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已经找到,恭喜你,请你记住把它们先放进你人生的玻璃缸中。
假如还没有找到,你更要努力,不要等到最后你的鱼缸,是空空如也。
人这一生,宁可因梦想而忙碌,绝对不要因忙碌而失去梦想!
二、舍得的真意是珍惜,放下的本义是爱惜
正如放开脚步才能往前迈进一样,佛陀教导我们要舍得、布施,只有舍掉陈旧不堪的执著,才能得到新的观念、新的思维;能够放下不切实际的妄想,便会轻松上路,你才有机会比别人跑的快,才有体力比别人跑的远。
佛法之中,最常被世人利用的智慧,就是“随缘”和“放下”,不过这恰恰也是被误解最深的道理。
佛教中的各种经论典籍经常这样启发世人,在我们一辈子的追求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真正去爱惜眼前你所拥有的。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很多东西本来就是随缘而来,即便他们曾和我们有各种各样,或深或浅的交情,但到了最后,他们始终还是要随缘走。随缘,其实应有两重含义,不要挣扎停留于过去,把握目前与当下,是为第一重含义;随着因缘的流变而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向前,努力进步是为第二重含义。因此,过去人们常常说“随缘”便是代表消极,不思进取,说到底只不过是没有正确理解佛法所说的“随缘”的真正含义罢了。
而放下的境界,又高了一些。
按照当代大儒南怀瑾老先生的说法,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就叫“放下”。
不过想想确实如此,很多事情我们明明知道不必记在心上,但是每一次提醒自己的“放下”,不过是又一次的铭记,倘若真的已经放下,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念念不忘?
这样的“放下”在工作中,犹显得可怜。我们时常提醒自己放下对老板的不满、放下对同伴的成见、放下对公司的抱怨,我们也很明白对事不对人的道理,我们在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天就很清楚工作中要公私分明,可是你认真地用心去回忆一下那刚刚逝去的,在OFFICE里度过的八个钟头,你真的能放下以上的所说,真的能做到你应该做到的职业操守吗?
无论你是不是职业经理人,只要你有一份正当的职业,而且依此谋生,并希望这份工作能更好地提高你生活的品质,你就应该放下你的“看法”,不要再紧紧抱着它们走进你的团队。
因为“拿起”,远远比“放下”辛苦得多。所以我们才会常常酿成“拿得起”,却“放不下”的错误。
曾经就这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特意请教我的一位师父,九华山的前任方丈,已故的佛门泰斗仁德老和尚。
那一年老和尚在合肥开会,趁他休息的间隙,特意前去参拜。赶到宾馆的时候,走廊外早已坐满了等候多时的弟子,我在侍者的带领下穿过黑压压的人群,径自来到老和尚的房间,能够享受这样的殊荣,不免有些得意。
我进去的时候,家师刚刚结束午间的禅修,几年未见,因为操劳于地藏菩萨铜像的兴建,而四处奔波,老和尚显得消瘦了许多。顶礼之后,看见侍者正要服侍老和尚洗脸,我连忙接过水盆,想聊表一些微薄的孝心。
“我们好久未见了,你还好吗?”洗漱之后,老和尚慈爱的关切,“这段时间修行得如何,有没有什么收获?”
“谢谢师父的关心,一切都很好。我最近在参读《圆觉经》,起初还比较顺利,但是现在一直没有领悟‘放下’的禅机。”我觉得老和尚已经看出我此行真正的目的,于是一五一十道出心中的疑惑。
“哦。”师父似有所想,但是又一字未言,只是用他的微笑传递着一种高深的禅意。
可惜那时的愚钝,并没有参破内中的玄机。不过近来忆念起家师时,不由得觉出那个笑容,是他给我最好的传授。
恰在此时,门外等候的弟子,晓得师父已出定,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鱼贯而入开始给师父顶礼。为了不打扰他们的诚心,我想等师父空下来之后,再请教这个并没有悟出的道理,于是便端起脸盆,向水池走去。
“等一下。”我刚一动身,便听见老和尚在身后轻轻一喝,我便端着水盆站住,以为他有另外的指示。
奇怪的是,师父在说完这句话之后便不再理我,只是在专注地接受弟子们的虔诚顶礼,似乎身边没有我的存在。而我也不敢作出任何的反应,静静地端着水盆站在一边等待。
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模块五:舍无量心,告别娑婆(3)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弟子一个一个地进来,刚开始我还能对他们每个人回馈一个同样善意的微笑。可是五六分钟过去之后,手中看上去没有多少重量的水盆,愈发显得沉重,手臂渐渐酸麻,甚至有些疼痛,带动我的笑容显得有些尴尬。
十分钟过去了,我已经开始没有笑意,心里只在希望朝拜的人群快点结束,不过我很清楚门外等待的数量,按照这个速度,最起码还有一个多小时。而我已经坚持不住,肌肉慢慢开始不由自主地抖动,浑身上下都开始疼痛,至多一两分钟之后,这盆水就会摔在地上。
“是不是很辛苦啊?”老和尚好像终于察觉到我的存在,望着正走进的弟子,头也不回地说道。
“是,是,是很辛苦。”由于心里不解师父的“忘记”,身体又确实非常的不适,我的回答是发自内心的由衷。
“那就放下喽。”老和尚转过身来,犀利的目光如闪电般直指我的胸膛,我也在放下的那一刻有种彻头彻尾的,从未有过的如释重负。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时就像你手里端着的水盆。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
“对发生的问题固然要重视它,不能忽视,但不能老是拿在手上捏着不放。不要总惦记着它,要学会适时地放手,让自己放松心情。不然,不知不觉间它会把你压垮。同样,就像我们坐禅一样,如果愁眉深锁,只会把自己锁在难解的烦恼之中;相反,只有微笑才能将我们带入快乐自在的心境。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只有在轻松和快乐的心情下,才能圆满地完成。记住,不要在大喜和大悲之时做出一切重要的决定。”
老和尚将深奥的智慧化解在平实的自然之中,每每想来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清澈。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与其在娑婆中蹉跎哀叹,倒不如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因为你不能拥有任何东西,除非你放开任何东西。
告别娑婆,用一颗舍无量心。
佛法中的六度空间——成就完美团队的六扇门模块一:最后一课(1)
写到这里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一半。从四圣谛到四无量心,人类伟大的导师——佛陀,首先指明生命的真谛,再告诉我们应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接下来的六度,就是拥有快乐而完美生活的六个要诀。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纷纷扰扰,倘若没有具体的可实行方法去解决,总不能让我们都逃离世间,躲在山洞里闭关吧。
除了老师的身份之外,佛陀还是一位十分杰出的Team Leader,从佛教的创立至佛法的传播、从个人的修行到僧团的组建,要是没有一套架构完整、体系健全的管理法则,佛陀的教诲也没有机会绵延至今,现时的佛教更不会遍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西藏、中国、日本、蒙古、韩国、巴基斯坦、尼泊尔以及苏联、欧美等地。保守估计,全世界佛教信徒的人数已超过五亿。
方法运用到一定程度,再加上成熟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就变成了一种艺术。于无形中化有形,才有教育和指导的效果。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与生俱来的,从来都没有天生的笨蛋,却有许多后来养成的愚痴。佛陀就是用他的善巧方便,领导众人不要永远地浪迹在生与死的轮回之中。
是生命都会有消失的一天,连佛也不例外,何况芸芸众生。
长期的四处弘法,劳顿与奔波,流逝的岁月都在释迦牟尼佛日渐衰朽的身体上留下无法抹灭的痕迹。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佛陀一直都在传经布道,满怀热情为这个充满着悲苦与灾难的世界播散欢乐的智慧之光。
在佛陀快八十岁时,他得了一场重病,极端的疼痛几乎把他折磨致死,但他以非凡的慈爱之心与超人的忍耐自制之力,一声不吭的独自承受着。在病疼之中,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是不和弟子们告别一下,不和信徒们打声招呼,就悄悄地一走了之,肯定是个非常不对的选择。不但会使他们过分的伤心,而且也会大大影响他们修道的信心。”
于是,他聚集全身的力气,奋力与疾病搏斗。煎熬几天之后,终于病魔暂时败退,做出了让步。
身体刚刚有些恢复,佛陀就来到寺院的外面,坐在一把专门为他准备的椅子上。他最喜爱的大弟子阿难尊者(注1)依偎在身边,刚刚过去的几天和佛陀感情深厚的阿难一直陪伴左右,尽心尽力地侍候他。抚摸着佛陀垂暮的双足,阿难知道与恩师分别的时刻就要来临,禁不住内心的悲伤而真情流露:“我亲眼目睹一个至尊至圣的您是在如何经受磨难,看到您遭受磨难,我觉得自己都要崩溃。您看,我都快变成爬行动物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一点点安慰,您终于快好了,这样的话,您至少可以给我们再留下更多的教诲。”
“那么,我再讲点什么呢?众生真的还想听我说什么吗?”大觉大悟的佛陀认为,并不是他在领导着教众,也不认为佛教的发展和弘扬依赖于自己。“我现在已经是老朽不堪,我的旅行就快要接近终点,转过年就要八十岁了。要拉动一架破损不堪的老车,需要付出许多的力气。像我这样开悟的人要想做点什么也非常的不容易,只由当我深深地沉入虔诚的冥想中时,才会感到轻松与自在。”
休息了一会儿,佛陀接着说:“所以,阿难,你们更要小心在意,要好好地观察你们自己啊,切切不要去寻找什么外在的避难所。一定要牢记这个真理,千万不要到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那里寻求庇护。我走了之后,那些用智慧之灯照亮自己道路的人,那些坚持不在自我之外寻求庇护的人们,就是他们,将达到大智大慧的境地。”
等身体稍好一些,佛陀带着弟子继续云游布道。时间一天天过去,几个月之后,他的状况却越来越差,最后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