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处女整形(一九六三年九月八日《民族晚报》)
六、妇产整形手术(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五日《民族晚报》)
七、阴道整形(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五日《民族晚报》)
上面随手所举的这些,名目尽管有典雅派、通俗派、写实派或印象派之分,可是实际上,所指的都是一回子事。
这回子事,真可说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大事、国粹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上古往今来(文明的国家也好、野蛮的部落也罢)
绝无仅有的妙事。
别看这回子事在报纸上只不过是个经常露面的小广告,它所表示的意义,著加以分析和讨论,足可激发对传统阴影的新认识,并且对真现代化和假现代化的不同,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所以我不能锗过这个好例子。但因为题目太大,牵涉的范围大广,这篇文章只能算是粗枝大叶的一个概论。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中,有一个重要的主义,它曾被人信奉遵行,却未曾被人一语道破,这个主义,我把它定名为〃处女膜主义〃。
论〃处女膜主义〃
所谓〃处女膜主义〃,用抽象的字眼,就是〃处女主义〃。
〃处女〃,照传统说法,它的定义该是指没跟男人性交过的女人。这个定义,除了对那稣的妈妈不适用外,按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正的麻烦出在对〃处女〃的鉴定上面,传统的鉴定办法很简单:只是看处女膜破不破、出血不出血,不破身不出血的,就被看做非处女。反之,就是〃守礼谨严之处于也〃!
这种鉴定,在章太炎的老师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里,曾描写出一个范例:
直隶永平府某县,其地闺范极严。凡女子初嫁,母家必使侦探。成婚之次日,夫家鼓乐喧阗,贺客杂沓,则大喜;若是日阗然,则女家为之丧气,女之留否,唯大家为政,不敢与争矣!积习相传如此,虽其意固善,然亦敝俗也。有王姓,嫁女于李氏。却扇之夕,李以新妇貌陋嫌之。次日托言非处子,不举乐,仍呼媒妁送归母家。女幼失母,随其嫂以居,嫂知小姑无他,乃问昨夜洞房事,则固未合欢也。嫂曰:〃然则安知其不贞欤?〃力言于翁,使翁讼于官。官命验之,果守礼谨严之处子也!乃判李姓仍以鼓乐迎归〔注一〕。
这个例子的妙处在男家〃托言非处子〃而要退婚,女家却请出县太爷来叫人鉴定,鉴定结果,〃果守礼谨严之处子也!〃(参看〔注五〕)
又如清朝吴芗干(厂字旁)《客窗闲话》里记明武宗搞李风姐,李凤姐〃任帝阖户解襦狎之,落红殷褥,实处子也!帝大悦。〃蒲松龄《林四娘记》中也记林四娘自谓:〃妾年二十,犹处子也!〃结果〃狎亵既竟,流丹浃席〃!
由此可见,〃处女〃与〃非处女〃之分,端在一〃膜〃耳!一〃膜〃之存否,端在〃落红〃、〃流丹〃耳!这种看法本是毫无生理常识的皮〃膜〃之见,因为用处女膜来做贞节的证明(an evidence of virginity),是大有问题的。处女膜的存在或不存在。
大小与厚薄,根本是因人而异的。跌跤、碰伤、意外、手淫等等缘故,就可以使某些女人的处女膜破裂;在另一方面,生理上的因人而异,甚至在妓女身上还有处女膜!(见英国Haveiock Ellis〃psvcholoiiy of Sex〃中〃The Nature of the Sexual Impulse〃一节。中国医典上所谓的〃五不女〃——螺、纹、鼓、角、脉,其中就包括了〃石女〃或〃实女〃,当然属于处女膜的变异。)
但是,我们缺乏生理知识的老祖宗,却一味从〃处女膜〃上来鉴定〃处女〃和〃非处女〃,结果使许许多多女人含冤莫白!
清人采蘅子在《虫鸣漫录》中有两个故事:
一、某家女,偶与邻少聚语,族伯遇之。数日后过伯家,伯忆前事,训以男女有别,应自避嫌。女闻而默然。
次日,偕伯母晨妆对镜,故插酒疵令(处女膜)破,滴血水中凝如珠,佯诧曰:〃血入水不散,何也?〃伯母曰:〃汝(处)
女身,应如是。〃女颔之。盖以释前疑耳。亦智矣哉!(卷一)
二、有十二三幼女,服破裆裤,偶骑锄柄,颠簸为戏。
少顷即去。一老翁见锄柄,有鲜血缕缕,知为〃落红〃,检而藏之,未以告人。数年后,女嫁婿,(婿)疑不贞。翁出柄示之,乃释然——盖血着物日久必变,唯〃元红〃终不改色。(卷二)
这两个故事不论真假,都可以反衬出中国人对处女膜看法的重点。在这种看法的要求下,许许多多的悲剧与冤屈,便一件一件的形成了!
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定该表彰一下:一二0四年的秋天,成吉思可汗(成吉思可汗)正在打天下的时候,一个父亲带了女儿忽兰小姐投奔他,但在半途中就被乱军挡住。当时碰到成吉思汗的部下纳牙阿,纳牙阿怕忽兰小姐被乱军强暴,所以劝他们父女不要前进,避了三天三夜。可是最后见到成吉思汗的时候,这位蒙古军队的头子开始多疑了!他疑心部下纳牙阿可能先占了这女孩子的便宜。正在纳牙阿有口难辩的时候,忽兰小姐开口了,那段对话极妙,姚丛吾、札奇斯钦两先生新译的(蒙古秘史)翻译如下:
忽兰说:〃……现在且不必问纳牙阿;若可汗恩典呀,莫如向天命父母所生的肉体查问便了。〃(李敖按:Arthur Waley在Notes on the Yuanch'ao Pishih中考订忽兰可敦的原意是向她的〃皮肤〃查问,而所指即是处女膜。)
纳牙阿也说:〃我只一心侍奉主人。凡是遇见外邦的美女子、美夫人和后腿健壮的好骏马,就献给我自己的可汗。除此以外,有别的心肠呀,将我处死!〃
成吉思可汗说:〃忽兰可敦说的是。〃
就在那天将忽兰可敦试验,果然一如她所述说(不曾被污),成吉思可汗因此对于忽兰可敦异常宠爱;又因纳牙阿言行一致,即大加奖赏,说:〃(为人)忠心诚实,以后可以托付重大的事体。〃〔注二〕
〃处女膜主义〃既然大行特行,自然就形成了重视处女膜的观念。相对的,同时也形成了鄙视失去处女膜的女人。结果呢,是不近人情的〃处女膜主义〃一进而蔓延成为〃泛处女主义〃。论〃泛处女主义〃
〃泛处女主义〃,是我造的一专有名词,顺便造个英文字,那该是pan-virgin-hood。〃泛处女主义〃可说是〃处女膜主义〃
的抽象扩大与建构化。换句话说,它是由〃处女膜主义〃繁衍出来的一套新的意识形态。它的类型可归纳为五种:
自动殉情
殉情的特点是女人〃从一而终〃,不论许配或已嫁,一女人只要跟一男人订婚或结婚(甚至未婚私通),在这男的死后,她不愿再活,又不能恰巧〃一恸而绝〃,所以只好自杀明志。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吴敬粹《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口的那场《徽州府烈女殉夫》。王三姑娘死了丈夫,她决心要殉节,她那中礼教毒的父亲王玉辉高兴了,说:
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吧!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她的母亲知道了,大骂她父亲:
你怎的愈老愈呆了?一个女儿要死,你该劝她,怎么倒叫她死?这是什么话说?
王玉辉答道:
这样事,你们是不晓得的!
可是她的母亲不行,跑去劝王三姑娘,劝了六天,王三姑娘还是绝食求死,到了第八天,终于饿死了。王玉辉看他太太大哭女儿,反倒埋怨道:
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她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她怎的?她这死得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她这一个好题目死哩!
于是王玉辉〃仰天大笑〃,兴高采烈的欢呼:
死得好!死得好!
最后王三姑娘被报上官厅,结果〃送烈女入祠〃。
这种自动殉情的观念,发挥到极致,会有神话性的效果,即太太看丈夫快死了,自己居然抢先一步,先死为快。唐朝武宗的嫔御孟才人、明朝叶三的太太蔡烈妇,都属这一类。
还有一种有意不死的,最好的例子是唐朝的歌姬关盼盼。
盼盼是张建封的姨太太,建封死后,她在燕子楼中独居守志,凡十余年。莫名其妙的白居易讽刺她〃一朝身去不相随〃,不肯殉情。她解释道:〃妾非不能死,恐千载之下,以我公重色,有从死之妾,是玷我公清范也!〃既然白乐天先生说了风凉话,那就死好了!于是她绝食十天,死翘翘了!
至于自杀的方法,最标准的当然是饿死法,其次是吞金法(如王世祯《池北偶谈》记〃烈女〃)、跳楼法(如毛奇龄《家贞女堕楼记》)、投河法(如叶廷琯《鸥陂渔话》中'陈烈妇传诔〃)、上吊法(如吴德旋《初月搂闻见录》记〃王烈妇〃)、跳井法(如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记〃贺烈妇〃)、割喉法(如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记〃虞烈妇〃)、服毒法(如陈捷华《贞烈妇蔡陈氏传》)等等,种类繁多,甚至有的用五种方法才死成的(如邵长蘅《黄烈妇传》),有的用九种方法才死成的(如朱尔迈《会葬唐烈妇记》),真是条条大路通阴曹,猗钦盛哉!
强迫殉情
自劝殉情是许配或已嫁的女人为她所接受的观念殉身;强迫殉情是女人被迫为别人的观念做实行者。所以她所〃殉〃
的,可以说并不是什么〃情〃,说破了,这实在类似一种〃殉夫习尚〃(sutteeism)。因为是〃习尚〃,所以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便不在考虑之列。《新青年》中的一篇《一个贞烈的女孩子》,描写这种强迫殉情的惨状最为刻骨:一个十四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房里,强迫自杀,她哭号着喊饿,她父亲说。
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功你走这条路,成就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十四岁的孩子。
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才替我想出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里从从容容的绝粒而死。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饿到第六天,她的母亲不忍心了,劝她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
……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件顶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引恰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进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叫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经托大舅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要来上香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吗?
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了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
〃贞烈可风〃。
未嫁守贞
这一派纯粹是精神上的处女派,是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