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还是来说华为。
第3篇 华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我给中国企业分类
· 我们在乎政府对我们的定位,不去想发展的本质,于是就有风靡一时的《深圳,你被谁抛弃》
· 如果中国只是世界的制造中心,那么中国就将被边缘化,中国经济将成为强国经济的附庸
中国的企业在我眼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类型是绝对的,或者在哪个地区的企业一定就是哪个类型,我只是想通过地缘特征说明这些企业的特征:
(1) 东北型。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大型制造企业,在国家大量的投资下,这些乘着“国字号”的大船乘风破浪,已经成长为中国巨无霸的制造企业的楷模。代表企业有长春一汽、上海宝钢等。
(2) 北京型。大型贸易、服务等国有企业,他们利用国家赋予的关系资源以及战略资源的垄断经营在中国长久不衰,甚至代表中国光荣进入世界500强。代表企业有中石化、4大国有银行、中国电信等。
(3) 上海型。依托上海东方明珠、远东第一大城市的威名,作为中国政府大力建设的中国经济、金融中心,国际财团纷纷入驻,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打开中国的窗口。代表企业有汇丰银行、沃尔玛等。
(4) 江苏型。中国有竞争力的劳动力、中国人民和政府的热情好客甚至可以免费使用的土地吸引了大批来华的投资客。代表企业有台积电、上海通用等。
(5) 浙江型。浙江人的勤劳、务实和精明,让他们能把一根拉练、一只打火机、一双皮鞋做成世界第一。以浙江人为代表的企业可以在一个不为人知的传统领域迅速积累财富,他们是资本运作的高手,他们是中国企业的财富名人。代表企业有万向、希望集团等等。
(6) 山东型。山东离北京、上海不近不远,是中国改革的中原地带,因此山东地域特点的企业从最初就带有国资或者集体资产背景,然后开始国有民营、独立发展,他们依靠中国劳动力等自有优势,在一些传统行业里和国际大企业从拼价格开始,最终占领市场,并且在全球化分工的大潮流下,进攻国际巨头放弃的产品或地盘,他们是中国最为世界知晓的企业。代表企业是海尔、联想等。
(7) 深圳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前沿阵地,深圳建立了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系,他们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国际化竞争,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先进力量的产业方向、人才队伍、企业治理结构,他们是中国追赶世界直至和世界同步的最坚实力量。代表企业有华为、招商银行、搜狐、万科等。
在中国,我们把太多的目光投向了前6个类型的企业,我们太关注财富百强,我们太关注世界500强。
我们太在乎政府对我们的定位,不去想发展的本质,于是就有了风靡一时的《深圳,你被谁抛弃》;我们讲究资本运作,少数人甚至利用政策漏洞去炒作,我们心中的偶像是翻云覆雨的金融大鳄,于是又有了风靡一时的《富爸爸、穷爸爸》。
我最推崇的一句话是成功的人自有成功的自由。因此对这7个类型中成功的企业,我都对它们投以尊敬的目光。只是,请允许我还要多说几句:
(1) 中国大型资源型的企业具有一些先天垄断的性质,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未来还是依靠政府以及垄断,不能形成自我成长的机制,不管现在有多大,最终肯定要退出企业竞争的历史舞台。
(2) 外商投资企业的兴隆更多的是因为它母公司的成功,他们的最大动机是到中国来利用更便宜的劳动力和就近渔利中国庞大的市场。
(3) 如果中国只是世界的制造中心,那么中国就将被边缘化,中国经济将成为强国经济的附庸。
(4) 中国财富100强是个人财富的100强,大多数不是企业的100强。比尔·盖茨成为首富那是因为微软也是电子业的翘楚,可中国多数的财富名人是因为自己居垄断地位的股份而致富的。如果他们不改变思路,一定长不大,因为财富不分享。没有分享怎么会有人才有团队呢?独食不肥嘛!
不久前,我在从广州回杭州的火车上认识了几位浙江人(不要误会,坐火车的不一定没钱。我不一样,失业在家,省点),一路上聊得甚为投机,聊起来才发现我是何等的肤浅。一位给我港资企业董事名片的女士告诉我,某某政府准备修一条省道,拟引资招标,听起来很市场化吧,但政府有个条件,只允许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参与竞标,因为这样就可以增加政府引进外资的政绩,不得已,她把本来是彻头彻尾的中资企业又转道到香港去注册公司(香港就是外资?不懂)。
我们对外资的渴求到了何种地步!
还有,大家一说起高科技就想起泡沫,这本是经济发展的周期使然,而不是高科技本身有什么问题,美国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就不会有美国繁荣的今天;日本如果赶上了这一波的科技浪潮,就不会有今天挣扎的日本。即便如此,我在前不久的电视上看到小泉宴请西方诸国首脑的第一件事,就是展示刚刚研制出来的机器人,我大为震动。前几年,中国领导人在国外推荐国产彩电的确值得骄傲,但我们还要更多地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机器人、我们的高科技。
第3篇 华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中国企业最优秀的人才基地
4。 天才、传奇、领袖
· 杨元庆25岁才毕业进入联想。在他这个年纪,李一男在华为已经是“一脚踢死牛”的主儿了
· 唯独,只有,仅仅只有李一男离开公司后,华为专门在《管理优化》报上登载了李一男的长篇辞职声明
· 现在李一男到了产品部,他那个部门少1万恐怕通不过吧
1996年,我刚到华为公司,对华为的一切充满好奇,看到一张张政治局常委来华为视察的照片,我问同事宋婕:“标题上说‘华为公司技术人员向某某中央领导汇报’的小伙子是谁啊?好像每张都有他,小伙子很牛嘛!”
“小伙子?他不就是李一男,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吗?!”
李一男!我来的那一年,他26岁。
而他成为华为公司的副总裁时不是1996年,而是1995年,他25岁。很多人认为1995年华为还是小不点吧,但1994年的时候,胡锦涛就到华为参观了。1996年的时候华为已经有3000人,年销售额是26个亿。
中国年轻一代管理精英中的大哥大级的偶像是杨元庆。他25岁才毕业进入联想。在他这个年纪,李一男在华为已经是“一脚踢死牛”的主儿了。就是现在,李一男也很小,1970年出生的,杨元庆已经冲上40不惑的大关了吧。
李一男,华中科大少年班本科,1993年从该校硕士毕业后进入华为研发部,凭借出色的技术、业绩及领导能力,1995年升任主管华为最要害的部门———中央研究部的总裁、公司副总裁,1998年任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1999年任华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2000年离开华为,独立创办北京港湾通信公司,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刚一起步,年销售额就达到2亿元,两年就得到10个亿的风险资本。由于近两年通信业环境不好,加上毕竟成立不久,公司的运作还有些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气候转暖,他一定会成长为一个通信业巨人。我回过头来修改稿子时已是10月份,我听说港湾公司2003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10个亿。
还是说他在华为公司的经历。
大家知道,副总裁也有甲乙丙的,他是主管研发的常务副总裁。华为就靠研发吃饭了,直到现在,华为还是研发人员最多,收入最高,当然地位也是最高。李一男当时的实际地位和权力仅次于“左非右芳”。
华为的研发有那么重要吗?举个例子。你知道华为决定上3G意味着什么?意味着4000名骨干研发人员将耗费数年做3G的研发,意味着你要养活这4000人数年,可这3G牌照还不知什么时候发,更何况市场、生产还将做大量的投入和支持工作。最关键的是如果3G不成,华为何去何从将成为难题,甚至会有灭顶之灾;如果成了,市场接受了,对华为将会意味着新的辉煌,对世界的移动制造业的格局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说成败,不说其他投入,仅4000人3年的工资至少15个亿以上,3G的牌照迟发一天,华为的成本支出就是300万元。我们很多所谓大企业是在做贸易,做组装,这个不赚钱再换一个。而华为呢,一项研发投入进去只能是生死未卜的等待,残酷到你可能回头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3G研发不是李一男的事,但在华为公司研发史上,他做出了多少对公司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决定啊。其实在李一男之前主持研发的是郑宝用,郑宝用是任正非创业的搭档,相当于P&G(Procter & Gamble,宝洁公司,1837年以两个合伙人的名字命名),不要以为他只是一位元老而已,他是华为公司研发的奠基人,管理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不要以为他年纪已大,其实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2001年,郑宝用因健康原因退出华为公司的管理层,他的为人和能力在华为都是广为传诵的,用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
就是这样一位既是元老(而且是元老中的元老),又年富力强,能力、资历、成就不比任正非逊色多少的郑宝用,在研发大权的争夺中最后却输在了没有华为创业背景、从华中科大刚刚毕业不久的“小孩子”之手。
这里面会不会有权力的斗争?或许有,但我觉得揣度这些与“狗仔队”性质无异。无论是不是权力斗争,任正非也不敢把如此重的重担放在一个承担不起的人身上。华为公司的人才太多了,郑宝用本人也是一个比较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华为现在掌门的副总裁绝大多数和李一男是一个年代进公司的,挑谁不好,干嘛非挑李一男呐?任正非也绝不会因为权力斗争的原因扶植一个不懂研发不懂管理的人,华为是民营企业啊!要靠自己生存活命的。任正非的权威本来就不可撼动,无须通过这种权力斗争来巩固自己,而且,李一男绝不是听话的那种人,相反很有个性,比他随和听话的副总裁很多。任正非自己虽说也是技术出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信技术一日千里,他专业技术方面新的东西懂得越来越少,任正非能大部分判断什么一定不可以做,但绝不至于能预测一定可以做什么。
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很多的技术决策在李一男那里已经基本上就定论了。
有人说,在华为任正非一人说了算,副总裁都是傀儡。同志,你想想啊,一个20000人的公司,一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事业部、没有子公司的庞然大物(见后文《20000颗心一起跳动》),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