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他更多的恶行暴露出来以后,再收拾不迟,那时他也就无话可说了。可见,这一招杀手锏,体现了典型的传统思维和冷峻的智慧。    
    把这种欲抑先扬、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用在当今商界;同样是首屈一指的大智慧;中国古代就不乏成功的先例。战国时的白圭;就是一位商界奇才。他白手起家;短短几年就身家巨万。秘诀何在?其实很简单;就在于他的八字箴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别人都不屑一顾的;我趁机大肆囤积;等到市场上需求旺季到来;自己就奇货可居了。相反;大家都趋之若鹜的行情;白圭却连正眼都不看一下。正是这种看似不合潮流、有悖常理的举动;帮白圭聚敛了大量财富。后世人不得不佩服白圭眼光独到、算度准确。今日股市上风云激荡;众炒家奉行“买跌不买涨”;恐怕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无为”与“有为”     
    在道家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奉行无为而治,这才是最好的管理状态。因此,管理应当不断减少对人的管制和束缚,使人返朴归真。对管理者而言,制定政策时不能政出频繁,更不能朝令夕改;应该“政简刑轻”才对。     
    在这里,道家哲学强调的是“君人南面之术”,即要有一点领导方法。管理应该是指挥下属而不是替代下属,高明的管理者从来不代替下属做事,不会越俎代庖。    
    管理者当然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于己有利;同时对社会有益。然而道家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即管理也可能走向它的反面。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只有有所作为才是有效的,因此管理者为了体现自己的奋发有为,总是喜欢发号施令,时常对下属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生怕旁人会忽视他的存在。但是他们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要忘了,在很多时候“无为”状态往往是更有效的。正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中国的俗语里,有“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样的说法,这就是因管理者的变动而导致制度更迭的真实写照。一旦领导层发生变动,为了体现“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领导者总要把前任的既定措施都推倒重来,使得政策严重缺乏延续性;更有甚者,许多领导者仅凭自己一时心血来潮,拿制度当儿戏,朝令夕改,使下属无所适从,这些都是管理者应当避免的。    
    我国汉朝的时候有“萧规曹随”的佳话,足以使力图“奋发有为”的管理者引以为鉴。汉朝的第一位丞相萧何奉行道家的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萧何死后,他的继任者曹参几乎全盘沿袭了萧何在世时推行的所有政策;未加任何变动,他这个丞相当得倒也清闲。这样的举动很快招来不少同僚的非议,但曹参说,“论才干我比不上萧相国,他的那一套办法既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况且时局也未曾变动,这些法令规章我沿袭照用就是了,何必一定要为了彰显个人的政绩而大动干戈呢。”看来一代名相曹参的气度和风范,值得后世管理者学习仿效。    
    很多人只要一朝权柄在手;就开始恣意妄为;生怕“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这样的人若当上领导;为了显示自己“有为”;肯定会以折腾下属为乐事。他们处处作威作福;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政绩。这样的管理;看似“有为”;实则“有害”;望读者诸君引以为戒。    
    管理的最高境界    
    其实,管理是崇尚简约的。什么时候;如果事情是越管越少而不是越管越多,那才算步入了管理的良性循环和最高境界。有一句名言说道,“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如果一切都能按部就班自然运转,每一位下属都能恪尽职守、发挥专长,那管理者还要为鸡毛蒜皮的事操什么心呢?所以按照《老子》的看法,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管理者未必是好的管理者,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下属未必能体会到他的存在。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诚然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但却未必是一个卓越的管理者。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在知人善任方面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分权。在他的治理下,蜀中虽然呈现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但人才凋敝却是不争的事实。其根源在于他在位期间,无论军事政事、大事小事,一律事必躬亲,对下属多持不信任态度,例如对魏延这样有主见、有能力但多少有些桀骜不驯的将领,常常采取压制政策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偶尔对下属信任一次,还错用了马谡,导致失了街亭。像孔明这样鞠躬尽瘁、事必躬亲,不累死才怪。而他死后;由于其生前并没有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蜀国再无可倚重的将佐之才;居然形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难堪局面;最终导致覆亡。


第一部分  中国人的能耐溯源第6节 道家哲学的启迪(2)

    《山海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的是远古的中国,在尧帝的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这天尧帝出巡来到一个村落,只见两位老人在玩“击壤”之戏(古代一种类似于今天“保龄球”的游戏)。当时恰逢农闲季节,围观者还真不少,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这时人群中有人感慨道,“尧的功德真是伟大,在他的治理下,人们都能过上如此富足而悠闲的生活”。谁知这话被其中一位正在玩游戏的老者听到了,于是老人唱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尧听了以后,就默默地走开了。这首歌就是著名的《击壤歌》。    
    难道尧真的一点作用也没有吗?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正是尧作为领导者的高明之处:他从不居高临下擅作威福,也从不对百姓的日常生活横加干预,他的管理风格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几乎让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我们说,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老子》里有这么一句名言,“太上,民知有之,其下,亲而誉之,其下,惧之,其下,侮之。”就是说,最高明的统治者,人民仅仅知道他的存在罢了(甚至有可能还不知道);次一等的,下属会尊敬他、赞誉他;再次,会使人民因慑于他的威势而畏惧他;最差的,毫无威信可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能使得下属瞧不起他、轻侮他。可见,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被管理者几乎察觉不到管理的存在,让他们感觉到现在的一切,似乎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几乎没有管理者的功劳。不过;这种“太上”的境界,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    
    身为管理者,不能事事面面俱到、越具体越好,也不是力求管理的规章制度越精细越好,而应注意一切都要留有余地。但同时也要懂得细微之处;这样凡事才能掌握好恰当的火候,做到不温不火。    
    所以,《老子》里面有一句话说得相当精妙:“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条名言,曾被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当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过。它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煎一条小鱼一样,一定要谨慎小心;切忌大肆炒作;政纲也不要频繁更迭。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煎鱼的时候,不要随便翻动,如果翻得太勤,鱼就容易碎;当然如果一动也不动,则难免把鱼煎糊。因此,只能将调料、火候掌握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切,不燥动;这样煮出的东西,才会色鲜味美;如果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加之心烦气燥,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看似“有为”),最后煮出的东西“一团糟”,色、香、味什么都没有了,肉也碎了(却没有绩效)。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寓意深刻而又简明扼要地向我们揭示出为政的关键之所在。要保证一个社会的平安和繁荣,治理者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要清净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降临。如果为政者以个人的主观意愿,随心所欲地改变社会,朝令夕改,忽东忽西,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接着就是人心大乱;社会大乱。相反,如果为政者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一如既往得到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的话,就会收到国富民强之效,这样连外敌也会忌惮三分。结果就是达到了“无不为”和“无不治”。    
    管理企业亦是如此。对企业来说,宗旨性的规章制度和大原则不能变,只能因时间推移、市场演变和大小、软硬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制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大体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这有点像今日企业所谓的“使命声明”(mission statement)或“目标宗旨”;有扼守不变之说。    
    所以,统治者治理国家,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道理跟烹煮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因为,一个企业几十人至上万人,国家十数亿人,如果制度反复无常,老百姓就无法适应,大家的行为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才好;最终使人步调不一;思想混乱。如果制度稳定,大家就会心情稳定,就会专心于工作,出大成果。    
    朴素的辩证观和原始的“相对论”    
    《老子》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堪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渊薮。老子在他的五千妙言中;以自己独特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探寻着宇宙和人生的奥妙;处处体现着深邃的哲理。我们甚至可以说;《老子》就是一部哲学著作;这一点是儒、法、墨等各家学派均未达到的高度。    
    老子看待问题;总是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在他的著作中;时时都体现着“一分为二”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老子具有非凡的智慧;他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它们总是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寒暑、阴晴、树木的荣枯、海潮的涨落;都是自然界中阴阳互变的现象。由此再联想到人类社会;老子的感触就更多了。人的生老病死、祸福、贫富;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衰存废;无一不充满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不断消解、转化、融合;然后再制造出新的矛盾。正是目睹了太多的世事变迁和人世悲欢;老子摒弃掉了以前那种看待问题时静止、孤立的眼光;逐渐产生了联系、发展、辩证的思想观念。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物极必反。每一事物;它本身就蕴含着一对甚至多对矛盾。任何生命诞生以后;虽然处于成长的过程;但成长也就意味着衰老;生命一天天成长;也就是在一天天走向死亡。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我们不能光看到其中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任何人都不能指望事物只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同时作坏的打算。而且;事物也是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没有“坏”的一面作陪衬;怎么能显出“好”的一面呢?所以人们应该全面看待事物;理智对待其优劣和短长。《老子》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存;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充满着这种辩证的智慧。    
    在老子的思想观念中;没有“绝对化”的概念;他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都具有可以相互转化的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