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10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往来密切,明知胡惟庸谋反不检举揭发,采取观望态度,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李善长是第一号开国功臣,又是朱元璋的亲家。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曾经赐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券。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7岁了,可是朱元璋仍然翻脸,借此机会,把李善长和他的全家七十几口全部处死。
接着,又一次追查胡党,处死了一万一千多人,这次大狱史称“胡狱”。
自从胡惟庸案件发生以后,朱元璋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官名,部的长官);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宋濂与朱元璋:兔死狗烹的悲剧又在重复(2)
事情到这里并没结束,过了3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封为凉国公。但他居功自傲,骄横跋扈。他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并仗势侵占民田。北征时,私占珍宝驼马无数。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没有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的不满,朱元璋总想找个机会整治蓝玉。
在这种情况下,蓝玉竟还率性而为,一点也不检约自己。他出征西番,擒得逃寇,且捉住了建昌卫的叛帅,愈觉得意洋洋,本以为回朝后定会大有封赏,没想到朱元璋根本就不理他。到册立皇太孙时,他满以为会让自己做太子太师,却没想到自己还是太子太傅,反倒让冯胜、傅友德两人做了太子太师。蓝玉十分愤怒,扯着袖子大喊道:“难道我还做不得太子太师吗?”他这一番闹腾弄得朱元璋更不高兴。
自此以后,蓝玉上朝奏事,没有一件能够获准,但蓝玉不仅不知收敛,还更肆无忌惮,即使陪皇上吃饭,也出言不逊。一次,他见朱元璋乘舆远远经过,便指着说:“那个乘舆的人已经怀疑我了!”
此语一出口,大祸即来。其实,蓝玉并未像胡惟庸那样谋逆,只是作为赳赳武夫,时常由着性子,管不住嘴罢了。锦衣卫听到了这句话,立刻告发蓝玉谋反,欲劫皇上车驾。朱元璋听了,正想杀人而找不到借口,便不问青红皂白,一齐拿到朝廷,并亲自审问,再由刑部制造谋反卷宗,以假作真,全部杀死。
仅此还嫌不足,凡与蓝玉偶通迅问之人,也不使漏网,四面构谄、八方株连,朝廷中的勋旧,几乎一扫而空。此次前后共杀一万五千余人,与胡惟庸案杀人并算,共计近五万人。
至此还不罢休,蓝党之狱过后年余,颖国公傅友德奏请批准土地,不仅不准,反予赐死。宋国公冯胜,在缸上设板,用碌碡打稻谷,以作打谷场,声响远震数里,有仇人状告冯胜私藏兵器,朱元璋把他召入廷内,赐以酒食,说是决不相信别人的谣言。冯胜喜不自禁,谁知刚刚回到家里,即毒发而死。定远侯王弼,在家里曾叹息说:“皇上春秋日高,喜怒无常,我辈恐怕很难活下去了!”这一句话,立即被锦衣卫探知并告密,最终,王弼也难逃被杀的结局。
这样一来,开国功臣已所剩无几,早年帮朱元璋打江山的“二十四将”,除花云等少数将领战死沙场,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请求归乡养老之外,其他都被毒、被杀而亡。太子朱标眼见父皇大杀功臣,心实不忍,曾几次进谏相阻,都被拒绝。
朱元璋为了让儿子知道他的良苦用心,便在一天带太子到朝外出游的路上,将一根尽是棘刺的木杖扔在路旁,转身对太子朱标道:“你把那根刺杖给我拿过来!”太子不知其意,上前一看,木杖上全是刺,不知从何拿起,面有难色。
朱元璋见后,遂令随从上前把木杖上的刺全部去掉,使其变成一根很光滑的木杖,又令太子朱标去拿。这次,朱标上前很容易地拿了起来递给父皇。朱元璋问太子道:“你知道现在这根木杖为什么好拿了么?”太子道:“因为木杖上的刺都去掉了。”朱元璋听后,微微带笑而又语重心长地对太子道:“大杖有刺,你不好去拿。今天的一些功臣,他们自恃有功,日益变得骄横,将来你同样不好控制他们;如今,我把他们一个个杀掉,就是为你刨去那些刺,使你将来稳操权杖。”
协同帝王出生入死,建立基业的那些有功之臣,无疑是开国之君的重要手杖,一旦江山已稳,天下太平,这些手杖变成了手杖上的刺了,很是扎手,所以除去这些刺,在君王看来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李林甫与唐玄宗:有舌如簧,游戏官场(1)
在衡量宰相能力的问题上,我们往往看重的是这个人的政治能力,常常把他与忠君爱国、体察民情、抚慰百姓等等联系起来。因此,给人的结论是,某人与百姓关系融洽,他能力就强,反之,则弱。对于这样的结论,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它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人的能力分为很多类型,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能力的驾驭也不一样,拿宰相来说,有的宰相身居高位,却从不体贴民情,但与帝王的关系却极为融洽,我们说他也是有能力的,他能力的长处就在与帝王间微妙关系的处理上;而有的宰相关心民间疾苦,敢为百姓做牛马,但与帝王的关系闹得很僵,他也是有能力的,他能力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上。
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种奇怪的现象呢?答案是,宰相的能力——官场生存能力。官场生存能力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洞悉了其中的玄机,并坚定不移地认定他,执行他的人,才真正算是开窍,可以入局了,开始在这个名利生死游戏中成为参赛者,并开始游刃有余地进行个人奋斗。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正是李林甫做官保位的秘诀。尽管这种做法不足为范,但却发人深思。因为,古代从政而取高位者,有许多这样的人,而且,采取这种手段谋取高位,往往事半功倍;那些以德从政而取胜的臣相反属凤毛麟角。不过,历史自有公论。
在英国人崔瑞德所编的《剑桥隋唐史》中,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被描绘成一个做事干练,很有治世才能的人。而他的对手张九龄则是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这种定性似乎与我们熟知的情况刚好相反,使初涉历史的人一头雾水,不知何往。细想想,出现这样的结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每个人的官场生存能力是不一样的。不管李林甫用什么手段得到了皇帝的宠幸,乃至重用,其稳居相位19年,不能不说他有着较强的官场生存能力。
李林甫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在中国官方的史书中是一个不学无术、什么事都不会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本领的人。他的这种本领正好迎合了太平天子唐玄宗的心理。
唐玄宗在做皇帝的初期,励精图治,孜孜以求,是个有作为的皇帝,等到天下太平,百姓相安时,骄傲怠惰的情绪在他心里渐渐滋长起来。他想,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自己何必那么为国事操心。于是,他便声色犬马,追求享乐。这时,李林甫适时地进入了玄宗的视线。他开始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清底数。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那个只喜欢和自己唱反调的腐儒张九龄强多了。
后来,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升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
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对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
朔方(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点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李林甫与唐玄宗:有舌如簧,游戏官场(2)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道:“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做主吗!”自此之后,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找个借口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了宰相。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把唐玄宗与百官隔绝开,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旨意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仪仗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只要哪一匹马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到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
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
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
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
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
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还是被人们识破了。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口蜜腹剑”,还有人说他“腹有鳞甲”。
李林甫当了19年的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了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了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旺转向衰败,“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消失了,接着出现的就是“安史之乱”。
虽然唐朝的衰亡多少与李林甫有点关系,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太多。不能一方面要求他爱国爱民,另一方面又要求他在仕途上游刃有余,如果那样,就近于完美了。是的,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