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中产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搭中产家-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部分:符号化姿势中产之家的识别符号(2)

  你在富裕阶层人家经常看到床头贴着金箔,甚至房顶也贴着,水龙头是金的,多宝上摆的古董也是真的(当然可能是假的,他们的眼力大抵不佳,把赝品当真货买回家的事很常见,所以现在鉴定古董的行家很吃香,因为有钱收藏古董的人懂行的少),人民币比墙纸还厚地“贴”在了家中四壁。  这是中产阶层不可能选取的识别自身的符号,品位是中产阶层普遍重视并勤加修炼的一种素质,这是他们身份与价值最重要的一个表现。  一个典型的中产之家在空间的装修上是要有几处称得上创意的设计,在材料的选择上要追得上潮流,在家具的选配上会有几件名牌家具作为居家中的点睛之笔,在饰品的选择上,则要集巧妙设计和精湛工艺于一身,因为这种处理既不过分张扬,又充分显示了修养的深度。  一个中产阶层总试图在家中创造某种非主体行为的新方式:例如取放图书的方式,或使用阳台的方式,带滑轨的柜门因其使用方式并使橱柜形象经常处于动态而深受青睐。  被时尚杂志盛赞过的名师之作,比如密斯·凡德罗或迈耶设计的椅子,菲利浦·斯塔克设计的一系列阿来西(Allessi)的家居小件物品都会被中产阶层欣然采用,因为在小的细节上精雕细琢是中产阶层的长项,亦是他们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  在装修材料上,中产阶层不会一味求顶级,也不会选择廉价产品,他们会对产品的品牌形象、材质、性价比和售后服务做一个全面的考察,品牌要配得上身份,材质要优良,性价比要合理(所谓合理是品质可以比顶级产品差百分之几十,但价格则应低三至五倍)。至于售后服务,中产阶层是格外看重的,因为他们工作极忙没有时间在服务上与厂家纠缠不清,他们希望提出要求立刻有所回应,而且他们很在意自己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  在品牌选择方面,合资品牌尤其有鲜明欧美形象但又是国内生产的厨具、家具、洁具、建材在中产阶层中最受欢迎。其原因无非一是品牌形象好,二是设计时尚,三是性价比最佳,四是售后服务本土化。  但在饰品的选择上,除了刚刚成为中产阶层的人群,凡跻身于此阶层行列有三五年经验的人家大多会精心选择餐具的造型、图案、花色和品牌,并仔细搭配桌布、餐垫、餐巾、餐巾环。他们也会在花瓶、果盘、储物罐、烟灰缸、启瓶器、摆件甚至胡桃夹子上颇下一番工夫,品牌、设计和工艺都须上佳,而且手工制品在中产阶层看来尤显品位。  在中产之家,你不能深究物品的功能是否能到位或使用,因为很多专用于识别身份的符号都没什么使用功能。比如衣服如果仅仅为了遮身蔽体,完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款式,由于时装还负载了表现个性、宣告流行、拉开阶层等诸多责任,于是很多装饰都不是因为有实际意义才加上去的。家居中的很多物品对中产阶层而言也是,那些看起来没有实际意义的设计就是差别符号。  只是中产们在制造属于自身的符号时,一方面强调要有个性,他们选择的那些符号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另一方面,他们选择的标准则是必须获得别人的认同,而这个“别人”无非是和他同为中产的,如果这个“别人”是属于富裕阶层的尤能令主人生出成就感。但是“别人”和中产自己对某个符号的个性化及时尚感认同与否并不真的来自自身,而更多仍是来自以时尚类杂志为首的公众舆论。  以ALLESSI的系列厨房用品为例,那些塑料或不锈钢制成的饼干盒、柠檬榨汁器、装胡椒粉的调味瓶在被时尚界封为20世纪工业设计的典范后,一直是全世界中产的最爱,而中国的中产家里也会买上一只果菜盆或调味瓶之类放在不那么核心但绝对醒目的位置,让人由此识别主人的趣味。  如果真的没有公众评价作背景,中产们也不会把某个符号搬回家。而那些最初发明某个符号的中产大抵因为其自由艺术工作者的身份而轻易获得了其他中产的认同,于是其他中产以能继续复制这些符号作为拉开与尚未复制这些符号的中产之间的距离。比如一个20世纪70年代甚至更早年代出产的木箱子不用来装衣服棉被而改用做客厅里的茶几,最好箱子原有的铜搭扣和手工漆都在,箱子上或铺一块棉麻质地的布当做桌面,或放一块玻璃算做混搭,这个符号后来被延伸成旧皮箱、旧藤箱。  中产们需要不断制造新的符号以完善其阶层居住特征系统,而这个系统也需要不断保持新鲜感。  谁是那个能制造新的符号的人,谁就是中产们仰慕的时尚领军人物。  服装是一个可以带出门去的符号,回到家,差别符号也仍然有价值。更新不是换季而是改换家具形象。比如,1998年的中产之家有餐巾但不常摆出来,很少有人用桌旗,烛台开始出现,花瓶以人造水晶的最为流行。但到了现在,桌旗是常见的装饰,烛台是必需品,花瓶的材质则更趋向自然材料。由于听什么歌和看什么书也成了阶层划分的标志,所以沙发旁的书报筐和DVD旁的CD架就需要更富设计感的造型及更时尚的材质或更有个性的色彩才能入中产们的眼。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差别符号自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无论怎么变,中产之家是一个充满象征符号的地方。这个社会中看起来含蓄低调的阶层一直也没有放弃制造差别。只是所有的差别都与革命性的创造无关,发生的过程也较为平静。  至于这些符号对中产者们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我想,只要人类有人群差异,象征差异的符号就永远有意义。  人啊,是一个多么喜欢分别的动物!


第二部分:符号化姿势风格的追逐 有情尚无调(1)…(图)

  任何一种文明在没有受到冲击的时候,显不出强弱。但时间久了,不遭受挑战的文明便会自动衰退。  当代中国可能不会有哪个人群像中产阶层那样在风格这个问题上经历如此多的冲击和困惑。  中国关闭国门三十年之后,重新打开国门,文明的冲击因此发生,于是当代中国的文明建设显现出新的景象。  中国的住宅开发历程在其不到十年的时间浓缩了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五十年的住宅发展历程,各种主义和流派的建筑在中国都能找到或大或小或典型或相仿的真实作品。有的时候,一个社会的环境与其说是供人使用的,不如说是供人参观的一个展览。  大量的建筑和居住实验在中国的城市里进行着,而当代中国并没有一个健全成熟的建筑美学来引导我们今日的设计方向。这使中国人无从判断哪一个实验是荒诞的,哪一个是可靠的。  比如北京的传统是什么?建筑设计要服从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生活和城市环境?不知道。当漠视传统的人居于特殊地位或多到一定的数量,这个城市的传统就被彻底颠覆了。大家没有时间停下来细细思考我们从哪儿来要往哪儿去,反正只管迈步。就像米兰·昆德拉在《雅克和他的主人》中写的那样:  雅克:好。我要您引路……往前走……  主人(环顾四周,极为窘迫):我很愿意,但是往前走,往哪儿?  雅克:我对你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前走,不管是哪儿。  主人(环顾四周):不管是哪儿?  雅克(用手划了一个大圆圈):无论您往哪儿看,全都是前面,往前走啊。  中国很多城市的空中制高点在不断提升,天际线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给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画一个天际线图,我们会发现城市的“高度”已数倍于前。  当一座城市向空中发展的时候,从地面飞升的不仅仅是混凝土和沙土的尘埃,更有人的欲望和想像。  在今天的中国如果有谁想给出一个答案——这太沉重了,我还是用标准这个词吧——一个标准,他要解释的远比他要衡量的多得多,他要为推行这个判断的依据所付出的也远比他找到这个标准要艰辛得多。  上个世纪二十年改革开放造就的自90年代中期开始浮出水面的中国中产阶层的文化背景和20年代初的中产阶层的文化背景有相同也有相异。20年代中国中产阶层对西方文化的热中还是在其受过充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后发生的,他们尽管竭力批判甚至排除掉中国传统文化,操着洋泾浜英语,用着刀叉,烫卷头发,但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还有很多中国文化的框架。那一代中产阶层的困惑无非是发现传统文化中哪些是要摒弃还没有摒弃的,西方文化哪些是该学还没有学的。当他们做抉择的时候,他们大都看得清哪一部分属于哪个文化系统,选择和放弃的理由也很清楚——谁代表封建,谁就被否定,谁代表科学、民主与现代化,谁就被接受。  但这一代中产阶层在其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没有进入他们的教育视野,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不过来自民间残存的那一点点习俗,而70年代后出生的则连这些都不具备了。所以当他们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他们崇尚什么是没有文化的原始起点的,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也没有清晰的对象。在这一场缺少鲜明对比的文化交汇中,中产阶层们表现出了明显的慌乱。  从楼盘的名字:“海德堡”“欧陆经典”“威尼斯花园”“维也纳森林”到许多小区门口耸立的“凯旋门”、很多人家室内的罗马柱,无一不显示出这个年代的中产阶层文化上的贫穷。  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产阶层追求的是与欧美同步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会拿欧洲工业文明前的东西装点自己的生活,但这一代中产阶层却没有能力甄别中国城市里推出的种种设计与产品究竟和工业文明是什么关系,一些作为文化遗产或家族遗产保留下来在现今欧洲城市中看到的东西在今日中国也成了现代化的一个符号。另一方面,由于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更缺乏自信,中产阶层最初是彻底排斥所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家居用品的。这种批判和否定因为缺少足够的文化积累当然不会那么坚定和彻底,所以,一旦西方人对中国的明清家具、绣有汉字的丝绸靠包、坐垫和雕有龙凤花鸟的首饰盒之类大加赞叹并欣然使用的时候,这些东西竟作为西化的时尚在中国中产之家和富裕阶层中被广为使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并不比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对中国了解更多。在我们对外开放二十年后,西方现代文明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向,这一代人中的中产们对以欧美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他们依据西方时尚的标准修改乃至确立自己的审美,对中国的传统反倒不信任、不理解。我将此形容为“文化灯下黑”。这种“灯下黑”使中产们在使用中国传统家具和用品时向外国人借鉴的比向中国人借鉴的多。  不肯向同胞学的理由很明确:与之同代的,谁也不比谁强到哪儿去,谁向谁学?与之不同代的前辈,已经过时了!只有与之同代的西方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人家比我们先进嘛!一个基由经济发达确立的世界地位在一个崇尚财富的国家里具有文化优势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向这种文化称臣的后果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