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4-悲壮的历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24-悲壮的历程-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近我们的工作由于学习文件等,有所拖延。    
    上星期我们为了较明确辨认100~200公里左右的P与Pn谁先到的问题,进行了计算,由于有效数字取得不好,算了两天,结果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但还不够理想,准备有时间再进一步算算。我们假设的地壳模型是:(适于华北地区)    
    H1=20公里    
    V1=6。00公里/秒    
    (V都是P波速度)    
    H2=25公里    
    V2=6。75公里/秒    
    V3=8。049公里/秒    
    。。    
    。。初步计算结果表明,当〔震源〕深度达到40公里时(这在华北地区并不稀有),〔震中距〕?驻?芊88公里的台站 上,Pn就与P同时到达了,而〔震源〕深度为0时,?驻?芊190公里,即?驻≥190公里时,Pn为初至波。    
    这个问题不知以前你们怎样考虑的,这样算算不知对分析〔地震图〕有否帮助,我想应该有帮助,特别是地壳模型的选取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很需要我们华北地区自己的走时曲线。我们取的地壳模型据说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你有时间不妨试试。    
    。。    
    好了,工作谈了不少,该谈生活了。你身体如何,我走后你怎么生活呢?还像我在时那样减去吃西瓜的情节,是吗?石家庄的西瓜真多,保定就不行了。不过离开了你,我的食欲(指的是吃西瓜等,而不是吃饭)就没了。咱家的窗户是我担心的问题,起码上班时要把窗帘放下,晚上睡觉玻璃窗关上(如果不是太热的话,从我在石的日子里看来你是不太怕热的)。    
    再谈!    
    祝身体好!    
    云年    
    72。8。1    
    1972。9。17    
    来信·河北怀来    
    非比:你好!    
    今日到达怀来,预计大后天去涿鹿,然后可望22日去张家口汇报,24日返京,最迟26日可回保。    
    。。    
    。。关于中期预报你做了工作吗?我忽然想起,你能否把山西、河北的3级以上地震,按两大构造带(重点是临汾到怀来)做一下每月最大地震震级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取时间以资料可靠较长的为准,如1966年以来,甚至1969年以来,视资料而定。目的是宏观上相相面,同时争取对有关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粗略地划分为三:①正常活动水平;②活动期;③前(余)震期。围绕着这个目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工作是你能完成的,也可以做做。    
    我一切都好,勿念。。还是老话:望保重身体!    
    云年    
    72。9。17    
     1973。    
    6。5    
    来信·北京    
    非比:你好!    
    老杨明日回石,托他带回橘汁一瓶,补尼龙袜子的线(内有钩针)二包,信中的照片是在〔妈妈〕家中翻出来的。    
    。。    
    转告〔司机班〕老温,他的墨镜到目前为止配不到同样颜色的,若两个〔镜片〕都换要花5块多钱,我再给他跑跑吧!    
    姜的妈妈来了吗?老张〔姜的爱人〕走了吗?    
    地球所缺震预报〔方法〕实践太少,还谈不上经验。我倒觉得从大同向东一直到昌黎这一线的折合〔地震〕频度应该搞一下,现在是应该再看看它们的时候了。    
    小老二全好了吗?不烧了吧?余再谈。    
    祝    
    好!    
    想你也想工作的    
    云年    
    73。6。5    
    1973。6。22    
    来信·北京    
    非比:你好!


奋进河北鸿雁传书(3)

    今天听了朱传镇的一个有关“b值变化与单台预报”的学术报告。之所以听,目的是为了你们。他们的预报效果似乎可以,除一次漏报外,其他的4级以上地震,均基本报准〔对应〕,具体做法也没什么,可简述如下:    
    〔内容略,详见下页图〕    
    我现在过的是战斗生活。每天早上6    
    ∶    
    50以前出发,到地质所7    
    ∶    
    40吃早饭;晚上乘21    
    ∶    
    20的“专”车22    
    ∶    
    00返回招待所,收获不小,身体也胖起来了。但不知你怎样?上封信谈到你工作也有进展,我也很高兴,望你继续努力。小谌就先放在大嫂那儿吧,这样负担还轻些。    
    。。    
         
    1973。6。22来信    
     咱们的自留地长得怎么样了?丝瓜要把开花的摘掉一部分,向日葵要把下面的叶子及时去掉。那棵西瓜你要引导它沿着四周转圈才行,晚上别忘了浇水。    
    其他无事。再谈吧!    
    祝    
    进步!    
    云年    
    73。6。22    
    几天后,我给你回了一封信,谈了我对工作的一些想法。    
    云年:你好!    
    。。    
    今天钦祖介绍了你们的工作情况,看来是很有意思,你一定也收获不小吧!    
    我对红山单台〔地震〕频度的结果是这样想的(不知你看没看老廖那里的那份材料)。根据岩石的破碎实验结果,主破裂之前:①小破裂的频度、能量有突增现象;②小破裂从随机分布变成集中于两处或多处。。未来主破裂并不一定在小破裂密集区。因此,当整个华北地区的应力场有所加强时,它应当使某些脆弱部分地震频度升高。    
    〔邢台的〕红山台地区作为近年来强烈地震的震源区,又是这样一个〔强〕震群型、衰减特慢的震源区,可以想象它的介质是比较破碎的,一旦整个华北地区的应力场有所加强时,这个地区似乎最敏感,首先发生小破裂,而后,经过一段时间,它周围其他相对强度较大的介质破裂,发生较大地震。因此,红山地区就像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晴雨表”一样,它的活动,给我们带来较大地震的信息。与这个想法不矛盾,对京津地区所做的结果,就不像红山表现得那么好。还有沙城、太原、代县等〔的小震活动〕都不如红山那么“敏感”。至于发震地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工作。。。    
    上述解释不知能否说得通?    
    关于〔你信上所说的〕“b值变化与单台预报”,尤其是“单台预报”,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也想立足于单台,搞出一套方法来,有助于发挥台站人员的积极性。。。    
     关于b值变化的问题,Mmin如何选取,希望来信告之。还有,它〔这种方法〕是否只预报当地地震,是多大范围?。。另外,它预报多大的地震,经常活动的是多大的地震,望有个概念。。    
    寄来的山西底图很有用,交〔绘〕山西、河北交界的地震正好用得上,立即用于本月〔地震〕目录处理,望尽量多要些。    
    。。    
    祝    
    好!    
    非比    
    6。26    
    岁月在鸿雁传书的情愫中匆匆流淌,我们各自的业务工作也在相互的支撑与交流中,逐渐取得了成效。    
    唐山地震十周年时,我以《运用测震学方法监视华北地震的回顾与展望》为题,系统总结了我和姜秀娥在河北关于建立特定地区测震学预报方法的研究成果;后发表在《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第5期上。    
    这篇文章记录了我和姜秀娥从事测震学预报的一段历程,然而,只有我最清楚,它也凝聚着你的辛劳,你的甘苦,你的付出!    
    令人难过的是,“姜”——你在来信中多次提到的姜秀娥同志(她后来也调到北京,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工作),已于2003年春因病去世。由于我当时患病刚刚出院,竟没能去为她送行。。    
    毗邻而居——姜秀娥与我未满周岁的儿子贾谌    
    (1973年冬摄于石家庄青园街平房前)


奋进河北情有独钟

    情有独钟    
    云年,你还记得1973年元旦那一幕吗?    
    1972年岁末。随着我们初战河北的累累收获,我腹中的小生命也一天天长大,他(她)在希冀着、躁动着,急切地想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许,上帝真的会赐予我们一个盼望已久的女儿?我们企盼着那幸福的时刻。    
    离预产期还有半个多月,又快过年了。于是,你请好探亲假,从保定来到石家庄接我一同北上。我们高高兴兴地踏上北去的列车,准备先到北京,与爸、妈一起过元旦,然后元月2日再去天津,在那里等待我们的老二降生,并与家人共度春节。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我们的“老二”竟然在元旦晚上就急不可耐地要来到这个世界。眼看着就要临产了,你急急忙忙出去找车;待你赶到协和医院时,孩子已经出世了——与贾军一样,两个儿子生命中的第一声啼哭,你这个做父亲的都不曾听到!    
    第二天,你只好一个人赶赴天津。当家人惊诧地看着你只身跳下火车时,你既无奈又得意地告诉他们:第二个“桌面”已经在北京降生了。    
    “桌面”与“桌腿”——贾军和他的四位姐姐    
    (自右至左:贾梦、贾宁、贾楠、贾彤;1971年摄于天津)    
     “桌面”,是对贾家的孙辈中贾姓男孩的戏称,因为大哥、二哥两家先于我们有了4个女儿,仅我们这一房是儿子,于是贾军就成了第一个“桌面”。至于这第二个“桌面”,后来也成了事实。    
    贾谌的提前出生令我们措手不及,你只好把你妈从天津接到北京来照顾我,产假就只得在北京度过了。    
    时间飞快地过去,转眼孩子已经满月。    
    2月6日,是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晚上,你从国家地震局办事归来,匆匆破门而入的你,来不及脱去外衣就激动地问我:    
    “你猜哪儿地震了?”你神秘而期待地望着我。    
    从你说话的口气中,我揣想这个地震可能与我们两人有某种联系,于是我试探地说:“甘孜?”    
    “炉霍,7。9级!”你说:“离1967年甘孜地震非常近。。”    
    此时,我已猜到了你的心思:作为“跑宏观”出身的你,总是对地震现场,特别是大地震的现场工作情有独钟。    
    “怎么,你想去现场?”我问。    
    “我真想去!刘蒲雄(我们的同班学友,当时在国家地震局工作)说了,只要我愿意去,他负责给河北队打招呼,明天就上飞机出发。”    
    你两眼目不转睛地紧盯着我,我知道那是在期待我的应允。    
    “明天就出发?!”我沉吟着,不知该如何作答。你的心情我非常理解,然而,孩子刚满月,你就忍心。。    
    “算了吧,以后还有机会。。”我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也知道此话言不由衷:这么大的地震,又不在本省,到现场去考察的机会谈何容易!    
    “那好吧!”迟疑了许久,你才不情愿地轻轻吐出这三个字。    
    我看得出你的无奈,但我当时真的没有勇气让你离开我,何况在这么寒冷的季节,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去。。    
    这次“出征”因为我拖后腿,你未能成行。    
    云年,你知道吗,对于这件事,直到今天我都十分后悔。    
    大地震的现场考察机会本来就不多,而这两次地震关系又十分密切:    
    它们相继发生于同一条鲜水河断裂带上,震中位置仅相差几十公里,而时间间隔还不到5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