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俄罗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俄罗斯-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是“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就在沙皇向人民开枪的地方,临时政府的枪也向人民打响,示威群众遭到武装镇压,鲜血横流。临时政府悬赏重金通缉列宁,矛盾已不可调和。

  局势还在进一步恶化,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叛乱,临时政府束手无策,是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成功地瓦解了叛军,让叛军不战自溃。

  到了秋天,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工业产量比上年下降23,国家每年的债务利息几乎等同于战前国家预算。

  粮食每周都在减少,首都居民的面包从每天1磅半减为1磅,后来减为34磅,半磅,14磅。到最后,有时连这点面包也没有。为了那可能发放的面包,人们必须在凄风冷雪中连天连夜地排队,大多数妇女还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那些当权者和奸商,据一位外国人记载:

  “投机商人趁混乱之机大发横财,却把钱花在奢侈无度的盛宴,或用来贿赂临时政府的官吏。食物和燃料被囤积起来,或者秘密运往国外,送到瑞典去。例如,在革命的头四个月中,有人几乎是公开地洗劫巨大的彼得格勒市仓库中所储备的粮食,到后来,两年的谷物储备减少到还不够供给全城居民1个月的食用……”

  人民在思考,这场战争到底有什么意义?抢夺殖民地,争夺势力范围?这与俄罗斯人民有多大关系?却要他们来承受饥饿和伤残的代价。

  人民也许并不真正明白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但他们打心眼里赞同布尔什维克停止战争、分配土地的主张,于是两三月前还力量薄弱的布尔什维克悄然长大,不久前还遭到嘲笑的意见现在却吓得当权者瑟瑟发抖。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法带领人民摆脱困境,甚至无法控制局势。“大难临头”的气氛笼罩着俄罗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临时政府被抛得越来越远,它无能为力地看着远处的时代风暴渐渐逼近自己。

  要想马上结束战争,必须从临时政府手中夺过政权,然而除了列宁,很少有人能从混乱的局势中看到这个历史的机遇。

  9月27日,列宁要求立即进行武装起义,他认为“必须像对待艺术那样对待起义”,甚至制订了起义的具体计划。然而,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否决了列宁的提议,大多数委员没有发现这历史性的时机,仍寄希望于合法斗争。

  眼看着千载难逢的起义时机一分一秒地过去,而中央委员会仍然无动于衷。9月29日,列宁再次向中央委员会提出起义,并以辞职作为最后的通牒:要么中央委员会同意立即起义,要么列宁退出中央委员会。

 
 
新途(4)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列宁从未如此强硬地向党中央施加压力,他的信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同志们,布哈林后来回忆道:“信写得非常坚决,我们都惊呆了,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把这个问题看得如此严重。”

  然而,党中央虽然同意退出议会,许多人仍然不相信起义能够成功,提议再次被搁置。

 
 
 
  10月23日,在彼得格勒卡尔波夫长河沿岸街32号楼31号,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会议,被通缉的列宁冒险出席会议。

  列宁耐心地分析了形势,严厉地警告中央委员们:拖延就等于犯罪,等待就是自取灭亡。会议以10票对2票通过了列宁关于武装起义的提议。

  其实,这次会议能够召开本身就意味着起义成功的概率。会场属于布尔什维克敌对阵营的一位负责人,然而这位负责人没有想到自己的妻子就是一位布尔什维克,更想不到敌人会在自己家里做出推翻临时政府的决议。若干年后,这位仁兄回忆道:“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居然在我家里欢聚一堂,历史女神真会开玩笑。”

  3、胜利进军

  当然,在列宁看来,起义不是玩笑,起义是艺术。列宁在短短的两周内就带领布尔什维克做好了起义的全部准备。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随着阿芙乐尔号上的大炮发出的吼声,成千上万的士兵和群众潮水般冲向冬宫。

  攻占冬宫后不久,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涅瓦大街上看见几个兴高采烈的士兵。他问:“你们是哪一方面的?是临时政府的吗?”一个士兵微笑着回答:“临时政府早已经完蛋了。”

  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辉煌胜利,也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

  胜利在起义前就已经注定,民心决定了一切。

  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赢得了两个压倒多数:一是人民用选票把60%的苏维埃代表席位交给了布尔什维克;二是军队中,布尔什维克赢得了绝大多数支持。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每5名士兵中,就有4名拥护布尔什维克。

  拥有8万水兵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喀琅施塔得发表声明:“在彼得格勒苏维埃的第一声召唤下,就手执武器支援革命”。据说,当时派出一支500人的队伍就可以攻占起义大本营斯莫尔尼宫。然而,临时政府连这样一支军队也拼凑不出来。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有它的内在逻辑性,是时代在短短七八个月内推动人民将俄国这艘巨轮的船舵交给布尔什维克和他的小个子领袖。

  革命烈火遍地燃起。在人民的支持下,俄国各地到1918年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称之为“胜利进军”

  由此开始,苏联人民要面对的,将是无数个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所以,新生的苏维埃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

  对此,列宁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眼前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在此前的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还从来没有真正地实践过。所以,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

  为此,俄罗斯各民族仍将在血与火中苦战5年,以血肉抵挡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家的入侵和干涉。支撑他们取得这一胜利的,是对公平、正义、进步的社会制度的向往。

  政权属于苏维埃;和平和土地属于人民。

  起义的第二天,苏维埃颁布的第一项法令就是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建议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新途(5) 
 


 
 2006年12月06日 15:08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第二项法令是土地法令,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宣布土地按劳动定额或消费定额分给劳动者。

  在俄国人民欢呼雀跃的同时,局势并不乐观。

  布列斯特,这个地方使列宁第一次遭到自己同志如此严厉的指责。

 
 
 
  苏俄与德奥集团的和平谈判并不顺利,德国提出掠夺性条件,包括领土要求,要求将原属于俄国的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以及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居住的大片领土划归德国。

  列宁主张忍辱签订和约,因为疲惫的俄国军队和面临崩溃的俄国经济已经无力承受战争了,但列宁的观点引起了普遍的反感。

  1918年2月24日,当时最重要的地方党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莫斯科区域局一致通过决议.表示对于中央的政治路线和中央成员不信任,坚决主张改选中央。关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是德国间谍的说法在苏维埃内部流传。

  党中央内部发生激烈争论,列宁意见被否决。德国随即向苏俄发动进攻,彼得格勒危急,苏维埃危急!

  党中央和苏维埃再次开会,通过了列宁的提议,签订了屈辱的布列斯特条约,苏俄失去大片国土。布列斯特条约使苏俄退出了大战,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历史证明,列宁的决定是正确的,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原来似乎要付出的代价一下子就消失了。这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策略。

  列宁为国计利,不顾个人毁誉。即使在这种时候,列宁依然坚持集体领导,尊重集体意见,正确处理党内不同意见,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胸襟。
 
 
奠基(1) 
 


 
 2006年12月06日 15:08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当“阿芙乐尔”号的炮声把国际歌的雄壮旋律传遍全世界的时候,列强们已经开始拼凑新的“神圣同盟”。

  1、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英国陆军大臣邱吉尔说要把布尔什维克“扼杀在摇篮中”。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必须用武力封闭俄国的决口”。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战胜国之一的苏俄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胜利者的待遇,反而卷入了新的战争。

  1918年后,英、法、日、美等国武装干涉,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白军大举进攻新生政权。

  举目四望,大好河山,处处烽火狼烟。红军最多时同时在24条战线作战。

  然而,与如此险恶的形势相比,与辉煌的共产主义理想相比,此时的俄国实在是太弱了,令人难以相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验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的:

  20世纪初,俄国的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0%,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按人均计算,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7,英国的1/5。

  沙皇时代的战乱、危机、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本已落后的俄国经济雪上加霜。1918年一战结束时,俄国工业品产量还不到战前的三分之一,钢铁产量只有战前的十分之一。最严重的还是粮食危机,此时粮食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

  在一次人民委员会会议上,苏维埃主管粮食的最高官员——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也因为饥饿而晕倒了。

  以如此贫弱的基础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其难度可想而知。何况在十月革命后的五年时间里,苏俄人民的第一项任务并不是建设;而是生存;是在国内叛乱和西方工业国的围剿中生存下来。

  内忧外患中,苏维埃怎样力挽狂澜?

  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苏维埃政权选择了一切为了战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农村征集全部余粮,甚至是部分口粮,在城市集中控制工业生产、流通和分配,实行总管理局体制,中央紧紧控制企业,依靠行政命令统一管理国民经济,企业没有自主权,中央管理局给企业制定指令性年计划、季计划,甚至月计划。

  这一政策使苏俄形成一个整体,迅速走上战时轨道,每一分力量都投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