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画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巴赫画传-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排列,直至b小调的第二十四曲为线。这种设想后来成为贝多芬的前奏(作品二十九)和肖邦的前奏曲的范本。运用对位法的顶峰可从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赋格的艺术》中见到,其中的对位技巧极为复杂精致,绝非仅靠耳力所能理解。  他所有的协奏曲和奏鸣曲几乎都受到意大利器乐的影响。通俗的名曲《意大利协奏曲》是钢琴(古钢琴)的独奏曲;其形式完全模拟了维瓦尔第的合奏协奏曲。其它全部器乐协奏曲虽然可说也都如此,但其中有不少作品是把维瓦尔第的提琴协奏曲改编成为钢琴协奏曲的。他的奏鸣曲与古典派的奏鸣曲形式完全无关,也都是按意大利“教会奏鸣曲”形式写成的。  《马太受难曲》不仅是巴赫最著名的杰作,而且由于丰富的巴洛克风格的表现而成为在同类音乐中无与伦比的名作。这首曲目1729年在莱比锡首次上演时,就像演奏意大利歌剧一般,其过分的表现使人们感到疲倦。因此,这部大作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完全被遗忘,几乎失传。整整过了一百年,到了1829年,门德尔松演绎了这首曲目,才掀起对巴赫推崇、赞扬的思潮,从此世界各地研究巴赫的热情更为高涨。  总而言之,巴赫的巴洛克式艺术自他的去世时便告结束,甚至他的多数子女也都全部走向新兴的古典主义。在柏林工作的次子埃曼努埃尔及被称为“伦敦巴赫”的克里斯蒂安,也只是为海顿、莫扎特等人走向主流音乐开辟道路的音乐家。


第二章 勤奋学艺勤奋的孤儿(图)

  1694~1702年,吕贝克的唱诗班  巴赫从小在音乐中耳濡目染,在民族和大众的音乐氛围中成长。他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之下学习音乐,七岁那年,进入奥赫德鲁夫的一所教会学校学习人文科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校期间,他参加由学生们组成的圣歌队勤工俭学,在各种节日和社会活动中演唱宗教歌曲。他有一副令人羡慕的高音歌喉,可以演唱经文歌和清唱剧。居住在当地教堂辖区内的信徒每个周末聚集的时候,都能欣赏到巴赫一家演绎的音乐。他的大哥约翰•;克里斯托夫弹奏风琴,父亲安布罗修斯拉小提琴或中提琴,巴赫就用他那纯净动听的声音歌唱。  巴赫就读的教会拉丁文学校在当地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他进入学校时直接念到了四年级(全校共有六个年级)。1695年的时候,全校学生就已经多达300人了,在一个居民不到4000人的城镇里,这确实是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学校规定的课程有拉丁语、写作、基础希腊语、阅读、数学、地理和自然科学等课程。除此之外,还有歌唱技巧和一般音乐的练习。  天有不测风云,命运仿佛最喜欢戏弄那些有才华的人。小巴赫在1694年至1695年前后失去了双亲,成了孤儿,被他身为管风琴师的哥哥约翰抚养长大,一直到14岁,小巴赫才离开哥哥自己生活,在学校合唱团里为自己领到了一份津贴,一份口粮。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深深意识到在这个复杂冷漠的社会中,没有一技之长是难以生存的。但他相信“事在人为”,他一边坚持学习,一边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羽管风琴。在各方面他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作为兄长,克里斯托夫还教巴赫演奏羽管键琴,并给他介绍作曲的入门常识和技巧,带他逐步步入音乐殿堂。巴赫因此更深入品味音乐之美,并能够开始欣赏意大利的弗雷斯科巴尔第,日耳曼的柏格兹特胡德、赖因肯、布鲁恩斯、博姆,还有几个古代的法国音乐家。在兄长的引导下,不久,他就弹熟了学习过的所有作品。  小巴赫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使他求知若渴。克里斯多夫当时密藏了管风琴大师黑尔贝尔的一本手抄本乐谱。对小巴赫来说,这简直就是闪耀在金字塔最顶端的明珠。可是兄长总把这本手抄本小心翼翼地锁在书柜里。小巴赫只有趁着兄长外出或熟睡的时候,借着月色,偷偷把乐谱拿出来抄写。整整半年的时间,厚厚的乐谱终于抄完了。不幸的是,小巴赫的成果被哥哥发现,粗暴地没收了。虽然如此,他却从来没有因此而失去对兄长的爱,因为他知道,是兄长把他带进了音乐的殿堂;是兄长教给了他初步的驾驭音乐的能力;是兄长照顾了他童年的生活。所以,他从来没有怨恨过,相反的,他对哥哥充满了感激之情。  此时巴赫对于路德派的教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承受亲人的死亡,使他幼小的心灵过早地刻上了宗教的烙印,他觉得宗教可以使人踏上通往永恒真理的道路,而死亡便是永恒真理的第一个标志,值得歌颂。


第二章 勤奋学艺吕内堡求学之路(图)

  当时的德国贫穷落后,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除了抄录研习他们流传出来的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是一条艰辛的求学之路。  1699年,年仅十四岁的少年巴赫独自踏上了求学之路。巴赫和同学埃德曼步行了200多英里来到吕内堡,依靠自己优美的歌喉以及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所属的儿童唱诗班录取。这是个水准很高的合唱团,虽然收入十分微薄,但少年巴赫的经济状况比之前大有改善。  在吕内堡,15名擅长合唱的学生组成教会合唱团,每星期日演唱一次无伴奏四声部戴更多声部经文歌。每3周或每逢宗教节日,演奏一次“小乐曲”,即有乐器伴奏的单声部或多声部乐曲。到合唱团一段时间后,巴赫失去了他那优美的高音,随之而来的低音音域又远不如原来的高音出众,因此他便更加在乐器演奏方面下了更多努力。  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巴赫结识了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大师博姆,他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甚至到更远一些的策勒去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传说巴赫在一次从汉堡返回吕内堡的途中盘缠用尽,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息。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没想到鱼头里藏着两个金币,原来这是有心人的施舍。巴赫感激万分,这下他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在吕内堡的圣米歇尔教堂生活期间的一个极大收获是:饱读了该教堂音乐图书馆里收藏的1555年以来的名家乐谱,有刻印本和手抄本,如蒙特威尔地、拉苏斯,意大利的卡里西米、乌切利尼、普雷托里乌斯、沙伊特,德国的夏因、许茨、哈默施米特等,总共有1102卷。主要是意大利和日耳曼大师的作品。另外在教堂的档案馆里还藏有大批管风琴曲乐谱原稿,以及古老的声乐复音音乐作品的手抄本。对于少年巴赫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座无法估量其价值的、充满着无尽惊喜的宝藏,毫无疑问这对巴赫系统的学习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借鉴。  除音乐图书馆外,还有别的一些财富。在教堂的档案馆里还藏有大批管风琴曲乐谱原稿,其中有荷兰管风琴演奏家斯韦林克、沙伊特、谢德曼、弗洛贝格、小雅各布等人的原稿。还有好些古老的声乐复音音乐作品的手抄本,如蒙特威尔地、拉苏斯、哈斯勒、普雷托里乌斯等人的作品。对一位未来的音乐大师来说,这是一座无法衡量的、时刻充满着惊喜的宝藏。  在巴赫寄宿的艺术学校任教的舞蹈教师德•;拉塞尔是法国作曲家吕里的学生,他给学校带来巴黎的气氛和乐曲。在他的影响下,巴赫见识到了法国的音乐风格。通过老师的引荐,巴赫进入吕内堡公爵的塞拉宫廷,他在那里遇见很多法国人。巴赫更好的了解了宫廷中盛行的法国风格的舞曲序曲和组曲,这对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塞拉小公国倾向加尔文教派,很少演奏宗教音乐,仅仅在小教堂里的演奏中保留了一些比如马雷、唐格勒贝尔、德拉朗德、格里尼、库伯兰、马尔尚等人的作品。  格奥尔格•;威廉•;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娶了一位法国妻子多尔布勒兹,她是普瓦图人,热爱自己家乡的舞曲。因此在塞拉宫廷里乐器弹奏的常常就是法国风格的舞曲序曲和组曲。巴赫在那里熟悉了这种曲式,以后在他创作的乐曲中曾运用过多次。  自17世纪起,各民族之间不同音乐风格的对立就已经非常明显了。这种对立首先表现在法国精神和意大利精神的不同上:法国人腼腆,有节制,爱好形式美;意大利人热情,外向,不拘纵形式。意大利是巴洛克风格的摇篮,这种风格在意大利自由地发展。法国风格在当时被视为与意大利自由风气相对立,这种风格的特征就是用简短的动作和简洁的形式,表达出明确的意念。  这两个民族的音乐家彼此成见极深。按法国风格培养出来的器乐家,拒绝演奏意大利音乐,而意大利的音乐家也排斥法国音乐。其实,一种特定的演奏技巧都是和一定的风格相配合的。  在法国,戏剧音乐始终与舞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与舞台舞曲或芭蕾舞乐曲更是不可分开。戏剧音乐在交响乐组曲中采用了舞曲组曲的特殊形式,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舞曲组曲。


第二章 勤奋学艺多元化的音乐——日尔曼风格的产生(图)

  到了18世纪,人们渐渐开始把所谓“合并的趣味”综合起来,使两种迥然不同的音乐风格之间的冲突得到缓解。日尔曼的音乐在作曲家泰勒曼的推动下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风格,众多作曲大师纷纷开始创作法国组曲,谱写意大利奏鸣曲和协奏典,同时又在其中引进“敌对的”成分。  巴赫生逢其时。在塞拉宫廷,他接触到了库伯兰奇妙的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如同在眼前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他激动万分,甚至致信给库伯兰以表达自己对他音乐的喜爱。  不过,巴赫当时主要的老师还是赖因肯,他是汉堡卡塔琳娜教堂有名的风琴师。汉堡的琴管音乐声誉很高,在吕内堡,虽然博姆的法国音乐风靡大众,但在汉堡,在风琴音乐方面占上风的却是具有日耳曼传统的对位法作品。它甚至成为一种真正的风格,仿佛在竞争、在夸耀,而且往往表现得有些过分。而巴赫正面临着一种新的生活和新的音乐观念,它不受狭小地域的局限,而是面向所有的思潮和流派,取长补短,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  1701年巴赫到汉堡旅行,歌剧和宗教音乐在许多公开场合演奏,对他来说,让他领略到一种无穷的乐趣。他欣赏赖因肯在赞美歌中美妙的技巧变化,此外他还遇见了另一位管风琴家吕贝克。  吕内堡的3年音乐生涯具有不凡的意义。巴赫把在这里所发现的一切领悟、掌握,并且将之超越,他的创作活动就这样开始了。他经历了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演练过程,把听来的和经过加工的音乐变成纯粹的创作。


第二章 勤奋学艺附:什么叫经文歌(图)

  经文歌已盛行了约有五百年,它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古典与浪漫时代的奏鸣曲形式。连弥撒曲与牧歌中,都可以看到经文歌形式。  经文歌的最大特征就是礼仪性的清唱式,因此,16世纪也被称为清唱式音乐年代。此外,经文歌还具有一些特点,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