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太阳-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的大起大落。反正这以后的局面完全被伊朗队控制住,比赛结果,我们反而以2:4落败。    
    有关这场比赛,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也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和指责,这些在今天都已经不重要。我只想说,当时的中国队,的确还不成熟,尤其是心理上,而外部的环境,也给球员很大的压力。李明无论在万达队,还是在国家队,体能都算是好的,但是在那一战的下半时,居然会小腿抽筋倒地不起,这完全是心理因素所致。当时的压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比赛输了,我的情绪很低落,这场比赛我觉得输得很窝囊,输得不明不白。但是媒体和球迷赛后却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宽容,也许他们觉得这就是中国队的真实水平,只是有些遗憾。而队里的领队和教练也及时地为我们减压。我那时年龄还小,输过了,恼过了,心情又变得好起来,又像往常一样,嘻嘻哈哈。20日,我们飞往多哈,准备和卡塔尔一战。在托运行李的时候,我趁李红军不注意,把一张托运条悄悄地贴在他的背上,而李红军还毫不知情,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许多人在一旁哈哈大笑。李红军好半天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就把这一招学了过去,后来几乎人人都加入了这场“游戏”,弄得我这个“始作俑者”也有点“自危”起来,上飞机的时候,我还在问张恩华:“黑子,瞧瞧我背后有没有那玩艺”。海东始终在一边瞧着乐,那时候,海东又发烧了,不时地拿出体温计测量体温,一边就有人问,“怎么样,退烧了吗”?海东就说,“好多了”。我们大家都希望海东能早点退烧,好在多哈之战中上场。    
    和卡塔尔一战在9月26日进行,结果是1:1战平。卡塔尔上半时进的那个球真是有点邪门,当时毛毅军中场发球,被对方球员断下,本来危险并不是很大,但是对方得球队员往前一踢,踢得也不怎么样,恰巧又踢到咱们队员身上改变了方向,之后落到卡塔尔14号纳塞尔脚下,14号速度挺快,一下子就撕开了中国队的防线……。这个球真是有点阴错阳差的味道,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它会弹在中国球员的身上。球场上偶然性层出不穷,注意力稍有松懈,就会酿成大错。对我来说,这个记忆太深刻了,后来我一上场,90分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下半场,我们准备放手一博,我被调到右路,阵型也变成352。值得一替的是海东,这场球海东是抱病上场,但在场上是玩命的踢,正是他的一记鱼跃冲顶,在危急时刻扭转了败局。实际上,海东还有一次击中门柱,如果这个球进了,结局就大不一样。当然,球场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客场拿了1分,大家还是挺高兴的,领导也满意,金州一战差点涣散的士气又被重新凝聚起来。所以,10月3日回到金州主场迎战沙特,尽管寒风阵阵,阴雨绵绵,但是斗志却极为旺盛,大家也知道这场球是再也输不起了。所以一上来,前锋就在对方门前频频制造杀机,而有了多哈一战的教训,整条后防线把对方的前锋盯得死死的。下半场第25分钟,李明在右侧开出角球,张恩华冲顶远角成功,攻入奠定胜局的黄金一球。赛后,我们和黑子开玩笑,说让他改行打前锋得了,省得赖在后卫线上和我们抢饭碗。这样,三战下来,我们得了4分,进军法兰西的希望再现。    
    自从进了国家队,我自己感觉进步挺大的,我又爱琢磨,一场球下来,总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有时候也和我爸商量。在进攻中,我也渐渐找到了感觉,尤其是1997年海东转会到了我们万达队,我和他在右路的进攻开始形成了一种默契。所以,那一年的10月10日和科威特一战,我的进攻感觉特别好。    
    说起中、科一战,还有个小插曲。我们从乌鲁木齐飞到加沙,要五个半小时,飞行时间又是晚上9点半至次日凌晨3点,所以一上飞机,我们见机舱里挺空,就一人占了一排座,倒头就睡。这时候,突然上来100多号人,看到我们就很高兴,一边说话,一边找自己的座位,我们也起身让座。这时候,一位在阿联酋工作的民工就说:“他们是去打世界杯比赛的,让我们的国脚好好睡觉”。于是乘客纷纷为我们让座,我们怎么能答应呢?又去拉乘客入座。一位乘客坐在小范边上,又是高兴又有点不好意思,过了一会儿,就想另找座位。小范不让,说我们不都是乘客吗?飞机上的这一切,我看了挺感动。


第四章 初进国家队第25节 梦断金州(2)

    10月10日,我们真是玩命的踢了。海东上场前,一会儿摸摸自己的额头,一会儿又摸摸李晓光的额头,看看有没有退烧。实际上,那一战海东是带着低烧上场的,90分钟下来,海东几乎虚脱,在接受迟导的拥抱时,就无力地趴在迟导的身上。    
    这一战,我真正找到了进攻的感觉。开赛3分钟,我在左路得球,长驱直入,这时海东已插入禁区,我一记直传,海东在禁区弧顶处接球,突然转身抡起右脚劲射,皮球又急又刁窜入对方球门的死角。沙特队失球后并未慌张,倒是我们领先后,又像金州一战那样,好像变得不会踢球一样。第25分钟,沙特队扳回一球,说实话,我当时心里直犯嘀咕,该不会又像金州那样,再次翻船吧。这时候,教练频频换人,我觉得,中、沙一战,是戚指导指挥最完美的一次。比如,我们谁都以为会将海东换下,这时候,海东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可是,海东没有下场,上场的倒是高峰。事后证明,戚指导的这次换人绝对正确,海东在场上,吸引了对方的兵力,而高峰一上场就施展出他的绝杀。    
    高峰上场,是一个信号,表示我们一定要拿下这场比赛。而这时我们在场上得势不得分,我心里窝了一肚子的火。还未等高峰发难,我已在左路得球,我那时很自信,得球后连过3人,突破后小角度攻中门柱,球反弹在守门员背后险些破网,我懊恼不已。这样场上一直僵持不下,而时间却一点一点地溜走。离终场前大概还有最后一分钟,我在左路又截得皮球,这时好像灵光一散,我突然从后卫线上杀出,连过2人后,带球狂奔30米,这时,高峰已从右路高速插上。高峰的速度那是没得说的,我眼见高峰插上,突然大范围传到右路,而我仍未停下,一直穿插扯动到底线附近,把对方中路的防守队员吸引开。而高峰接到我的传球,先是在对方禁区前沿用右脚一扣,摆脱了对方后卫的防守,随即抬起左脚劲射,球直窜对方网窝。我一下子跪在地上,振臂高呼。这些事写起来很慢,当时在场上,却只是一个刹那。赛后有记者问我,我说:“当时我急了,在占那么大优势的情况下,总不能破门,谁能不急啊。高峰得分时,我就在他附近,看得很清楚。最后球进了,我激动得跪在地上,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实际上,还有一句话我没说出来,正是通过这场比赛,我才真正懂得,在球场上,裁判的终场哨音吹响之前,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我从小在海边养成的永不言退的性格,在这里,在球场上也转化成另一种形式,那就是——永不放弃。    
    这时候,我们4战一负一平两胜积7分,位列次席,而伊朗4战积8分;暂居榜首。我们一下子信心倍增,当时队里分析了各种形势后,觉得只要在客场拿下伊朗,出线形势就一片光明。而我们在金州反胜为败输给伊朗,心里本来就很不服气,觉得只要打好了,战胜伊朗也未必不可能。最低限度是拿一分,而客场打沙特取胜则完全有可能。而我们当时并没有觉察到这时候危机已经悄悄地在向我们逼来。    
    当时最大的危机就是人员不整。一是伤病,先是于根伟因伤提前离队。后来有人说,正是于根伟的过早离队,打乱了戚指导的计划,因为根伟是戚指导“451”里很重要的一个“1”。我不太清楚这里面的具体细节,但是根伟的缺席,对中国队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而受伤病困扰的还有海东、高峰、姚夏、彭伟国等人。二是板凳深度不够,不是说替补队员水平不行,而是他们对大赛的心理承受能力仍有差距。三是红、黄牌的原因,当时国内足球职业联赛的水平还很幼稚,其表现之一,就是裁判的判罚尺度常常不一。由于在联赛中养成了一些不太好的习惯,加之对裁判规则缺乏深入了解,我们在当时普遍缺乏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在国际赛场上,常常会领取一些不必要的红、黄牌。所以,在中、伊之战前,范志毅和谢峰因为累积三张黄牌,都面临停赛的威胁。    
    小范停赛对中国队损失挺大,毕竟他是当时国内最好的中卫之一,而谢峰停赛,问题就更严重了。当时国家队在左、右边卫的位置上,人才奇缺,试过许多人,都难入教练法眼,后来征召谢峰入队,才暂缓了这一矛盾。而谢峰在右后卫的位置上,表现的确抢眼,尤其是他的速度,常常能撕破对方的防线,助攻非常犀利。谢峰停赛,当时队里就想急调吴承瑛打左后卫,而把我调到右路。吴承瑛打左边卫那是无话可说,不仅在国内,就是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但是当时我就有疑虑,吴承瑛离开国家队已经有些日子,和队友配合得好吗?我不太清楚吴承瑛离队的原因,但既然他是中国最好的左后卫,为什么不早些把他征召入队呢?后来的事态发展也正如我所料,在对伊朗一役中,吴承瑛显然没有表现出他的最佳状态,令国人很是失望。我想这是不能怪吴承瑛的,换上谁,都可能会是这样。    
    兵员问题是导致中国队再败于德黑兰的原因之一,这些问题一直等到2002年的十强赛才最后得到解决。这就是经验了,而经验是需要我们付出多少失败才终于得到的。    
    回首中、伊之战,我觉得这是我表现得最好的比赛之一,不仅助攻海东得分,而且在防守上也做得比较好,我想我在中、伊之战中渐渐找到了攻守平衡的规律。但是,这一战我们还是输了,还是输在整体实力上,技不如人,没有什么可以埋怨的。    
    败走德黑兰,本来也没有什么,但是这时候沙特和科威特的积分悄悄追了上来,当时我们对西亚球队有一种提防心理,觉得他们在关键时候会相互援手,而在这方面,中国队以前确实吃过不少亏。因此,11月7日在利雅得和沙特一战,就成了背水一战,非赢不可了,而那种紧张的空气又在队里弥漫开来。奇怪的是,既然是背水一战,队里当时却又提出了“保平争胜”的口号,思想的不统一使得中、沙一战场面极为混乱,关键是当时的心乱。而压力之大也是可以想见的,这从小范射失点球就能看出一点大概。最后的结局是1:1。客场战平对手,面子上不是很难看,但是对当时的中国队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赛后的第二天,国内的媒体上就用了这样的标题:“利雅得苦战平沙特,中国队无缘世界杯”,也就是说中国队的世界杯之旅就此结束了。然而从事后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一判断未免过早,真正的决战应该是中国队主场对卡塔尔一役,可是这时候我们已经人心涣散,主场居然被卡塔尔逼平,这才是真正的“出局”。    
    我无意总结那一年十强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