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太阳-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3;0大胜天津队,其中第2个球就是斯文森用头顶进的。可是赛后第二天,足协就来了通知,说佩莱的头发还是不过关。佩莱闻听此事,连呼上帝,说:“坚决不剪,否则奥莎就不爱我了”,奥莎是佩莱的女朋友。这下队里急了,还惊动了市里。领队、市体委任主任带着刘仁铁大哥到佩莱房间,苦口婆心和他谈了两个小时,又做奥莎的工作,希望能再剪短二厘米。刘仁铁大哥告诉我说,当时他一咬牙翻成三厘米,他说他知道错翻是翻译中的大忌,但是当时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想着为了球队,为了能让佩莱参加第二轮对山东队的比赛。佩莱想了几分钟,又和奥莎谈了几分钟,一咬牙,说:“就三厘米,但我不是为了那些官员,而是为了我们万达队,为了我的队友”。赛前,一位足协官员拉着佩莱左照右照,佩莱很不高兴,有一种受辱的感觉。比赛中,佩莱似乎把一肚子的气全撒在场上,左冲右突,哪里有球哪里就有他。下半场,对方后卫把球顶了出来,正好落在佩莱脚下,佩莱一脚怒射,山东队李明本想头球解围,不料球速太快,竟顶到自家大门里去。这一场比赛,我们1:0获胜。    
    斯文森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整天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我们都说斯文森是好人一个。最老实的还是依黑,大家都很偏爱这个来自阿贾克斯的外援,而且觉得他很“东方”,温文尔雅。依黑也是,见谁都叫大哥,当然不叫我。刘仁铁大哥说魏意民最“可恶”,老是逗依黑,可是依黑却说魏意民最善良。    
    说起刘仁铁,队里很多人都叫他“铁子”,铁子大哥有学问,人又好,大家都喜欢他。那时候,趁他在,我们都跟着他学外语,我现在的这些外语底子,就是那时跟他打下的。铁子大哥很喜欢我,有一次,我们还在石灰石矿集训,盥洗室的地面不太平,容易有积水,我有空就去扫,铁子大哥见了,就说:“继海学雷锋”,我一乐,就说:“爱劳动”。铁子大哥随口就吟诗一首,“方圆之地不太平,何人为其鸣不平?随手扫尽不平事,换来清静任君行”。我一听,更乐了,说:“大知识分子啊”。后来我听说铁子大哥把这件事说给几个外援听,他们说,不用一年,继海必进国家队。    
    10月20日,这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日子,我们客场挑战上海申花。这时候,我们在甲A赛场上势如破竹,只要这一天逼平申花,我们就能提前一轮夺冠。    
    连、沪之战历来是甲A的最大看点,这一看点就来自于1996年的10月20日。那一天,国内众多新闻记者蜂拥而至,上海虹口体育场也出现了多年罕见的“爆棚”景象。赛前,两队主教练就在媒体上大打攻心战。徐根宝徐指导声称要成为万达队今年甲A不败的“终结者”,而我们迟指导也信誓旦旦,决不言败。我们队的老队员看了报都笑,说迟指导这么老实的人,也会打心理战。    
    下午4时35分,战幕拉开,双方尽遣主力上场,我还是打的右后卫。申花将范志毅调至前腰,体现了徐指导志在必夺的雄心。但是,上半场,优势完全在我们这一边,力控中场,积极出击,抢截果断,这是教练赛前的布置,我们也彻底贯彻了教练的意图。下半场,申花用申思换下了谢晖,对了,那时候,申思是有名的“超级替补”,我们私下里也常常为他抱不平。申思上场,申花的攻势更猛,但我们众志成城,团结奋战,终于将0:0的比分凝固在虹口体育场巨大的记分牌上。6时22分,随着主裁判朱六一声哨响,迟指导张开双臂,冲进赛场,和我们拥抱在一起。我们把迟指导高高地抛向天空。我哭了,我看见老大哥们也哭了。    
    我举起冠军金杯,我学着老大哥的样,轻轻地亲吻着,我的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束金色的稻穗,我收割着我的稻穗,我也在收获我生命的果实。这时候,我想起了爸爸、妈妈,想起了我的哥哥、姐姐,想起了我的启蒙教练,我的老师和许许多多的朋友,还有一直关爱着我的球迷。    
    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但是大连的球迷总是让我难忘,不仅因为他们对我特别关爱,特别地勉励有加,更是因为他们对足球的那一分挚爱之心。那一年的8月,足协杯比赛我们客场挑战申花,当0:2落后的消息传到大连,一位60多岁的球迷老伯伯承受不住而猝然辞世,也许,他爱我们爱得太深。几天后,他的女儿给迟指导写了一封信,我们读完后都哭了,后来,我们把一个有我们全体签名的足球送给了他的子女,以寄托我们的一片哀思。    
    这一年,我受到球迷和媒体的很高评价,还被市政府记了大功。    
    但是,在舆论的狂热面前,佩莱、斯文森和依黑虽然和我们一样高兴,但却比我们冷静多了,而且谢绝了不少采访要求。他们对我说:“你将来会是中国最有前途的球员之一,但你一定要记住,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只是和其它任何职业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要永远记住,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永远不要临驾于任何人之上,有一天,你会明白,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份安静的生活”。我记住了,永远记住。


第四章 初进国家队第18节 沙场秋点兵(1)

    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会回忆起我在国家队的日子。自从我在1996年第一次踏进国家队的大门,这扇大门就再也没有对我关闭过,大战小战,不下百余场,战战都历历在目。我有时候会想,国家队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自身价值的被认可,或者,仅仅只是一种荣誉?都是,也都不是。    
    在某种意义上,我可能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在我的心中,“国家”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常常有一种冲动,想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国家是什么呢?就是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是我祖一辈父一辈生长的地方,是我的根,是我的生命所在。对于我来说,国家队是一种至高的荣誉,是我的报国之门。我只能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有一些人,他们对球员有一种误解,他们以为职业化消解了我们对国家的热爱,一个职业运动员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金钱,而不是其它。他们错了。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国家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我举一个例子,李铁和李玮峰初到英超的时候,网上谣传他们为了能在埃弗顿打上主力,和埃弗顿俱乐部订过一个秘密协议,保证在英超联赛期间,不回国参加国家队比赛。二李听到这个假新闻,非常愤怒,李铁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听见他的声音都在颤抖。后来二李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澄清了事实,埃弗顿俱乐部也非常支持。事实上,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到哪儿都会受到蔑视。    
    我是一个心态很放松的人,尤其是比赛,从不会紧张。可是,每当赛场上国歌响起,我的心潮仍会澎湃。我会觉得,自己的心,仍很年轻。    
    我轻轻地想起往事,在我19岁的那一年,一个瘦削的年轻人,是怎样提着他简单的行囊,走进国家队的大门。而那时候,这扇大门,对他来说,是多么神圣,是他一生的向往。    
    1996年的10月,对我来说,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收获的日子。    
    我们万达队刚夺得96甲A联赛冠军不久。我就听到一个消息,说国家队的主教练戚务    
    生戚指导看中了我,准备把我调进国家队。说得有鼻子有眼。我听了哈哈一笑,说拉倒吧哥们,别逗了。刚开始的时候,我是不太相信。我从未进过国奥队,而一般来说,只有经过国奥队,才能进入国家队。那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早日披上国奥队的战袍。说实话,我当时的经历贫乏得可怜,只有一年半的甲A经验。无论是媒体,还是球迷,即使在行家眼中,我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人”,的确,那一年,我只有19岁。而像我这样的资历,在当时的甲A,一捞一大把。    
    可是,要说我心里不想,那也是假的。进国家队,那是我从小的梦想。我至今还记得,1993年,中国队兵败也门,小组都未出线,我想,那是每一个足球运动员的耻辱。这种耻辱一直烙在我的心里,有时在家里和爸爸扯起这事,也都摇头叹气,说这中国的足球怎么了,看看人家乒乓球怎么打的,扬威啊。那时候,王军霞已经是世界冠军了,我妈特自豪,说看你师姐,一不留神,就拿了个世界冠军,再看看你们足球,那也叫第一运动啊。每逢这个时候,我连大气都不敢吭一声。我有时候也会做白日梦,想如果我进了国家队,会怎么怎么样,想到高兴处,就会伸拳踢腿,队友就奇怪,说继海你怎么了抽筋啊。我一愣,醒了,就朝他们做个鬼脸,什么也不敢说。一个人偷偷乐呗。    
    可是,这消息越传越真,说去年联赛尾声之际,就有人向戚戚务生进言:注意孙继海。又说,国奥出征大马奥运外围赛,也有人建议征召孙继海。就连迟指导见了我,也是意味深长地一笑,搞得我心慌意乱,不知该听谁的好。    
    10月下旬的一天,在队里的一次例会上,迟指导像往常一样,笑嘻嘻地走了进来,先是习惯地向大家望了一眼,然后慢吞吞地说:“刚才接到一个通知,吭、吭”,迟指导咳了两声,“中国足球队的通知”,说到这里,迟指导又停下了,找水喝。这时候,大家的眼睛刷地向迟指导看齐,我的心里也莫名其妙地突然紧张起来。可是迟指导似乎在存心气我们,只是喝水,一个队员忍不住问到:“迟指导,什么通知啊”?迟指导突然严肃起来,“新一届中国足球队集训就要开始,中国足协通知我们队下列同志前往国家队驻地报到”,说着,迟导开始念名单:“韩文海、徐弘、张恩华、李明”,念到这里,迟指导似乎顿了一下,我感觉迟导的眼睛正在朝我这边望,我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吐一声,只觉得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孙继海”,迟指导哈哈大笑,“5个,弟兄们,咱们万达队出了5个国脚”。“哇——”,整个会场都轰了起来,我像个傻小子似的,只会站在那里“嘿、嘿”地傻笑,后来队员们说我当时就像一个傻小子过年,乐得找不着北。    
    散会后,我第一个冲出会场,给家里挂电话,我爸在电话那一头,也是“嘿、嘿”地乐得说不出话。    
    那一届国家队集训,是为了备战亚洲杯,也是为了第二年的世界杯外围赛和2000年的奥运会预选赛。而从入选国家队集训名单的球员来看,人们都在揣测戚务生乃至整个中国足协的思路是否有了重大调整。过去,球迷中有句顺口溜:“宁用老东宁,不用张恩华”,是讽刺足协不敢大胆启用年轻人,而这一次,不仅启用了张恩华,谢晖、吴承瑛、于根伟等年轻人也都首次入选,当然,还有我。人们都说,像我这样,19岁入选国家队,近10年来还是第一次,看样子,这一次足协是铁了心要用年轻人了。人们还说,这一次主要还是“唯才是举,联赛为重”,像谢晖、吴承瑛、于根伟,别看年轻,任何一人都能进主力阵容,联赛的表现都放在那里了。显然,甲A联赛越来越深入人心了。那些日子,媒体上什么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