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安全载抵这里,同一架直升飞机还运来了
3名受伤的印度人。
帕塔尼亚将军在山地的丛林里走了5天,
没吃饭没喝水,他是在直升飞机紧张地搜寻以
后才被找到的。据这里报道,被中国人切断的其
他军官和士兵也开始从中国的防线后面奔向平
原。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
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
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
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
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
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军用
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
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
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
疗。
1963年5月26日,春城昆明阳光明媚。在
昆明机场的跑道上,停着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的
大型客机。
一大批中外记者等候在候机厅的门口。在
候机大厅内,中印政府官员和国际红十字会的
工作人员正在轻松地交谈。
几辆大轿车驶到了候机大厅门口。第一个
从在轿车上下来的是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
将,他身穿笔挺的藏灰色毛料西装,脸色红润,
面带微笑向记者们摆手。跟在他身后的是几十
名被俘的印军校级军官。其中只有一名满脸胡
须的印军老兵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第11旅的
马盎营士兵车隆。
车隆被罗兹中校独自丢在原始森林中,靠
树皮苦撑了3天3夜。一位头部负伤的中国军
官上尉连长李荣汉,在水沟里发现了昏死的车
隆。
李荣汉用负伤的身子,背着车隆,爬出了原
始森林。在山角下李荣汉拦住了一辆中国军队
的吉普车。从车上下来的是54军军长丁盛和副
军长韦统泰。
“报告首长,这里有一名印军伤兵。”
丁盛将军走到路边,弯下腰间:“他还活着
吗?”
“还有一口气。”李荣汉回答。
车隆吃力地睁开眼睛,映入他眼帘的是中
国将军肩上的金星。他吓呆了,这是他第一次看
到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
韦统泰看了一下手表:“马上用车把他送到
后方医院,要全力抢救,告诉院长这是我的命
令!”
车隆终干活了下来,而且今天将返回他的
故乡。
《泰晤士报》记者韦尔娜小姐自然不会放过
这个机会。
“车隆先生,听说是一名中国上尉和两名中
国将军协力救了你的命,对此你有何感想?”
车隆显得非常激动:“我当时吓呆了,我不
敢相信,神话。”
周围的记者都笑了。
“你在中国的感受如何?”
“我乐意一辈子当中国的俘虏,他们爱我,
我也爱他门,以前我恨他们,那是以前。”
达尔维准将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他面对记
者众多的问题,已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我想说,中国对待战俘是充满人道主义
的,是非常尊重人权和人格的。我已经多次给我
的妻子写信,告知她,我在中国很好。我早已肯
定的告诉她,我将很快返回印度。”
有记者问:“难道你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会
不会处决战俘?”
“这一点我是清楚的,战前在陆军总部我曾
经认真研究过中国的战俘政策,没想到我又亲
自尝试了一下,中国不会那样做。”
法新社记者问:“您对这场战争有什么见
解?”
“我不想谈更多的,我们的武器装备胜过中
国,训练素质也不比中国差。但是我们谁也不会
想到中国士兵会用身体滚过雷区,用胸口去抵
枪眼。这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还有他们的俘虏
政策,如果战前印军士兵了解了这一点,我想他
们恐怕比现在更难指挥。”
印军战俘鱼贯登上飞机。车隆拥抱着中国
医护人员,声泪俱下。站在一边的印度政府官员
尴尬的转过脸去。记者们抓紧时机按动照相机
的快门。他们知道这种真实场面,不可能是中国
政府精心安排的。
达尔维准将最后一个登上飞机,就像面对
中国军队的进攻,他最后一个撤出章多一样,仍
然保持着他军人的风度和尊严。
他举目遥望了最后一眼中国苍翠如碧似锦
如画的山河,心头竟浮起一丝惜别之情。
达尔维准将回国后,曾两次得到提拔。1965
年指挥一个旅,参加过印巴战争。但他始终没有
被提为少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在陆军中被公
认为是一名杰出的将领。达尔维的重要军事著
作《喜马拉雅的失策》对中印边境战争的独特看
法,使其成为一部军事名著。
印度国防部于1965年发表了中印边境战
争中,印度陆军损失的数字:
死亡:1383名
失踪:1696名
被俘:3968名
失踪人数大于死亡人数,这的确是一个奇
特的现象。如果中国军队推迟宣布停火,如果印
度上兵了解中国战俘政策,那么情况又会怎样
呢?
在中国军队停火之后,至少有5000到
7000名印度士兵,从原始森林中得以生还。
中国遣返了全部战俘,仅有26名印军士兵
因重伤抢救无效死亡。中国方面全部附有详细
的病历和抢救记录。
停火之后,印军东部军区司令森中将,第4
军军长考尔中将,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几
乎同时向乔杜里参谋长提出了辞职。
乔杜里中将批准了森中将和帕塔尼亚少将
的辞呈。他劝说考尔到旁遮普邦从事军训工作。
考尔一口回绝了。
尼赫鲁曾劝说考尔不要辞职。他在给考尔
的信中写道:
亲爱的毕奇:
对你的辞职,我感到遗憾。我曾努力劝你不
要这样,但是既然你坚持要这样做,我也就无能
为力了。导致你辞职的事件是伤心的,我们中间
许多人也为此感到苦恼。但是我相信,关于这些
事件也不能特别责怪你。有许多人要对这些事
件负责,也许这些事件只是由于当时的环境所
造成的。
我相信,像你这样一个精力充沛、有爱国心
的人是不应该无所事事,不为国家效劳。也许,
不久你可以找到这类对国家有用的工作。……
你的新挚的
贾·尼赫鲁
尼赫鲁事后曾提议让考尔担任副部长一类
的职务。即使这种有职无权,无足轻重的文官闲
职,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后来金融资本家特贾博士聘用了考尔,考
尔干了一段金融,这一行实在不是职业军人所
为,考尔屡试不顺,只好悻悻辞职,从此考尔在
军界、政界彻底消声匿迹了。
中印边界战争对任何人的影响都不能和尼
赫鲁比肩相齐。
尼赫鲁的个人影响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不结盟运动几乎瓦解了。他整日病魔缠身,沮丧
不堪。公开化的批评和攻击与日惧增,有人公开
叫他下台,人们感兴趣的是谁来当尼赫鲁的继
承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1964年1月8日,在布巴内斯瓦尔召开的
国大党年会上,坐在主席台上的尼赫鲁突然中
风,左侧瘫痪。1月26日到4月2日,在征得尼
本人同意后,秘密为他的健康举行了宗教祈祷
仪式。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的心脏病猝
发,在家中去世。
中国军队后撤后,印军自1963年开始,又
逐步向前推进,继续侵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以南的中国大片领土。对此,中国政府仍以维护
中印两国的传统友谊为重,继续主张通过和平
淡判协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30年来,尽管中
印两国进行了多轮会谈,但由于双方意见分歧
较大,中印边界问题仍无长足进展。
30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国的诚
意。历史还将证明多久?
喜玛拉雅山上的积雪,年复一年,依然洁
白。中印同为喜玛拉雅山脉的两大文明古国。当
我们立足于世界屋脊,鸟瞰这个风云变幻的旋
转球体,中国人民不希望看到来自任何一方的
黑色烟尘玷染这座圣洁的冰峰。
中国5000年文明的历史长卷,镌刻着这
个民族不容侵犯的意志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喜玛拉雅山上雪,应该永远洁白。
[取材自孙晓、陈志斌《喜马拉雅山的雪
——中印战争实录》(《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
年11月版);宋任远《建国后的四场自卫反击
战》(《中外军事历史博览》《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1年元月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