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辉敢馊ダ胛液芙难D兀俊蔽一卮穑骸耙蛭2灰谎。 彼耍滞庹飧隼碛伞! �
他的学校是他的学校。而我的学校是我的学校。大家也觉得是这个道理吧。这是因为你现在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从客观的角度在读这本书。而一旦和你自身产生联系,恐怕你很难再能这么想了。
当你刚下班回到家,你的太太就开始告诉你隔壁的太太是怎么样的不象话,怎么样的放肆。
“今天她又把自己家的垃圾扫到我们家这里来了。还偷偷地翻我们家倒了什么垃圾,还和附近的人说我的坏话……”你的太太一刻不停地抱怨的那个太太来了。她说:“明天一起去百货商店看看减价商品吗?”而你一定会想,刚才你太太说了她这么多坏话,所以当然不会和她一起去的。可没想到你太太竟然一脸高兴的答应说:“好的,我们一起去。”虽然答应了她,可等她一走,马上又开始不停地说。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冷静地听你太太说吗?
你一定会想,“明明那么讨厌她,为什么还这么高兴的和她一起去百货商店呢?”因为“太太说的是她自己的事”。就拿你来说,一个你曾经说过他坏话的上司打电话来约你下星期天一起打高尔夫球,难道你不会高兴的答应吗?同样也是因为“你说的是自己的事”。
如果你不是真的认为“太太说的是她自己的事”,你就会说你太太:“你和这么讨厌的人一起去百货商店吗?还看上去乐呵呵的,样子真好。”因为这种时候,你觉得真是让人生气,所以会说:“还看上去乐呵呵的,样子真好。”之类的话去刺激对方的神经。这样一来,你太太一定会反驳道:“虽然我讨厌她,可如果我拒绝了她,又不知道会被她说些什么了。别忘了这是交际应酬。”而在你看来,一定又想说“既然如此,就不要那样说别人的坏话。”但如果你真的说了,你太太一定又会委屈的哭诉“不正是因为你是我丈夫我才说的吗?如果谁也不能听我说,憋在心里多难受啊!”
如果你和太太互相交换一下立场,就能体会对方的心情了。“为什么每天都出去喝酒,而且总是喝到不省人事。”“这是工作,我也没有办法啊。”“你反正什么都说是工作。打高尔夫也是工作,麻将也是工作,喝酒又是工作。你的工作真不错啊!”“跟你说什么你都不懂,男人有男人的交际应酬。好了,好了,快睡吧!”就因为不了解对方的心情,所以最后往往导致夫妻关系恶化。
如果客观的来看这段对话。可以说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你是女性,站在那位太太的立场,你一定觉得她是有道理的。反过来,如果你是男性,也像那个丈夫一样被你太太数落,你一定非常能理解他的感受吧!丈夫和妻子各自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而其实在夫妻之间,大多情况下都是各占一半理的。就像一句俗语所说:“俩口子吵架狗都不理”。
但是,如果懂得“对方说的是自己的事”这个原理,就会用完全不同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对话了。我们假设你刚下班回来,你太太就开始对你说隔壁太太的坏话。如果你能够认真的听她说完,你就会明白隔壁的太太的确不象话。而且你要明白“太太这样说是她自己的事”,如果做不到这点,当你听太太对隔壁太太的描述之后,你自己会因为她的行为生气的。因为本来你明明和这件事没有直接关系,结果不知不觉中你却成了生气的主体。
但是,你要能和妻子产生同感,理解她生气的心情,这一点非常重要。但你没有理由自己生气。而如果你勉强地听妻子讲,也许就会想她至于这么生气吗。这是因为你和妻子之间的立场区别造成的,所以终究不能理解她。
虽然说夫妻应该是一心同体,但这指的是夫妻之间的事。如果遇到和第三者有关的事。大家是不是也是这么认为的呢?如果说你和你的太太一心同体,当你的太太对你的上司表示不满时你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
如果你懂得“你说的是你自己的事”,并且可以对太太的话产生同感,即使隔壁的太太来约你太太去百货公司,即使你太太欣然接受,你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生气了。如果你生气了,那是因为你自己在生隔壁太太或你太太的气,那么当隔壁太太一走,你就会说出自己的不满的。
在我这样的描述之后,大家一定会觉得很难,当然,要成为听力高手,的确有很难很难的地方。因为这和每个人的性格和理解力有关。听对方讲话时,总是和自己是怎么理解对方的心情有关。虽然嘴上说讨厌,但因为对方是邻居,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所以不得不交往的心情,还有因为这个原因所积压在心里的压力,作为一个妻子当然希望丈夫能够体谅自己,所以丈夫很有必要去理解妻子,而反过来,丈夫虽然说是工作,但却在外面喝酒,搓麻将,打高尔夫球,妻子如可以体谅到丈夫的难处,那么她们的态度也自然会发生改变。
经常来找心理咨询家的人,通常都是些容易在家庭内部产生问题的人,如问到怎么样才是在家庭内部产生问题的人,你就会发现这些人大都不得不肩负着调和家庭关系的重任。一个家庭中被认为是最挑剔的人,通常都是最担心家庭关系是否融洽的人。当他心里的防线被冲垮后,就会出现问题。通常在心理咨询的初期,都是由于产生问题的人自己的过错。通过心理咨询,只要让当事人发生改变,那么整个家庭关系都会发生改变。如果不光是这个人的过错,那么当那个人重新振作起来的时候,家庭内部又会出现另一个代替他的人产生问题,这是理解家庭的一种方式。
要做到以友善的心情理解“对方说的是他自己的事”,就必须理解对方的心情。为了不失去你的家人,朋友等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人,就首先要做到经常把理解对方放在心上。不主张从自己的立场,而是要以对方的心情,而且不要把自己和对方混同在一起,这就是本章标题,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解万岁”。虽然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五章不要做评论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和别人说话时,会感到令人生气,或者感到空虚呢?当自己的心情或说话的内容无法取得对方的理解时,一定会有那样的感觉,但除此之外,如果听的一方心不在焉,或者装出一副认真在听的样子,这种情况更让人生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听的一方无法给予自己足够的参与感。如果听的一方对你有反对意见,你也许会生气,但至少说明他没有忽视你。确实对于人类来说。最严重的欺负别人的方法就是无视他的存在了。
当一个母亲拼命的和丈夫说关于子女入学考试的问题时,如果丈夫似听非听,那她一定会非常生气。或者丈夫只说了像:“这次的入学考试太难了,偏差值是个问题,”之类的评论性的话,妻子就会觉得“你到底在说谁的入学考试啊。”因为同样对于子女的入学考试,父亲和母亲的关心程度有所不同。自己对某件事究竟关心到什么程度。这种情况用一个专门的词语来说,就是“自我参与度”。如果听的一方参与感太弱,那么说的一方说下去的欲望也会降低。
参与感太弱时的发言被称为“带有评论家性质的发言”。在前一章里写道“对方说的是他自己的事”,这只是说明了对方的存在和对方的话这两者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指将自己和对方完全隔离开来。如果你无法和说话的对方产生同感,就会变得像评论家一样。就算是心理咨询家也不例外,如果总是对病人的话题提高不了参与感,那么渐渐的你就会被病人敬而远之。一个心理咨询家要能够像镜子一样。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指能够照出病人内心的镜子,而不是指冰冷的镜子。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明白了,听的艺术就是以对方为中心,自己不要主动说话,总之就是被动接受。虽然的确是这样的意思,但如果老从形式上去学这种听的方式。就会变成只会简单重复对方说的话,像鹦鹉学舌一样的,消极的听的方式。如果想积极的听,就很容易从听的状态变为说的状态。罗杰斯的“以病人为中心疗法”理论由心理咨询家引入日本,现在已广为流传。罗杰斯把心理咨询家用的听法命名为“积极的听法”,但如果读了他心理咨询的实践记录,就会发现他还是在被迫的听病人讲话。
因为日本人很擅长模仿,所以我们囫囵吞枣的接受了他的理论。尽管如此,比起只会指导,说教和建议的方法来说,这种方法有效果的多。但是,在心理咨询家里,还是有些人不很认真研究这种方法中所蕴含的理论和精神,只是机械式地去模仿,不对病人做任何帮助,让病人觉得像对着墙壁说话一样,结果只会被人谴责。听也意味着理解。虽然有些事现在一时之间无法考虑清楚,但如果光是听的话,根本就没办法理解对方。
因为这些理论都是从欧美引进的,如果不好好分析原来的理论,就很容易造成这样的错误。
就像把葡萄柚当成葡萄,把不锈钢餐具的总称银制品当成银器之类的错误也时常发生。
也许有点离题了,所谓积极的听不是主张从你的立场出发,说到底还是听。因此,在积极的听这句话里,包含着二律背反的原理。我还担任研究生的临床心理学的教育课程,但是在一开始,研究生也很难做到这一点。虽然脑子里理解了,但如果真的积极地去听了,就会从听变成问。但如果想避免这个问题,就又会变成消极地听,参与感弱的听的方式。所以这一点对于那些只学习过理论的没经验的心理咨询家来说,也是相当难的。
评论家只发表合乎道理的评论,即使当着对方的面也只说正确的理论。看了报纸上的评论文章大家就会明白。教师也是说正确的话,或者说引导你做正确的事的话。但正如前面所说的,有时候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有时候做某件事时由于错过了时机导致失败,于是会被别人斥责为什么不早点采取行动。而反过来,如果急于求成导致失败,别人又会说你为什么不考虑充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感觉不到痛苦,却要把痛苦强加在别人身上。因此,只会说正确的理论就变成了评论家或者旁观者。
就因为这个原因,那些只会说正确的理论的人总会让人产生不信赖感。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总是不停地说着道理,而自己什么也不会做。一旦轮到自己做了,就像刚才说的那样,即使按理论去做还是会失败。而失败了也会被别人指责的。什么都不做,是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所以,始终无法从评论家的包围中走出来。
在夫妻吵架之后,妻子会说:“你总是对的,不好的总是我。”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这种话,看起来好像是在问对方,而其实经常用在说明自己的主张时。并且当自己不积极的采取行动,还要对对方做的事或将要做的事持反对意见时,经常会说这样的话。也就是说俨然像一个评论家一样,去反对对方。
对丈夫说这样话的妻子,肯定有时也会被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