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如果施行德政,以“礼”的精神来教化引导民众,那么人人都不敢做坏事、错事,心里时时有危惧惊悚之感,要是这样,社会也就可以达到稳定了。因此在孔子看来,“法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的邪恶,而“礼治”却能以柔和缓进、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人们懂得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正是道德的力量促使他们走上正道而耻于做坏事。
今天的中国,在“依法治国”的同时,我们正在普遍提倡“以德治国”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在实践孔子的政治理想呢。对企业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其实也不妨采取“道德与法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虽然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制度缺失,“人治”观念远甚于“法治”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观念的普及诚然是好事,但也毋须矫枉过正。因为中国人打心眼里崇尚的是“以理服人”,而并非“以势压人”或“以法唬人”。老子就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同样地,对某些人来说,他也“不畏法,奈何以法惧之?”只有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在谆谆告诫的同时循循善诱;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结果。所以说,道德与法律不可偏废,才是有效管理的根本。
第一部分 中国人的能耐溯源第4节 中国传统的儒家智慧(4)
儒家的学习型组织观念
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孔子,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亲自调教了诸多贤能的弟子,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学习方法和教育思想,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孔子关于“教”与“学”的一些思路和主张,对于当今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教育,以及在企业中建设学习型组织(当今的时髦语),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一直倡导终生学习、互动学习的先进观念,这和现代的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理念实在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择师方面,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无论尊卑贵贱,任何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有他自身的长处,可以供我师法。因此对于学习的态度,孔子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使对自己的学生,孔子也常常虚心向他们求教,并无禁忌。这也就是,“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以前,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只有贵族才能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孔子创办私塾,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先进主张,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他的学生来自11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孔子对他们都一视同仁。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根据各人的背景、志趣、经历、资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做到“因才施教”。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孔子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索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他要求弟子“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孔子还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基础上,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
孔子一方面强调“师道尊严”,形成了中国上千年以来的“尊师重教”的传统;一方面又刻意为自己的学生营造宽松和睦的学习气氛,力争促成“教学相长”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因此,弟子们在孔子面前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孔子的领导下,整个组织内充满了自主学习的氛围。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也涌现了不少贤德之人。在现代企业组织中,要大兴学习之风,还真得借鉴借鉴孔夫子的主张。
的确;下属有自主、自发、自动学习的热情;固然可喜。不过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为他们营造共享、互动、自我学习的氛围和平台;这才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儒家管理实践精要
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博大庞杂,蔚为大观,其中不乏可以用于指导现代管理的金科玉律。综合全部儒家学派的观念,它要求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去带动受教者。具体来说,管理者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为员工提供一份富于挑战性的工作。主要目标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在此基础上,管理者要像孔老夫子那样诲人不倦,不断指导员工在工作中成长,为他们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员工有所提高后,再将其安排到更合适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以此循环往复,推动员工不断进步;并藉此提升企业竞争力。
(2)确保员工得到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出色完成工作的信息。在任何公司工作,员工都需要拥有充足的信息,才能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更好地奉献自身的才华。拥有本行业最先进的工作条件,员工则会引以为豪,如果所有员工都能自豪地夸耀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种夸耀和创造性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当被管理者出色完成任务时,管理者应该当面公开地表彰员工,引起更多员工的关注和赞许。这种表彰要及时,要说得具体,以使被管理者“不隐其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多做贡献。
(3)制定一整套内部奖惩员工的标准;并以工作业绩为主适时晋升员工。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孟子也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把正直能干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人们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人们就不会服从。若仅凭资历而不以事功对员工进行提拔,不但不能鼓励员工争创佳绩,反而会养成他们坐等观望的态度。员工一般来说在事业上都会有很多想做并能够做到的事,关键是要给他创造条件。如果企业能适时晋升正直(能视企业目标为自身目标)、能干(能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拼搏多做贡献)的人,那么其他的员工才能服气,并以之为榜样,进而形成人人奋发向上,企业生气蓬勃的生动局面。
(4)“推己及人,察己知人”,公司应了解员工的实际困难与个人需求并设法满足。要尽量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利益,承诺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强调工作保障问题最终取决于他们自己,公司总是愿意长期聘用愿与企业共图发展的员工。对于被管理者的劳动报酬问题,管理者亦应“推己及人,察己知人”。首先,应该确保员工的薪水竞争性;即依据员工的价值来定报酬;其次;福利方面也应当做得尽量地好,如对员工家属小孩的照顾等;再次,不妨在可能的情况下针对员工采用弹性作息制,努力使公司四处洋溢着积极的气氛等等。这些无疑都会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一部分 中国人的能耐溯源第5节 道家哲学的启迪(1)
儒家思想诚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但总体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多元的,一种儒道互补型的文化,因此我们也决不能忽视道家的影响。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他的代表作是《老子》;俗称《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堪称字字珠玑。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其最高范畴是“道”。“道”本义指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则、规律的意思。“无为”是《道德经》的宇宙法则。作为老子管理思想最高原则的“无为”,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活动极富指导意义。它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绝不是要人们什么都不干,而是指人的行动及其指导思想必须顺应自然,必须符合自然的要求,而不是主观随意地蛮干和胡为。作为管理方法,“无为”就是要求管理者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毋须事必躬亲。今天;西方所谓的“领导艺术”和“祛除管理”等思想正试图回归到此种境界。
避免管理走向反面
道家认为,管理并不总是给社会带来利益,有时甚至会带来危害。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管理手段多么严密细致;法令规章多么冷酷无情,总不可能永远消除一切不法行为,有时还往往适得其反。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的时代。管理者把法令制定得明确具体、不胜其繁,而社会上的犯罪行为反而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如果法令制定太多,就会扰民不断;而有些人如果不接受这些规矩,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走向对抗。
所以按照道家的观点,管理措施越是发达,对人性的摧残就越是厉害。今天的许多管理方法就像是给马和牛带上缰绳,使这些驯服的动物也感觉羁绊无穷。对人而言;其遗憾更甚。要知道;现代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以人为本”——人的创造力、想像力和主动性;如果管理过度;必定劳民伤财;如果制度太多;员工就会不堪其扰;长此以往;管理就会走向其反面;还谈何创新变革和发挥潜力呢?正因为道家的创立者看到了上面这些弊端,便渐渐产生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道家管理的策略,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管理和以退为进的策略。它们都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一切事物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而且事物的好坏也随时可以转化;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因此在管理中不能单向思维,要有多向思维,不能简单地一味求进、以取求取,有时要以弃求取。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向反面,正所谓“物极必反”。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样呢?是天地;即宇宙间的规律使然。作为管理者来说,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情都应从正反两方面衡量和思考。就像要达到一个目标,有时不妨背道而驰一下;兴许你会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往往并非直线为最短。在这里,老子的大智慧无疑值得我们激赏:“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春秋时代,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的弟弟共叔段却十分桀骜不驯,既不听从兄长的号令,也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并且时常有谋逆之心。庄公的臣僚们都劝说郑庄公及早除掉共叔段,免得将来迟早成为祸患。庄公非但不听,反而更加优抚自己的弟弟,更加纵容共叔段的恣意妄为。直到后来共叔段以为有机可乘,终于起兵谋反了,庄公才名正言顺地兴师问罪,在“鄢”这个地方,一举荡平了共叔段的势力。其实,庄公不是不想除掉段,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最初共叔段虽然怙恶不悛,但他的作为并没有坏到该死的地步,如果当时就杀他,难免师出无名。因此不妨先纵容他一下,等他更多的恶行暴露出来以后,再收拾不迟,那时他也就无话可说了。可见,这一招杀手锏,体现了典型的传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