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2-做最成功的父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162-做最成功的父母-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鼓励孩子自我激励是一个长期、细致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赏识、尊重、信任及指导,这有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并保持继续努力的积极态度。    
    在赏识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鼓励孩子自我激励、自我赏识。    
    帮助孩子确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当一个孩子因为背不过课文而苦恼时,你可以告诉他,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潜能全部开发之后,可以记住5亿本书的内容。这时,如果孩子能为记住5本书而努力,他就已经迈出了自我激励的第一步。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可以鼓励孩子经常向自己说一句自我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行”“我会做得更好”。再次,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学习成绩不好而感到难过,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变这种状态。    
    改变赏识用语的主语。让孩子不再依赖外部赏识的一个最方便的方法是,在你对孩子的赞扬中改变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父母对孩子的赏识和鼓励改成孩子对自己的赞扬。这种简单的变化去除了赞许声中家长自我强调的色彩,而是更多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如:“你今天这么用功,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可以改为:“你今天这么用功,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    
    鼓励孩子自己赞扬自己。指出他们做得正确的事,然后提醒他们从内心承认自己。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了一件错事后主动承认错误,这时,你可以告诉他:“承认错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一件了不起的事。’”    
    强化孩子的自我激励。把孩子对自我的肯定稳定下来,并且加以强化。让孩子领会到: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行为是一种很好的奖赏。经常鼓励孩子记录自己获得的成功,告诉孩子,成功的定义是:自己对自己作出的任何改进,以及为这种改进付出的努力。也可以鼓励孩子在自己行为良好或尽了全力追求成功的时候,写一封信给自己,在信里描述自己认为好的行为,并且对此提出赞赏和鼓励。    
    注意在鼓励孩子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时,要让孩子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比如“我一定成功”,而不说“我不可能失败”;说“这件事对我来说很容易”,而不说“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难”。因为肯定的语气在孩子的大脑中种下的是成功的因子,他的潜意识会指挥他去“成功”;而否定的语气往往会埋下失败的因子,他的潜意识会给自己设置“失败”的障碍。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有所进步时,要把父母的鼓励转为孩子对自己的激励。你可以说:“你真棒,你一定在为自己感到自豪!”    
    当孩子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要鼓励孩子自我肯定。你可以说:“孩子,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我很棒!’”


《做最成功的父母》 赏识与激励细节21 鼓励孩子勇敢表达

    淼淼今年5岁,马上就该上幼儿园中班了。按常理来说,这个年龄应该正是小孩子活泼好动的时候,小嘴应该喋喋不休才对。可是淼淼一见到生人,就急忙躲在大人的背后,小脸也变得通红,更不用说主动与人交谈了。淼淼平时的爱好,就是坐在电视机旁看卡通片,从来也不和其他孩子玩耍。    
    淼淼的父母很焦急,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们分析来分析去,还是觉得主要是自己工作太忙,与淼淼沟通玩耍的时间太少。不仅如此,由于工作辛苦,他们很少有耐心听淼淼讲话,即使有时候淼淼问一些问题或者想和他们说什么,他们也爱搭不理,有时候甚至嫌淼淼烦,训斥她一顿。久而久之,淼淼就变得沉默寡言了。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与孩子交流的任务交给了冷冰冰的玩具、电视或电脑,把给孩子讲故事的任务交给了录音机。我们总是让孩子面对各种没有生命和温度的“物”,却恰恰忘记了孩子最需要的是和“人”的交流。    
    要想让孩子大胆说话,关键还在于父母的赏识和激励。而赏识和激励孩子的前提,是和孩子多交流,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开口表达。    
    可以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提问一些问题。孩子回答之后,要对孩子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赞扬,即使孩子问得不对、说得不对,也不能因此而表现出不耐烦,甚至训斥孩子。    
    可以用给孩子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说话,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述出来,提一些“你认为结局会怎样”、“你觉得故事里的小松鼠怎么样”等问题。    
    要主动把孩子介绍给生人。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要鼓励孩子和客人说话,或者给客人唱首歌,并及时给予赏识和鼓励。而不是以“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为由把孩子支到一边。    
    鼓励孩子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我们有心想让孩子多说话,却因为方法不适当而让孩子有话说不出来。    
    请看下面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妈妈对孩子说:“你回来了?”    
    “我回来了。”孩子回答。    
    “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些什么?”妈妈问。    
    “没做什么。”孩子回答。    
    “什么都没做?那你去幼儿园干什么去了?”妈妈有点生气。    
    “我都忘记做什么了。”说完,孩子回自己房间去了。    
    案例二: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了,妈妈高兴地迎了上去。    
    “宝贝回来了,让妈妈看看!今天一定玩得很快乐是不是?”妈妈仔细端详着孩子。    
    “对呀!我和明明一起搭积木,我们搭了一列小火车,还把一些玩具放进火车的车厢里呢,可好玩了……”    
    “嗯,听起来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没有玩到。”妈妈说。    
    “没关系!下次我和你一块玩啊。”孩子高兴地说。    
    同样是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妈妈的动机同样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过得好不好、做了些什么事、玩得快乐不快乐,但是结果却相去甚远。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差异,当然不全是因为问话技巧的不同,其中也包括父母对孩子的赏识程度,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孩子说话的意愿,以及在幼儿园的感受等因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非常重要。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常常在和孩子说话时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所以,往往没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就急于决定,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反应。    
    如果在和孩子说话时不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及立场,会让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会很不舒服;时间长了,他们就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了。    
    一天,妈妈忙着要出门,急切地对小刚说:“在家好好待着,等会有人送煤气来,你让他放在厨房就可以了!”    
    “可是我也要出去!”小刚对妈妈说。    
    “你出去干什么啊?”妈妈一边穿外套,一边问他。    
    “我要去小明家,我们约好了!”小刚很着急。    
    “小明家什么时候不能去啊,以后再说!”妈妈说完就走了。    
    小刚本来和同学们约好先到小明家集合,然后一起到已经退休的老校长家打扫卫生。结果小刚没有去成,为此,同学们都说他没有信用。    
    小刚非常恨妈妈,发誓以后再也不和妈妈说话了。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首先应该鼓励孩子把事情的缘由说清楚,然后再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调整时间。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话非常尊重,以后也就敢于大胆说话了。上面的案例可以这样来回答:    
    听孩子说要到小明家,应该问孩子:“你到小明就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和妈妈说说。”    
    了解到孩子要去老校长家打扫卫生,应该对孩子说:“噢,原来是这样的,你们真有爱心,妈妈支持你们。这样吧,我给送煤气的打个电话,让他晚点过来。走吧,咱们一起出门吧!”    
    这样,小刚不仅不会恨妈妈,还会觉得妈妈善解人意,以后有什么事情也会主动和妈妈说。    
    让孩子把话说完、对孩子说的话给予尊重,这是鼓励孩子大胆说话的重要条件。    
    作为父母,在赏识中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从而培养孩子优秀的表达能力。    
    主动和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这样问孩子:“你怎么看这件事?说说你的看法吧。”    
    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励孩子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说:“今天真精神,是不是在学校里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啊?”    
    当孩子告诉你他的事情时,要听孩子说完,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鼓励:“你的想法很对,妈妈支持你!”


《做最成功的父母》 赏识与激励细节22 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小凡不太高兴,于是问他:“怎么了小凡,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吗?”    
    “没有什么。”小凡回答妈妈。    
    “那我怎么发现你不开心呢?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妈妈接着问。    
    “我说过没什么了,妈妈你别管了。”小凡一边说,一边朝妈妈挥了挥手。    
    这时,妈妈发现小凡的胳膊上有条伤痕,不禁吃了一惊,急忙抓住他的胳膊,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快告诉妈妈。”    
    小凡一看瞒不过妈妈,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原来班上有个同学特别霸道,经常欺负小凡,有几次还动手打了他。听到这种情况,妈妈非常认真地对小凡说:“别人老欺负你,你应该还手。”    
    小凡的爸爸听到了妈妈的话,不解地说:“还手干什么,打架吗?哪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打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妈妈说:“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这么老让人欺负?”    
    爸爸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总之不能鼓励孩子动手打架,再说,要是孩子打不过别人,怎么办?”    
    听着爸爸妈妈的争执,小凡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房间。    
    小凡的爸爸妈妈碰到的确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孩子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总会发生一些矛盾,甚至动手打架。这时候,父母应该怎样面对?是让孩子默默忍受,还是以牙还牙?    
    这些都不是好办法。如果孩子之间有矛盾,应该鼓励孩子去和对方交朋友,对孩子说:“不要打架,你应该主动讲和,告诉对方,你想和他成为朋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和小伙伴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因此,对于孩子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应该建立在以和为贵、发展友谊的基础上。鼓励孩子用心与他们沟通,相信孩子的真诚可以打动他们,从而把对手变为好朋友。    
    丁丁的爸爸是旅居美国的华侨,在他7岁的时候,爸爸把他送到美国当地的小学读书。因为整个学校只有丁丁一个中国人,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就连他的同桌麦克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