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签署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也称44号令),于2004年11月28日起施行。规定指出,境外专业广播电视企业可与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和境内其他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合资、合作设立专门从事或兼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业务的企业合营企业。合营企业可以制作专题、专栏、综艺、动画片等广播电视节目和制作电视剧。
在这一规定的推动下,财富500强企业,美国著名媒体公司维亚康姆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组建了上海东方尼克电视制作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0万美元,其中,中方占51%、外方占49%。这一公司以制作本土化的儿童电视节目为主,引进维亚康姆旗下的美国尼克儿童频道《蓝色线索》、《孩子的选择》等名牌栏目的市场模式、制作理念等。
总序绪言(3)
外企纷争奥运商机
2004年,全球知名品牌几乎不约而同指向一个目标——中国,最根本的诱惑源自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给中国市场带来的与日俱增的战略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奥运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由注意力相对集中在主办城市和所在国家而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是奥运经济的核心内涵。在未来几年中,奥运经济与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将共同造就30000亿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这将是北京的商机、中国的商机、世界的商机。曾有人估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仅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就将耗资360亿美元。
北京奥运会TOP赞助商通用电气(GE)中国公司董事长兼CEO孙礼达说,GE看中的是在北京奥运会、中国城市建设和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潜藏商机。据悉,GE向国际奥委会赞助的产品有15大类,包括能源发电系统、能源配电系统、家用电器、灯具和照明系统、安防设备和系统以及医疗影像和运输等。
体育营销国际年会主席、资深体育营销人士ChristopherRenner曾经惊叹,目前北京奥组委的合作伙伴赞助费用都达到或者接近了不可思议的1亿美元大关。2008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商家的必争之选。
蒂森克鲁伯曾在去年与北京奥组委进行接洽,希望能参与国家体育馆活动屋顶的建筑项目,但因为安全或费用等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成功。但蒂森克鲁伯没有因此而放弃,该公司驻华首席代表魏文思说:“公司现在把兴趣转移到了电梯方面的商机上。我们的电梯部门可以为奥运会的主要场所,像体育馆、地铁站和机场等,提供全套的产品。因此,我们觉得我们公司很有可能成为奥运会的合作者。”
三星的大中国区总裁李相铉曾向媒体表示,“对体育赞助投资是非常有利和互利的。”三星电子凭借对奥运会的赞助成为全球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不到3年就跻身世界品牌价值的100强。而其每年在市场营销方面的花费大约在20亿美元,其中体育营销大约是3亿到4亿美元。
扎根中国,重视本地化发展
随着中国跨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也都纷纷加快了在中国实行本地化的战略步伐,不少企业获得成功与其所走的全球化与本地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分不开的。
在三峡工程中,阿尔斯通已经成为最大的技术供应商。在总共26个水轮机和发电机组中,阿尔斯通负责向其中的16个提供先进的技术。
跨国公司通过与中方的合资把自己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进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外国企业只向我们提供二流的设备,对于技术更是有所保留。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已经不敢再掉以轻心,他们或者在华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或者直接建立生产基地。例如,英特尔1998年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致力于应用研究的亚太区研发中心,即现在的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随着在中国市场融入度加深,不少跨国公司越来越愿意以国内公司形象出现,至少他们相信,自己的行动可以改变公众对他们的“老外”印象。
宝洁(中国)成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广告招标“标王”,这一事件的标志性意义在于:跨国公司在本土化推进及与中国本土企业竞争方面,越来越向纵深方向发展。
中小企业吸引外国企业的目光
中国的中小企业正在努力争取抓住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凭借自身实力进入全球采购生产网络,通过为世界500强提供配套产品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占中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在吸引外资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德国管理软件巨头SAP将目光瞄准了中国的中小企业,为其量身定做了全新的应用软件。而像金蝶、用友等向ERP转型的软件公司都把焦点放在了中国的中小企业身上。
美国电力转换公司对中国的中小企业也表示出了很大关注。北亚区总经理AlanRusso表示,APC将更贴近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为它们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中小企业的网络建设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APC能够为它们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004年2月,美国的Sun公司捐赠了JES系统给中国的一些中小企业。这套JES套件提供给员工人数少于100人的中国的中小企业,他们可以免付使用许可费。而这个软件系统原来的收费标准是按企业的人数收费,一个职员收费100美金。
⊙冬天很遥远
2005年要加入世界最大公司的行列要难得多。入围门槛——也就是跻身500强所需要的营业收入提高了创纪录的15%,达到了124亿美元。这个数字比约旦或牙买加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
石油公司去年的获利尤为丰厚。在2004年多数时间里,油价都在每桶50美元以上。第2名BP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了23%,达2851亿美元,增速超过了沃尔玛。后者只增长了10%,相比之下逊色不少。这家英国石油公司还差29亿美元的销售额,就可取代沃尔玛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司。
尽管去年BP公司的利润猛增50%,但它还不是全球赢利最多的公司,遮挡不住排名第3的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的光芒。埃克森公司去年公布的利润为253亿美元,创下了世界500强公司的赢利记录。其他石油巨头成绩也不俗。尽管储量危机被炒得沸沸扬扬,壳牌石油公司(RoyalDutch/Shell,第4名)的营业收入仍增长了33%,利润增长率更是高达46%。道达尔(Total,第10名)和雪佛龙(Chevron,第11名)的营业收入均增长了29%。
几家欧洲和亚洲的汽车制造商的表现也很良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Chrysler,第6名)和丰田汽车公司(ToyotaMotor,第7名)超越了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利润增长6倍,达31亿美元,丰田赚了109亿美元,比通用、福特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利润总和还要多。这一年对日产(Nissan,第29名)来说也是辉煌的一年,利润达到48亿美元。
通用电气的营业收入列第9位,利润列第4位,在多项业务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但通用电气在一件事上做得特别好:创造并坚持管理流程。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JeffImmelt)将奖金与创意、客户满意度挂钩,加快了创新步伐。在他之前的杰克?韦尔奇(JackWelch)发明了跟踪、评估和管理通用电气人力资本的制度。韦尔奇的前任雷金纳德?琼斯(ReginaldJones)采用了一套独特的财务衡量办法。每一种管理流程都建立在另外一种的基础之上,这造就了公司的动态管理文化。
总序绪言(4)
沃尔玛的成就,并不全来自于它的低价,而是与高技术关系更大。公司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它在阿肯色州本顿维尔总部的统计专员借此编写出了能分析出零售状况的软件。例如,通过分析在出现飓风或暴风雨天气期间销售情况的软件,沃尔玛发现,在去年佛罗里达的飓风季节,顾客需要一些意想不到的商品,如棋盘游戏和手持开罐器。该公司首席信息官琳达?迪尔曼(LindaDillman)说“沃尔玛的技术使我们能得到很多及时的数据,我们的供应商和我们自己都加以利用。这也使我们有了共同语言。不管走到哪儿,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术语、同样的衡量指标和同样的工具。”
有些公司为了变大而不懈努力。BP的布朗认为,增长无极限。他说:“有了明确的目标、计划和优秀的人才,我认为就没有极限。”
大,可以成为一种优势:只有大公司有能力执行成本大或风险高的范式转换战略。一个钻井平台可能需要5亿美元,开发新飞机和新药耗费更多。
中国有三家企业进入前50强行列,分列2004《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52位和54位的中石油和中石化2005年纷纷进入前50强,排名最高的公司是中国石化集团(Sinopec),以销售收入750。76亿美元位列第31位,这也是中国公司上榜以来的最高名次。另外,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StateGrid,名列第40位,销售收入712。90亿美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ChinaNationalPetroleum,名列第46位,销售收入677。23亿美元)也进入前50强。
继去年之后,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连续两年跻身世界500强,并再上台阶。来自宝钢的消息说,在刚刚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最新排名上,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以去年营业收入195。433亿美元居309位,排名比上一年提高63位。
一汽集团以138。2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首次跻身世界500强,排名第448位。
也许,由此可以理解许多中国公司对冲入世界500强的迫切之情。
如果中国政府希望在北京定下乐章的基调,那么也许没有一个外国投资者会尝试去游说政府忽略北京的影响。
——德国商业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黎明
不同的企业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独资公司可以节约谈判成本并加快操作流程;而成立合资公司使我们能利用本土化的专门技术来达到双赢的目标。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FriedrichKarlSeitz博士
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强,我们无法忽视像中国这样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市场。
——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总裁TakanoAkiyoshi
我接触中国方面的业务已经有九年多了,对于外国媒体公司而言,去年是商业环境最好的一年。
——新闻集团中国区总裁戴杰明
作为世界一流的发电和铁路基础设施设备和服务供应商之一,阿尔斯通在中国的战略就是要长期参与到本地建设和工业领域中。这个战略已经成为阿尔斯通在中国成功的关键因素。
——阿尔斯通中国总裁安南?博格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使日立成为优秀的“中国本地企业”,并希望能够得到广大中国公众的认同。
——日立(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西宏明
全球化使得生产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形成全球的生产网络、采购网络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