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走出华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41-走出华为-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略,要针对竞争对手是没错的,但是阻击对手不是目的,发展自己才是关键,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话说回来,市场是残酷无情的,甚至是要兵戎相见的,说骚扰本身并不过分。但是华为的小灵通和竞争对手相比还是个小弟弟,怎么能以一个领先者的姿态来骚扰或阻击别人呢?无论是骚扰,还是阻击,都不适合华为的小灵通手机,因为它的身份太特殊了,其他的产品或许还可以。但愿是同事们误解了任总的意图。    
      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企业家都在说要管理“成长”,华为也在说不要穿上“红舞鞋”,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家就是管不住自己对扩张的欲望。成长是快乐的,特别是那些对企业有特殊感情的,把企业当成一个小孩子来看待的人,没有一个不希望它尽快成长的。    
      正因为如此,“知”和“行”在这层感情的冲动下难免就会分道扬镳。我们每个人在做父母之前,没有谁不说以后要让自己的小孩子自由地成长,但你看看那些肩上背着小提琴、手里弹着钢琴、脑子里还在想着奥数的孩子们吧,他们难道都是“糊涂父母”的子女?    
      许多错误,就是如此这般在客观地发生着。    
      汤师傅茶馆:讲点义气    
      ——华为起诉前员工侵占知识产权之我见    
      · 您几位这么一做,不就等于把华为吃饭的家伙给砸了吗    
      · 李一男离开华为总不能开拉面馆吧    
      · 但是,如果拿了东家的好处还要胳膊肘往外拐就有些不够义气了    
      前不久华为起诉了前华为员工,说他们侵犯了华为传输产品的知识产权,就此我也说上两句吧。    
      如果,我说如果,华为指控的是事实的话,我认为华为做得没有什么不对。我知道,华为在传输方面真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花了大把大把的银子才把传输做到了世界第一的品牌,而几位同志把产品COPY不说,还被华为的重要竞争对手收购了,这就不是闹着玩的了。传输产品已成了华为吃饭的家伙了,您几位这么一做,不就等于把华为吃饭的家伙给砸了吗?    
      而且,我觉得华为在“起诉”这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从华为出来的员工创业搞的所谓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扪心自问,有几个没把华为现成的东西拿过来就用的?总体来看,华为差不多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已经挺够意思了。    
      但是,华为在有件事情上,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    
      李一男在北京创办的港湾公司。技术上,年轻的李总有没有从华为出来前藏着一招半式的?华为内部公开的说法:有。人才上,李总也一打一打地从老东家处挖走了不少优秀人员;市场上,李总也和华为展开了肉搏战。港湾公司不仅成了华为的竞争对手,而且在华为看来多少还有些像完全是针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只要是和港湾竞争的项目,华为跳楼大甩卖,也要把项目拿下来,丢其他项目尚可以原谅,如果销售人员把和港湾公司竞争的项目丢了,主管一定就要被问罪了。    
      李一男创办一个新的公司,虽然和兄弟分家不同,但华为卧虎藏龙,人各有志,另立门户算是顺理成章,除非大学毕业就创业,否则其他的任何情况都意味着进入新的公司就是和原来公司的决裂。一个人的核心技能毕竟有限,特别像华为这样广招毕业生来大力培养的公司,我无论如何不会相信一个人加盟或者创办一个公司不带着一点前面东家的知识和技术,毕竟脑子不像磁带,记忆了就是抹不掉的。李一男离开华为总不能开拉面馆吧?在华为学到的东西必然就是他开办新公司的饭碗;李一男是华为里程碑式的领袖人物,他出来有华为的兄弟跟随他,也是人之常情;出来经营同一个领域的公司,自然而然就有竞争。    
      都是彼此的饭碗,到底该保谁的饭碗,知识产权自有它的保护法则,按照规则办事好了。不过面对这样难以区分又和感情有些牵连的东西,我觉得不妨来点道德的考量。    
      对于华为来讲,如果大家都曾经是一家兄弟,有兄弟出去混碗饭吃,只要不算太过分,还是要以宽容为本。如果是竞争对手,按照市场规则平等竞争就可以了。港湾公司的诸多行为尚属可以理解的范围,高新技术产品剽窃过来,如果一两年后还不更新换代必然死亡,因此即使有承接原来衣钵的嫌疑,没有自主核心研发能力迟早也要完蛋。再说了,对已经出去的人痛下狠手,还在其中的同志们如何作想呢?    
      对于员工来讲,拿了东家的好处,感不感恩倒在其次,毕竟市场的开拓、公司的兴隆绝不是拿点“好处”来就行了,还是要继续流血流汗的。但是,如果拿了东家的好处还要胳膊肘往外拐,就显得有些不够义气了。    
    


第七篇 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华为,你到底是什么

      我们为华为优秀的一面而兴奋不已,华为糟糕的一面又让你觉得华为的气数已尽。如果把华为危机中的任何一个拿出来加载到中国其他企业身上,仅一条危机就能将它们致于死地。比如,让你看得惊心动魄的“人满为患”,不要说由此导致的巨大人工成本会让许多企业关门大吉,仅仅由此产生的混乱就会让这些企业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1。 华为,你到底是什么    
      · 因此,华为的核心危机只有一个,而这个核心危机产生的核心因素也许就来自于一个政策,甚至是一个举措    
      · 《深圳,你被谁抛弃》说的危机都是事实,有勇气说出来值得欣赏,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迷失了方向    
      ·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因为,因为,因为华为简单    
      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华为的危机。我在第一稿中说:如果华为有7宗罪,那么7罪之首是“人满为患”;我在第二稿中说:如果华为有7宗罪,那么7罪之首是“家长余风”(把别人当傻子)。后来我觉得用“7宗罪”有点太煽情,于是在你看到的也不知是第几稿的文字中,我把它改成:如果把危机细分(按章来分),最大的危机是上一章的内容———“家长余风:人性缺位的华为”。    
      不过,7罪之首无论是谁,如果抛开“寓居的公司”这个综合的危机,华为危机中两个最大的危机就是:“家长余风”和“人满为患”。    
      “家长余风”是华为管理思维的“劣根性”问题,是整个中国企业中普遍的“劣根性”问题,我在最后一章再和大家探讨。先说“人满为患”。    
      为什么说“人满为患”是一项大大的罪名呢?很简单,人只要是胖了,什么毛病都可能出来了。温家宝总理在“哈佛”演讲时谈到中国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多。华为的“人浮于事”、“人心浮动”、“官民失位”、“危机运动”、“股权缺位”都与“人满为患”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人多了,钱就少了,股权危机的导火索就被点燃了,人心就思动了;因为人多了,就会有闲人在制造大量的无用功;因为人多了,你就不得不需要官职来把这些人激活,就无法避免“官民失位”;因为人多了,你就不得不在矩阵里繁殖机构,无用功就更多了,管理成本就直线上升了;因为人多了,让员工对公司的未来就产生了担忧,心一乱,就不是产生哪一个危机的问题了;因为人多了,不要说太多深层次的危害,仅仅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就不由得会让人产生莫明的浮躁!    
      甚至,和人多看起来没有太多关联的“危机运动”,也是因为有大量冗员了,才让人们在真假莫辨中忐忑不安地工作着。所以,我说《华为的冬天》是“雪上加霜”。    
      “人满”实在是华为的患,是华为的大患,华为看起来林林总总的危机都可以从它身上找到大部分答案。    
      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直接原因很简单,把人招多了,又没有去及时裁人(其实优化更准确)。甚至可以还原到一个点:如果没有2000年的那一次6500人的招聘,华为的危机绝不会如此严重。    
      因此,华为的核心危机只有一个,而这个核心危机产生的核心因素也许就来自于一个政策,甚至是一个举措。总体上,从当前来看,华为的这些危机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威胁到“高薪的华为”、“公平的华为”、“互助的华为”、“沟通的华为”和“华为的华为”,华为现在还是个“人才帝国”。这些危机也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远大的华为”、“做实的华为”和“低调的华为”。    
      我们总是说看待问题一定要辨证地看。辨证包括两个方面:静态的是与非分别是什么样;是与非之间是互动的。如果“是”是主流,一般情况下,这个事物就是健康的,即便如此,“是与非”也能相互转化。但是,我们千万要注意,它的转化是需要其他条件来作用的。因此,第一步一定要看清楚“是与非”,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寻找有没有转化的条件(我在下一章将会结合华为来谈),否则我们就会夸大其辞,甚至危言耸听。    
      华为的“是与非”如何呢?请允许我庸俗一点———优势是主要的,危机是次要的。我们看问题一定要跳出来,而且要抓住影响事物性质的核心要素。    
      我相信看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人,一定觉得深圳愁云惨淡,岌岌可危。但是如果你把事物的纲和本质抓住,我们的结论就不一样了。深圳是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深圳是中国高科技最集中的城市,深圳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深圳是中国仅次于香港、上海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查看数据和报道)。一个城市已经如此了得,我们怎么能直接钻到问题里不出来呢?深圳的确有它自身的缺陷,但还有的就是类似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缺陷。《深圳,你被谁抛弃》说的危机都是事实,有勇气说出来值得欣赏,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迷失了方向。    
      华为也是。一个高薪、公平的华为就可以让众多的企业望尘莫及,因为这不是钱多的问题,这是优秀的品德、科学的管理、远大的战略的问题。同样,我说了就凭一个“远大的华为”,任正非就比99%的企业家要伟大。华为高层的职位经常变动是个危机,但是这和不变动、即使变动也是“意思意思”完全不同,如果做了,好处居多,可能也有些坏处,但那也比什么也不做强多了。    
      你可能会说:汤圣平且慢,我现在也承认华为的优势是主流。如果你说的危机是事实,我虽不认为华为是“大是大非、毁誉参半”,但绝不是主要、次要这么轻松的。我们不能说危机是10%,成绩是90%,如果说华为的危机要占到30%是不是不算夸张呢?招聘人员过多的背后原因是“盲目扩张”,况且无论危机的成因是什么,结果总是客观存在的。再说了,华为又不是一般的企业,15年了,华为怎么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的NO。1呢?    
      是的,您说得一点儿没错。从我进入华为开始,华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