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画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画像-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АG詹畲蟪颊耪罩赖塾1蛔嗲肫缃×司模绫涓永┐螅灾虑〈笳穑髂喜荒纬闪恕扒肮妇∈В旨复蟊洹钡难现鼐置妫笾莸母耐凉榱餮劭淳鸵耆О芰恕!   �
    就在这样危急时候,弘历继位为君了。他当机立断,迅速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连下上谕,力主用兵,强调征抚,坚持将苗疆改土归流进行到底。二是严厉斥责钦差大臣张照假传先帝圣旨,宣扬丢弃苗疆,“扰乱军务,罪过多端”,将其革职下狱,在政治上统一了朝廷坚持对苗变用兵的思想。三是更换统帅,惩办失职文官武将。他委任湖广总督张广泗为经略,将玩忽公事,轻视民命,稽迟军务的贵州巡乾隆大阅图抚元展成、扬威将军哈元生、副将军董芳等大员革职解京严审定罪。四是严明军纪,禁止滥杀,招抚归顺苗人。经过一年的征抚,终于平定了苗疆。    
    乾隆帝为了根除苗变的发生,果断地在苗疆实行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新政策,即免除苗赋。他特别颁发了《永除新疆苗赋》的圣旨说,“将古州等处新设钱粮尽行豁免,永不征收”,这样,苗民“既无官府需索之扰,又无输粮纳税之烦”,各自耕田凿井,“乐其妻孥,长其子孙”,便不会舍弃安居乐业而生变乱了。    
    另一重要措施是尊重苗民风俗。他宣布,苗民风俗与内地百姓大不相同,今后生苗中“一切自相争讼之事,俱照苗例完结,不必绳以官法”。生苗与汉人及熟苗争执的案件,有关官员必须秉公审理,不许生事扰累苗民。    
    乾隆帝还在苗疆大兴屯田,设立屯军,开垦荒地,又谕命谨慎选任苗疆官员,安抚苗民。这一切,对苗疆产生了积极促进的影响,贵州元旦开笔使用的金瓯永固杯    
    苗疆基本上安定下来了,生产也有了发展。乾隆四年古州镇总兵韩勋奏称,过去苗疆不产小麦、高粱、小米、黄豆、芝麻,“今岁俱有收获”,屯军和苗民的田地,早稻晚稻都获丰收,屯军苗民俱安居乐业了。    
    乾隆又抓紧办理与准噶尔部议和之事,这是雍正帝给新君留下来的难题。雍正帝曾经好大喜功,派遣大军进攻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可是由于形势判断错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又委用庸将傅尔丹为大帅,调度无方,于雍正九年六月惨败于和通泊,两位副将军和几位参赞大臣阵亡、自杀,一万大军只剩下两千人。准噶尔军乘胜进击,清军抵挡不住,幸亏喀尔喀蒙古郡王、额驸策凌率领本部蒙古健儿奋勇迎战,两次大败准噶尔军,才挽转危局,把敌军挡在境外,保住了清朝北方和西北地区。


第一部分:免赋最多的天子明黄缎绣金龙朝袍

    惨败之后,雍正帝清醒了,知道准部强大,不能进攻,而为了防御敌军入侵,十万清军及十余万役夫长期屯驻边境,年需军费上千万两,几年之内用银多达五六千万两,国库“动支大半”,实在承担不起,因此雍正帝决定停止用兵,与准部议和。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也因两次大败于喀尔喀策凌额驸手下,元气大伤,愿意休战,故从雍正十二年八月起,双方开始谈判,几经商讨,雍正帝基本上同意了准汗的要求,仅作了一小部分的修改,遣使告诉准噶尔汗。准部尚未回答,雍正帝即已去世。    
    乾隆大阅铠甲乾隆帝继位后,确定了对待准噶尔部的基本方针,即“息兵”、“守边”、“议和”。他认为,从“眷爱生灵”使兵民不致于劳累伤亡和保证国家钱粮两方面考虑,必须“息兵”,不能兴兵。对付准部的最好办法,是固守边疆,敌兵到来则全力痛歼。边疆既固,准军不能入侵,必会求和。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对促进西北息兵讲和,起了重大作用。    
    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本来已经决定与清朝划界议和了,这时突然传来雍正去世的消息,便想乘机施加压力,要求领辖更多的地区。他推翻自己过去的划界提议,要喀尔喀内徙,要得到整个阿尔泰地区。    
    乾隆帝坚决拒绝了准噶尔汗的无理要求。在晓谕准噶尔汗及其使者敕谕中,他明确宣布,必须按照清朝的方案来划定双方的界地,不划定界,就不能“通市”。清军牢守内地边疆,不会出兵远征,准军如果冒险入侵,必然失败。    
    乾隆帝又继承了皇父优待喀尔喀策凌额驸的遗规,厚加赏赐,并亲写手敕,告诉额驸说:“所有军务,惟尔是赖。”策凌更加感谢皇恩,坚决效忠。    
    准噶尔汗既不能吓住清帝,又不能诱使清军远征而设伏围歼,额驸策凌又忠于清帝,无法长期僵持,只好放弃吞并阿尔泰山以南地区的要求。于是,以阿尔泰山为界,双方划界议和了。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以上政尚宽大,革除弊政,用兵苗疆,议和准部,使政局较前平稳,人心更加安定,军费大量减少,为乾隆帝进一步发展经济,整顿吏治,促成“大清全盛之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免赋最多的天子    
    要想知道一位皇帝是好是坏,还是庸碌之辈,比较简单的检验方法就是看其对赋税的态度,是加赋,还是减赋免赋。历史上被人们公认的英君明主,没有一个是横征暴敛之君,他们最基本的一条德政就是减赋蠲税,轻徭薄赋。    
    在这个至关重大的问题上,乾隆是很有作为的。他认为“民为邦本”,本固才能邦宁。治国之道,“莫先于爱民”;而爱民之道,“以白玉“德日新”玺减赋蠲租为首务”。因此,他多次地、大规模地减免国赋。他在即位之初大赦天下的恩诏中,就宣布免除雍正十二年以前的欠赋,仅江苏、安徽就免了赋银1010余万两。此后的63年里,他以“灾蠲”、“恩蠲”、“事蠲”、“逋蠲”等名义免除的赋银超过一亿两以上。    
    更为难得的是,他还于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六十年五次下谕全免天下一年国赋。他于乾隆十年正月初六日下达的第一道上谕中讲道:要想海宇(yì)安,民气和乐,持盈保泰,“莫先于安民”。“况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皇祖屡蠲租赋,又特颁恩旨,“将天下钱粮普免一次”。朕欲使黎民均沾恩泽,特将丙寅年(乾隆十一年)钱粮,通行蠲免。    
    从这道上谕,结合五次普免全国钱粮的具体情形,可以归纳出五免天下钱粮的四个问题。    
    其一,效法皇祖。乾隆对皇祖玄烨十分崇拜,常讲“以皇祖之心为心”,“法皇祖之事为事”,以皇祖为楷模,效其所行,法其所事,达到皇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功勋更著,是他毕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皇祖曾经普免天下钱粮一年,他也要这样做,而且具体实施办法也仿其例。当年因为一年之内全免各省钱粮,对国家财政影响太大,承担不起,遂改为三年轮蠲,第一年免若干省,第二年再免若干省,第三年免前两年未免之省。这次乾隆也是这样做的,将各省分作三批,乾隆十一年全国应征田赋丁税银2824万余两,十一年免江苏等十一省赋银1042万余两,十二年免广东等省赋银862万余两,第三年免剩余的山东等省赋银919万余两。    
    其二,知难而进。普免全国一年钱粮,并非轻而易举,没有很大的勇气,是不能行此特恩的。虽然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国库存银有所增加,乾隆十年库银有3317万余两,但全国田赋、丁银、盐课、关税,一年只有4000余万两,其中田赋丁税占了将近四分之三,而每年官俸、兵饷、河工等项额定支出多达3000余万两,万一遇到大灾或大的用兵,动辄需银几千万两,便会入不敷出。因此,御史赫寿上疏谏阻,力言“不应蠲免一年钱粮”。乾隆览疏大怒,下谕痛斥赫寿“悖谬已极”,重申本固邦宁,“朕以爱养百姓为心”,故要普免天下钱粮。这样一来,制止了反对普免的浮议。    
    其三,青胜于蓝。乾隆不只简单地重复皇祖做过之事,而且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一是皇祖是在即位五十年并且国库充盈,存银多达500《京畿水利图》


第一部分:免赋最多的天子清人《清明上河图·水运商贸》

    余万两之时,才下谕普免全国一年钱粮的。而乾隆帝却是在登基之后仅仅十年,便下谕全免一年田赋丁税,此时国库存银才3317万余两,不如皇祖时富裕。二是皇祖只免正额赋税,而乾隆还免除了历来不在蠲免范围内的甘肃“番粮草束”,福建台湾的“夷米”,陕西、西宁的“马贡”等十多种名目的征派。三是康熙帝只下了一次普免特旨,乾隆却连免五次,普免次数之多,不仅在清朝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中,也是空前绝后的。    
    其四,理财方针好。乾隆在第一次普免谕中说道:“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过了25年,他又在乾隆三十五年第二次普免钱粮谕中更明确地指出:“天地只此生财之数,不在上,即在下,与其多聚左藏,无宁使茅檐蔀(bù)屋自为流通。”这实际上是说要藏富于民,民富才能国强。这才是最好的理财之道。历代几百位君主中,能有这样想法的皇帝太少了,将它落实于行动,多次全免钱粮的天子,更是少而又少,也可能就是乾隆这一位了。    
    清人《清明上河图·水运商贸》    
    乾隆帝还三次下谕,全免八省漕粮。“漕粮”是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南八省正额田赋中运往北京“京仓”和通州“通仓”的那部分粮食,供京师帝王官将兵民食用,每年定额400万石,另外,江苏、浙江两省还要运送白粮99000石。    
    每年额定漕粮400万石和白粮99000石,本身就是十分庞大的数目,百姓的负担本来就很重的了,可是,更加苦累黎民的是,漕粮的实际费用远远超过非漕粮的400万石正额田赋。因为,一般的正额田赋是收银子,百姓到州县交纳钱粮时,不包括官吏的额外苛索,大致是一两正赋银要交银子1两1钱至1两2钱(那多交的1钱2钱是正赋银的火耗),就算交清了。但是,漕粮就不同了。这400多万石“漕粮”是粮食,是要运到京师的,这上千里到几千里的路程,需花多少运费?需交多少打点费?这笔开支非常大。    
    姑且不说贪官污吏的额外盘剥,就是按照官府的法例规定,每石漕粮就要另外征收多项银米。一是“随漕正耗”,每石加征耗粮3~4斗。二是“随漕轻赍(jī),易米折银”,每石征米2~3斗。三是“随漕席木板片”,每年征收10~20万两银。四是“赠贴银米”,乾隆刻本《永定河志》    
    每石漕粮大约征银4~6钱。五是“白粮耗米”,每石加耗三四斗。此外,还有“行月”、“羡银”、“厅仓茶果银”等等名目。大体上,这些“耗米”、加派,每年多达七八百万石,两倍于正额漕粮。    
    由于“漕粮”是供京师帝王官兵食用的,因此一般是不能蠲免的。康熙帝这位以“蠲租为第一仁政”的天子,鼓足勇气,才于康熙三十年特下上谕,蠲免一年漕粮。“以皇祖之心为心”的乾隆帝,效法皇祖的爱民之心,分别于乾隆三十一年、四十三年、五十九年三次颁发了全免八省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