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俄罗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俄罗斯-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暴、凌辱的异族统治,这一统治方式后来又为我们本民族的当权者所继承了,——这便是我们可悲的历史。”

  不论谁胜谁负,这场论战都标志着俄国知识分子成为一个不同于官方、宗教的独特阶层,有着自己的体会和特点,为俄罗斯的发展谋划出路。正如赫尔岑所说:“我们大家都有爱,但具体说来爱与爱又不相同。”

  侧文11:俄国知识分子

  俄国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落,他们与任何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不相同。

  “俄罗斯是恋女,知识分子是情郎。”这是高尔基的名言,这句话道尽了俄罗斯知识分子与国家、人民的情感。

  俄罗斯知识分子们具有强烈的反思精神,面对长期的农奴制和在痛苦中呻吟的人民,他们总是扪心自问:“谁之错?”

  他们总是将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为自己不能给俄罗斯指出一条阳光大道而认为有负于人民,正如一位俄罗斯哲学家所说:“俄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他们的前辈,在民众面前总有一种负罪感,这种‘社会的忏悔’,当然不是对上帝,而是对‘民众’或‘无产者’。”

  出于这种强烈的负罪情感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俄国农民是“天生的共产主义者”,他们被称为民粹派。很多出身豪门的知识分子放弃自己的财富,穿上最朴素的农民服装到乡间去发动农民,告诉他们沙皇制度是万恶之源,要彻底推翻。

  但没想到,他们把农民们吓得不轻,对沙皇抱有传统式好感的农民认为这一切与沙皇无关,是那些贪婪的奸臣造成了自己的痛苦。于是农民们把知识分子抓起来送到官府,这场“到民间去”的运动失败了。

 
 
大 国(9) 
 


 
 2006年12月06日 15:11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既然农民是愚昧的,那么就自己动手铲除俄罗斯身体上最大的毒瘤——沙皇。

  这些文质彬彬的书生制造起了炸弹,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在彼得堡、莫斯科,爆炸声和枪声时常响起,亚历山大二世和亚历山大三世先后被刺,知识分子们伤亡惨重,列宁的哥哥就因此被杀。但老沙皇被杀,新沙皇却因此更加残忍。一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些人中,就有列宁。

 
 
 
  1905年,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爆发了,但依然失败,人民血流成河。知识分子的负罪心理更加强烈,当时,大学生自杀人数迅速增加,1908年达237 起。

  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思考并没有结束,1909年,布尔加科夫、别尔嘉耶夫等一批著名知识分子合作出版了《路标》文集。7位作者用手术刀一样锋利的思想解剖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灵魂,以近乎否定的态度历数俄国知识分子种种罪行。

  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是如此的特别,他们的痛苦是真实而强烈的,完全不同于那种无病呻吟式的假清高,而是灵魂深处的苦行僧。

  别尔嘉耶夫曾经在《俄罗斯思想》一书里强调:“俄罗斯知识分子是完全特殊的、只存在于俄罗斯的精神和社会之中的构成物,……知识分子是俄罗斯现象,它具有俄罗斯特点。”

  而一位外国学者如此评价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他们从一开始就视自己为社会意识和良心的承担者,如果必要的话,他们将以长期备战的状态进入政治疆场与掌权者厮杀。”

  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舍我其谁的忧虑,构成了俄罗斯心灵的内核。被称为“俄国第一个知识分子”的拉吉舍夫在他的名著《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宣称:“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

  侧文12、冬宫门前的巨响

  亚历山大二世因为解放农奴而被人称之为“解放者”,但就他内心而言他还是一个专制君主,解放行动本身不过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

  正如他对德国大使俾斯麦所说:“皇冠给了我权力感,如果皇冠失去了,那将是我的人民和民族的灾难。”

  当他觉得局势有所好转之后,就拒绝进一步改革,他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保护俄国人民免于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有害邪说的影响,这些邪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酿成社会灾难”。

  他对内通过成立最高治安委员会来打击要求进一步改革的力量,血腥镇压;对外依然念念不忘俄罗斯的雄图霸业,大举侵略中国,从中国夺走大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随着“解放者”光环的暗淡,1879年8月,民意党执行委员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他们组成了专门的刺杀组织,认真进行训练和准备,进行了数次暗杀,前两次都失败了。

  1881年3月1日,民意党人再次行动,这次的组织者是阿·伊·热里雅波夫和斯·拉·彼罗夫斯卡娅,后者是尼古拉一世的显臣拉·阿·彼罗夫斯基伯爵的女儿,也是亚历山大二世大臣维·阿·彼罗夫斯基伯爵的侄女。

  当沙皇乘坐的马车从冬宫出来不久,早已埋伏好的民意党人扔出了第一颗炸弹,炸毁了亚历山大二世所乘的马车,但亚历山大二世本人安然无事。但这位君主表现出了军人的荣誉,他不听劝阻走下马车查看卫兵伤势,安慰他们。但此时,第二颗炸弹爆炸了,亚历山大二世和刺杀者都倒在血泊之中。

  当天下午3点30分,沙皇死去,终年63岁。

  侧文13:列宁之家

  1870年4月22日,在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城的一座房屋里,一声啼哭响起,孩子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给新生儿取名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这个名字也许不被今天的人们所熟知,那么,他有另一个名字——列宁。

 
 
大 国(10) 
 


 
 2006年12月06日 15:11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列宁的父亲虽然出身平民,却一心向学,阿斯特拉罕中学校长曾经为他申请助学金,说他是“有天才的孩子”。可是督学的答复是,发助学金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官吏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负担。而乌里扬诺夫属于平民阶层,把他列入领取助学金的名额之内……是没有充分理由的。”他只能“自费”考入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后,靠做家庭教师挣钱养活自己。

  他的努力富有成果,他以其出色的学业留校任教,后来又成为辛比尔斯克省的国民教育 
 
 
总监,他为了重整初等国民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他“既是边区的启蒙教师,学校创办人,建筑师,又是地方自治局开办的市教区附属训练班的领导人,还要经常与地方自治局周旋,求爷爷告奶奶地求他们多拨点教育经费。”

  他经常“乘马车在乡村奔跑,在严冬的大风雪里挨冻,在春天的雪水里跋涉,在客栈里被烟熏,忍饥挨饿,备尝艰辛。”

  同情人民,希望为改善人民生活做些事情,是他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情感。他曾经让列宁义务给一位青年教师上课,即使父亲去世后,列宁也没有停止这项义务教学。这位青年教师后来回忆列宁之父时说:“他是一位大人物。他是真正为人民的利益而生活的。”

  列宁的母亲贤淑典雅,精通德语、法语、英语,弹得一手好钢琴,这位母亲把列宁一家的日子,分成德语日,法语日,英语日,到哪天就用哪种语言对话。

  在这个富有教育气息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三子三女都很有才华,且富有同情心。

  列宁的大姐安娜中学毕业时获得银质奖章,大妹奥莉加获得金质奖章。她俩都升入彼得堡女子高等学校。大哥亚历山大获得金质奖章,是全班仅有的两个进入彼得堡大学的毕业生之一。小弟德米特里在莫斯科大学和尤里大学学医,小妹玛丽娅先后在莫斯科女子高等学校、布鲁塞尔大学、巴黎大学读书。

  列宁在中学时代被誉为全校的“光荣和骄傲”,是金质奖章获得者。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学完了法律系四年的课程,获得了首都大学的优等生毕业证书。

  侧文14:列宁遗嘱

  列宁一生都在思考引领俄罗斯民族如何走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即使在他晚年重病之时,也没有放弃对此的研究。

  1922年12月,列宁心脏病两次发作,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为此向中央提出要求,每天用一定时间口述一些想法。中央最后同意他每天用5到10分钟口述。

  就利用这每天5至10分钟的时间,他留下了《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俄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五篇文章和两封信件。

  在这些文件中,列宁根据自己一生的理论实践成果,对未来苏联的发展建设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他认为俄国革命是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进行并成功的,与马恩著述的情况不很一致,不应简单照搬,而应结合苏联的具体情况开展建设。

  在《论合作制》一文中,他认为合作社是引导小生产者走向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他说:“在我国,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转变了。” 他所说的合作制是适应商品经济规律的合作制。

  此外,列宁非常关注党建和政治体制,他认为苏联的许多部门体制,都是延续沙皇俄国的一套,官僚习气严重,弊病很多。

  列宁认为应该从四个途径着手改革:

  一是实行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当全体人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彻底战胜官僚主义。

  二是建议工农检查院同中央监察委员会合并,并赋于这个机关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大 国(11) 
 


 
 2006年12月06日 15:11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三是改革干部制度,大量培养选拔懂得生产技术、有科学知识的管理干部。

  四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此外,列宁非常关注自己去世后,由谁来领导苏联建设的问题。为此,他断断续续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专门谈了他对中央领导核心的看法与建议。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利,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利,我没有把握。”

  “……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进行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卓越的才能,也许他还是现在中央最能干的人。但他过分自负,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同志,1917年月10月反对武装起义不是偶然的,但是这种事情也可以少归罪于他们个人,正如非布尔什维克主义可以少归罪于托洛茨基一样。”

  “……布哈林同志是党的理论家,是全党最喜欢的人物。但他的观点里面有一种烦琐哲学的东西(他从来没有学过辩证法)。”

  “……皮达可夫同志是个具有坚强意志和卓越才能的人,但是太热衷于行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