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例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例析-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停芎每矗埠苄孪省7⒁谡饫锍錾竦卣玖私种印E峙烁Ы湃烁读�20块钱,抱脚人躬腰连说谢谢。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

发爷未等阿责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想不到你干的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

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么。发爷说,好好。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走了。

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

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指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指甲很好看,很新鲜。

这里是小说的开头,作者告诉我们,阿贵“发了”,但阿贵凭什么“发了”这个人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因为他的“笑而不答”,我们不得而知。作者也由他的“不答”趁机宕开笔墨,下文转入了对阿贵要带其父“去深圳看世界”这件事的叙述上了。这样一来,作者设下了一个疑问(也即“悬念”),让读者继续随着他的叙述,去文中找答案。随着情节的深入,谜底揭开了:阿贵原来只是个帮人修脚的!这让一直蒙在鼓里的阿贵的父亲接受不了,他马上回村,并最终气病而死。由于悬念的巧妙设置,小说的情节显得格外曲折而出人意料,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始终能保持着。

(一一)正面侧面:“正面”,指直接描写,就是制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也可理解作“实写”。“侧面”,指间接描写,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也可理解作“虚写”。

就这么一封平平常常的家信,居然成为父亲享之不尽的快乐源泉。收到我的信,父亲不急于拆开,而是先斟好酒,旁边放上一把罗汉豆,然后坐定,然后才拆封展纸,啜一口酒,看一行字,好象字里行间能够嚼出味来,我的信竟成了父亲的“下酒菜”。看完了信,也差不多一个时辰过去了,母亲从田头回来,这时,父亲便会极高兴地叫母亲过去:“来信了,有来信了!”也不管母亲该洗洗脸、歇一歇,就象说大书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起来,那模样母亲说“有些呆笃笃”。

……

从母亲那儿知道了父亲对儿子的信这般痴情,我很感动。而且母亲还告诉我说,你爸也真个滑稽,天天要去晒场道地等邮递员,问一问有没有“伢屋里格信”。我知道了这些,感动之余就是更勤快地给父亲写信,这一行动显得很自觉、很真诚,也算是对父母辛劳与爱心的回报。(《家书》节选)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小小家书中所蕴涵的浓浓父子亲情。在写作时,作者注意运用了正面、侧面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前一段运用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对父亲“享受”读信的一连串动作的直接、细致的描写(不急着拆信——斟酒——拿豆——坐定——拆信——啜一口酒——看一行),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来信的痴迷,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父子间的亲情。而后一段则是运用侧面描写,不再写父亲的行为表现,而是通过母亲的叙述和我由得知这一情况后而产生的相应改变来暗示亲情获得的升华。又如下面两首古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常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吴融《杨花》)

   同是写杨柳,白诗运用的是正面描写。首句写的是杨柳枝条之盛,舞姿之美。在春风吹拂之下,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两句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吴诗写了对杨花的赞美,但他没有直接写杨花如何美、如何特别,而是写与之形成对比的百花,他侧重写了百花的喜欢争春斗艳、表现自我又个性脆弱、易于为风所折。百花的这种轻浮懦弱正好从侧面反衬出杨花淡泊而坚定、勇于迎接挑战的美好情操。这种手法很好地达到了作者要赞美与众不同、高傲不羁的杨花的目的。

(一二)比喻象征:“比喻”即“打比方”,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象征”是指作者以某事物代表另外的事物而原来事物的特色仍然存在,或以某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象征着革命前驱者的心理和感情;鲁迅笔下的过客形象,象征着上下求索,坚持前进的韧性战斗精神,是心理和心灵状态的形象化;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也具有象征意义。运用“比喻”手法的如: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几尺飞如电。晚云都变 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此曲全篇共用了六个比喻。第一句是把长江比作“白练”(白绸带子),写出了秋江之澄澈;第二句是把苍翠秋山比作蓝靛(一种深蓝染料),写出了山色之青翠;第三句是把宽阔浩瀚大讲中的轻灵江帆比作几片苇叶,唯有苇叶之轻灵,才能写出疾飞“如箭”的感觉;第四句是把从巍峨高耸的庐山上倾泻而下的瀑布比作闪电,写出了山之陡峭和瀑布之速度;第五句是把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初月比作一把半圆形的团扇,写出了“新月”的优美;第七句是把南归塞鸿(鸿雁)的飞翔队形比作“一”字,而烟波浩渺的江天就是“一”字依托的大宣纸。六个比喻皆明白无隐,酣畅淋漓地写出了满纸生气。比喻的运用令本篇笔势纵横,意象壮阔,感情蓬勃豪放。

又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个浪,一个浪                         它的脸上和身上                                        

           无休止地扑过来                         象刀砍过的一样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被打成碎末,散开……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此诗中的礁石,作者说,象征的是一个民族,一个要求生存的人,在遇到连续迫害时的态度。诗中的礁石,它受到的压迫不可谓不惨重(“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却仍然努力把“无休止地扑过来”的浪“打成碎末”,“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不畏强暴的坚定信念,不只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象征。又如: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过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臧克家《老马》,1932,4)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痛苦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而实际上,老马象征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的命运,同时也象征作者自己当时的感情。诗中的老马、农民百姓都是思想情感上受压迫,前途渺茫,命运悲惨的,而作者此时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革命的前途,感觉十分渺茫。生活痛苦,心情沉郁而悲愤,他的情感与受压迫、受痛苦的农民有一脉相通之处,对于“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老马亦然。

(一三)借古讽今: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显示的不满或批评。例如: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n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