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希望孩子自觉遵守一些规则和制度时,不要只是口头上说,而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鼓励孩子遵守规则。你可以说:“来,像妈妈这样做。”
平时给孩子制定规矩时,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并且也要给自己制定一些规矩,让孩子觉得公平合理,以此鼓励孩子遵守规矩。你可以说:“来,咱们好好商量一下。”
《做最成功的父母》 赏识与激励细节16 鼓励孩子自己动手
幼儿园放学了,家长们陆陆续续地来接孩子,孩子们也在翘首以盼。
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训练,孩子们已经形成了离园时要把小椅子翻到桌子上的好习惯。
小斌正要翻小椅子,妈妈来接他了。妈妈从他手中抢过椅子,翻了上去。
小斌不高兴地对妈妈说:“以后我要自己翻,妈妈不要帮我?”
妈妈吃惊地看着小斌,非常疑惑地问:“妈妈帮你翻不好吗?”
“不好。小朋友都是自己翻的,我也要自己翻。”小斌坚定地说。
还有一次,早晨起床后,妈妈到小斌的房间帮他叠被褥。
这时候,小斌自告奋勇地说:“让我自已来!”
妈妈没有理会他,一边叠着被褥一边对孩子说:“你自己来?等你磨磨蹭蹭叠完被褥,都快中午了,你还想不想上学啊?抓紧时间去刷牙洗脸!”
小斌听了妈妈的话,只好噘着小嘴去洗脸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有的父母们不舍得让孩子干活,怕他们受苦受累;有的觉得孩子干得磨蹭,白浪费了时间,还不如自已干省心;有的则是怕孩子干不了、干不好,还有可能弄坏了东西。他们却不知道这并不是在帮助自己的孩子,而是扼杀了他们自己动手的习惯。
这一点,幼儿园的老师们深有感触。有些孩子大小便都不能自己来,上厕所要老师陪伴。有很多孩子不会脱穿衣裤、鞋子,到午睡时间了就站在那里等老师帮忙,或者喊:“老师,帮我脱脱衣服。”有些孩子连被子也不会铺,要么就喊老师帮忙,要么直接钻进叠好的被子里。在家里,这些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的,孩子们有了依赖思想,就不想自己学了。
父母应该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要注意方式。生活中要让孩子多锻炼,孩子能够自己做的就要让他自己做。如果总是不让孩子动手,就会让他们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变得依赖和懒惰。
孩子在两三岁以后,就已经显示出模仿大人的天性。随着他们双手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们非常渴望亲自动手做事。如穿衣服、穿鞋子之类的事情,虽然可能比孩子预料的困难得多,但他们开始认为:“这件事我能做!”并且会为了证明自己能行而拒绝父母的帮忙。这时候,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心里很清楚孩子肯定会花去2~3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也要静静地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完成。
当孩子有自己动手的意愿时,家长应该赏识孩子的主动性,并尊重他们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动手,让他们养成自己做事的习惯,逐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如果孩子没有表现出自己动手的强烈愿望时,通过父母的赏识和引导,也会自己动手干好的。
盈盈要去春游。前一天晚上,她对妈妈说:“明天我要去春游,妈妈给我准备东西吧。”
“盈盈都需要什么东西呢?你自己想想,然后告诉妈妈。”妈妈和蔼地说。
盈盈想了一会,对妈妈说:“要背包、运动鞋、杯子、手帕、零食、还要创可贴。”
“真棒,想得很齐全,那咱们一起准备吧。上次去公园,回来后你把背包放在自己房间了,你去找找看。”妈妈对盈盈说。
盈盈赶快跑到自己房间,一会就找到了背包。
“盈盈找得真快,你的运动鞋在门口的鞋柜里呢,你能拿给妈妈吗?”妈妈又说。盈盈很快也把运动鞋拿给妈妈。
“好,真不错,现在该找杯子了。上次去公园回来,妈妈把杯子洗了放在厨房的柜子里了,你一定可以找到的。”
就这样,盈盈把需要的东西都找到了。妈妈把东西都装在背包里,然后对盈盈说:“你看,你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都是你自己找到的。如果下次再出去玩,你一定可以自己准备东西了,对吗?”盈盈点了点头。
事实证明,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潜在能力。我们出于对孩子的赏识,应该给他们更多动手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快、更健康;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动手,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赏识、真正的爱。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一方面,父母应该重视孩子“让我自已来”的呼声,给予积极的尊重和支持;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动手,让他们不知不觉中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赏识孩子,就应该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要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指导,少一点包办。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一步步认识世界,适应社会。
当孩子对你说:“让我自己来。”作为父母,你应该给予热情的赏识和信任,对他说:“好的,你自己来,我相信你!”
当孩子求助你做某件事情,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孩子也可以完成,你应该说:“孩子,你可以自己来,如果有问题再找妈妈好吗?”
《做最成功的父母》 赏识与激励细节17 激励孩子战胜失败
小锋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来到城里。他各方面都很出色,只有一点,我们都感到非常吃惊,他竟然不会骑自行车!
为此,小锋给我讲了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
在小锋八九岁的时候,看到小伙伴们都开始学自行车,于是也想学。小孩学自行车,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跨上自行车。小锋学得很认真,但是为了能够跨上自行车,却吃了不少苦头,经常连车带人摔倒在地。
在旁边扶着的父亲脾气很暴躁,一看小锋摔倒,就着急上火,大声地训斥小锋“笨蛋”、“没出息”。后来,小锋在父亲的骂声中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胆小,最后连跨上自行车的勇气都没有了。
小锋最终也没有学会骑自行车。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始终对学自行车充满恐惧,虽然后来也尝试过几次,但心理的障碍让他每次都无功而返。
失败是令人沮丧的,而别人的讽刺更让人难过。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一句“笨蛋”可能会伤透孩子的心。如果来自失败的打击太多,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真的成了“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把一条梭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只要梭鱼饿了,张张嘴,就可以把小鱼吞进肚子里。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鱼就冲上去,企图吞食小鱼,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这时,科学家取走了罩住梭鱼的玻璃瓶,但这时候备受打击的梭鱼已经没有了斗志。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梭鱼真是笨死了。其实梭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的碰壁后,梭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最后彻底绝望了。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很多失败和挫折。孩子也一样,当他们去努力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可能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成功,有些时候,需要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当孩子失败和碰壁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及时的激励,让他们鼓起再试一次的勇气,从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春节过后的几天,明明从电视上看到欢庆春节的热闹场面总少不了踩高跷,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央求爸爸给他买高跷。
爸爸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高跷的感情也很深厚,心想让孩子学高跷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和意志,于是就到市场上买了一副。
爸爸让明明坐在椅子上,很认真地给他绑好了高跷:“好了,站起来吧!”
明明兴奋地想站起来,可是刚一起来,却又坐在了椅子上。
“怎么了?怎么不站起来?”爸爸问他。
“我怕摔倒。”明明回答爸爸。
“没关系,站起来,往前走。”爸爸说。
明明鼓起勇气,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可是刚迈了一步,就立足不稳,摔了一跤。明明的脸上顿时没有了刚开始时兴奋的表情,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恐惧。
“摔跤没什么的,不管是谁,刚开始学的时候都要摔跤,不摔跤是学不会的。来,再试一次!”爸爸鼓励道。
“不用怕,爸爸小时候也是这样学的,鼓起勇气,一会就学会了,继续!”
明明虽然很害怕,但还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脚下要动起来,看着前方,别害怕。”
就这样,在爸爸的一次次的鼓励之下,明明终于学会了踩高跷。
当孩子为“失败”感到恐惧或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能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明白,失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次不行,下次再来,再试一次,总会取得成功。
孩子从小到大,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很多挫折。如果孩子在受挫后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常常会失去自信,变得软弱和退缩,而如果得到适当的引导,则会坦然面对挫折,渐渐培养出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还经不起挫折,因此一味放纵和满足孩子,从不让孩子受苦受累,孩子因此变得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生活有顺境也有逆境,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从而让孩子逐步形成看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心情低落时,要鼓励孩子战胜失败。你可以说:“没关系,再试一次,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当孩子做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并产生恐惧或一次次失败的时候,你应该说:“不要怕,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大胆地去做,你一定能战胜它!”
《做最成功的父母》 赏识与激励细节18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一次,桐桐对爸爸说:“这道题我不会,爸爸您帮我做吧!”
爸爸拿过桐桐的题目:有一个水池,容积是100立方米。进水管的流量是40立方米/分钟,排水管的流量是20立方米/分钟。问如果同时打开这两个水管,几分钟可以把水池灌满?
“来,爸爸教你做。”然后爸爸就一步一步地把解题方法告诉了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