买,所以他的生意就很难做下去,逼到最后,要不想让公司关门,就只有跟着降价了。假使这时乙公司的价格降得更低,那么甲公司的顾客就会转移到乙公司去。于是消费者蒙受极大的利益,但对经营者而言,却无法获得适当的利润,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东西卖得贵,就会失去顾客。因此,各企业都在制订价格上大伤脑筋。一方面必须卖得比别人便宜,又有些利润,另一方面必须支付成本和费用;但也要使股东能分红,员工能得奖金。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下,各企业无不是经营者和从业员同心协力,来谋求最妥善的营业策略。如果有一点成就的话,也都是绞尽脑汁,全力以赴工作的成果。然而它的背后却是一股自由竞争的经济压力推动的。因此在自由经济体系中,很微妙的包含了使大家不敢怠慢,以努力促进经济繁荣的心理动力。自由经济社会的好处,其实就在于竞争。竞争使人痛苦和辛劳;却使人乐此不疲,永不后悔。
也许地有人会问:“获得什么样的利润才是正常的呢?”松下认为,必须依照各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者的人生观,以及企业是否觉悟到本身对社会的责任而定。假定一个公司是站在社会正义的立场,来决定自己所应获取的利润,那么就算他的标准高一些,也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反之,如果只注意到要满足投资者积累财富的欲望,赚钱谋取个人的享受,那么就算赚的钱再少,也不能获得社会的谅解。
所以这个社会上有些人虽然赚了钱,在客观上,他却是遭受损失的人。譬如说,他赚了一百万元,然而在赚一百万元的过程中,却损失了两百万元的信用;或者说,引起了众人对他的鄙视。那么,这一百万元能买得两百万元的信用或他的人格吗?
松下始终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共企业,应该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反过来说,让企业正常地发展也是社会的责任。所以让优良企业储存发展资金亦属必要——这不但是企业经营者最大的责任,同时也是企业赋予的最大使命。
公司得到利润后,记住将利润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善加利用,社会自然会赞同。经营和利润观点的精华之处,就在这个认识之上,经营者应该随时留意。
为了公司的发展,也为了国家社会推展各项措施,企业经营不得出现赤字。
松下认为拥有很多人与资金,可是缴不出税金的公司,他的经营一定是不得法,因为那一定是亏本生意。亏本生意一方面虽值得同情,但另一方面可说其对社会一点贡献也没有,他并不负担国家经费的开销。公司的经营,获利可说是理所当然,有利益时,可将其中大约半数缴交国库。假定我们处理一张纸,而由此得到利益时,必将由此得到的利益之一半以税金的名目纳入国库,国家就以收入的税金来作为行政费用的开支。所以公司的经营,如果都做亏本生意,连一毛钱的税都不交,那国家不是会陷入困境吗?不要说是造路、建设经费无法筹出,就连学校老师的薪水都恐怕发不出来。
经营中所赚的利润,一定要将其中的一半缴纳给国家,这是应尽的义务,只有这样,国家社会才能够正常的运转。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某些企业由于劳资纠纷,闹得满城风雨,因此五年之间没有交一毛钱给国家(赤字经营),虽然有他的原因与理由,可是对整个国家、社会、人民,没有一点好处,这是可以断言的。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学校的设备十分完善,道路设施良好,绝不会有因雨天汽车路过时使浊水溅满人身的情形,调查其情形可以发现这些国家拥有许多提高盈余,贡献社会的公司,所以各种公共事业与设施才能办得有声有色。
我们的工作是卖商品给很多客户,使客户使用之后能够感到喜悦、满意,生产商品当然是我们的使命之一;另一方面公司还负有贡献国家社会发展的义务,这也是公司的使命之一。
是否忠于使命,有否达成使命,看公司的经营便可一目了然。公司要好,每个同仁要努力工作,这是必然的,其他有关技术问题、思考问题、公司的政策问题等等,究竟应该如何?对这些问题必须能产生正确的判断力才可以。
每个公司都想增加利益,缴纳更多的税金给国家,之所以有些公司办不到的原因,就是对以上所探讨的几个因素,尚有待改进。
这是每个公司的人员都应该铭记在心的,职员们要对职员的工作有一种使命感,并且培养从使命感中感受到工作的喜悦。
自古以来,就有“胜者不骄”的教训,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人类的本性,如果连续胜了三次以后,性情就变得骄傲自满,精神也就懈怠下去,就会目中无人,别人的话根本听不进去,应做的而不做,应思虑的也不思虑了,这些现象,就是人类的本性。
“胜者不骄”正是言中人类本性的弱点,松下认为这才是上好的戒律,但纵观历来或现在的企业界情形,都没有表现出胜者不骄的迹象。
一次,松下向经销商讲过下面的话:
“各位都是认真努力的工作者,可是今年的情况显示,前途黯淡不堪设想,因此各位都在烦恼,我觉得这是重大的问题。大前年赚,前年又赚,而去年也赚钱,若是今年再赚,那是最好不过的,但是世间事是不可预料的。既然连续三年都赚钱,而又希望第四年再赚钱,哪有这么简单的事。连续赚了三年,假如今年不赚退还一年,还剩下二年哪,‘尺蠖’就是进二寸退一寸的,这是很好的现象,三年赚钱,而第四年又想再赚,那就好比‘尺蠖’一样,伸至极限之腿退不回来,只有死亡。那么是死好呢?还是退还一年份利益而生存好呢?当然是选择现在损失的好,而期待明年再赚,后年又再赚钱,大家有了这种想法,烦恼就会消失掉,不慌不忙,不慌张的心情就安定而快乐,快乐则智慧生,那么说不定第四年又可以赚钱了;不过老实说,第四年又再赚钱的机会是太少了,那么干脆就预备退还一年份的利益算了。请大家觉悟到‘尺蠖’的精神,这才是应有的认识。”
实际上,实践起来的确是有困难,其中也许将过去三年所赚的钱统统花光了,要用什么退还呢?
可是上述的情形确是企业界的实态,“三天连续好天气,至少一天会下雨。”如果能有这样的情形,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公司愈大,愈要集合大家的智慧,全体总动员的经营模式,始能产生预期效果。
在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中,我们都能亲眼看到,一个国家的衰退与兴隆。而我们发现凡是能聚合众智,并各在工作岗位上奋发图强的国家就能得到发展。而愈能突破考验的就愈发坚强。国家如此,公司当然也是一样。集合众智以经营事业是何等的重要。不过,想要集体众智往往并不容易。但如果不去克服这个困难,而只在口头上说说,那就是更没有实际的意义了。
以众智为经营的基础,也就是全体经营的模式。如果刚开始一个小公司是三五人的小规模经营,是很容易集合众智的。可是等人数增加到几千、几万时,虽然心里知道非集合众智不可,但却做起来是相当的不容易。
以国家来说,往往大国未必有发展的迹象,倒是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家,反而有令人羡慕的发展气象。所以不管是三五人的小厂,还是几百、几千人的大企业,都应当集合众智,这样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公司的原则下,每个人应尽量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公司的发展更具冲击力。
分公司制度利弊,是见仁风智的,它的好处就是易于培养大家的责任意识,而会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