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一瞬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战一瞬间-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抗日献金    

  1938年7月7日,汉口孤儿院亦响应献金活动,以义卖报纸所得捐 给国家。图为孤儿们蹲在地上整理报纸,准备一天的义卖活动,其爱国 之心,令人动容。    

     

    

    

    

    

    

    

抗日献金    

  1938年7月7日,武汉三镇献金活动中一个献金台前人潮踊跃。汉口设有 四处献金台,其中孙中山铜像前的献金台由马超俊夫人沈慧莲主持,蒋介石、宋 美龄均出席,党政军要人纷纷解囊。市井民众,包括家庭主妇、小贩、车夫甚至 孩子们都自动前来献金。汉口全市各店为全体店员职工捐献一个月薪水,复兴、 裕华、申新、大成四纱厂亦共赴国难。三天里,各界献金达百万之谱


第二部分:出征在武汉街头宣传抗日的女青年(图)

在武汉街头宣传抗日的女青年  1938年7月8日,日军即将大举进攻武汉,一名女宣传员登高宣讲当 前局势,引来众多民众驻足聆听。女宣传员上身前倾,与下面仰首聆听的民 众构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生动画面。


第二部分:出征华侨慰劳视察团飞抵重庆(图)

华侨慰劳视察团飞抵重庆  1940年3月,南洋爱国侨领陈嘉庚率领华侨慰劳视察团飞抵重庆,受 到各界代表盛情欢迎。陈嘉庚,福建同安人,1890年秋随父赴新加坡,经 营农、工、商多种实业。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全力投入抗日救国活动。 抗战爆发后,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全力推动爱国活 动,并捐赠大批款项襄助抗战。


第二部分:出征游击队的战前动员(图)

游击队的战前动员  1939年,浙赣边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出发之前,其 女队长在向队员做动员。由于抗日游击队均活动于穷乡僻壤之间,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加入者均为抱着高 度爱国心、甘愿奉献的青年男女。


第二部分:出征千人合唱 同仇敌忾(图)

千人合唱 同仇敌忾  1941年3月,重庆举行“国民精神总动员”二周年纪念,教育部配合此项活动,主办 千人合唱音乐大会。1939年初,国民政府撤守重庆以后,3月间提出“国民精神总动员”, 其中心口号为“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强调要纠正醉生梦死的生活、苟且偷生的习性、自私自利的企图和纷歧错杂的思想。


第二部分:出征街头活报剧(图)

街头活报剧    

  1939年,抗日宣传队在湖南某城市街头表演枪决汉奸汪精卫的活报剧。在 各种剧目中,汉奸通常都是獐头鼠目之辈,大概因汪精卫本人长得一表人才,宣 传队只好找来一位外形俊秀的小生来扮演这位反面人物。


第二部分:出征指挥演唱的少年(图)

指挥演唱的少年  1940年,儿童下乡宣传队到重庆近郊高唱抗日歌曲,以激发乡民的抗敌意 识。宣传队员虽然年纪幼小,但个个精神抖擞,尤其站在队前指挥演唱的男孩虽 个头短人一截,但指挥起来却中规中矩,神气不凡,颇有少年英雄之风范。


第二部分:出征台湾少年团英姿(图)

台湾少年团英姿  1939年10月,台湾少年团团员在浙江金华进行操练。抗战爆发,原本在大 陆倡导反日革命的台湾人立刻加入抗战行列,不少岛内的台湾人也设法冲破日人 的围堵,回到大陆参战。台籍黄埔军校毕业生李友邦等人领导闽浙沿海诸省的台 湾青年,组成“台湾义勇军”,以闽南为基地,分三个队,进行医疗、教育、宣 传等工作,“台湾义勇军”下还设有“台湾少年团”,对台籍志士子女予以照料与 教育,并训练孩子们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第二部分:出征出 征(图)

  面对日军的进犯,中国各部军队纷纷开赴前 线。甲午战争时,清兵一战即溃,庚子事变更形同闹剧一场,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仓促撤离。不过,来 年的“一·二八”事件却出现重大的转折,十九路军顽强抵抗,一展雄姿。长城抗战时,二十九军奋 勇杀敌,更似脱胎换骨。在七七事变之后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战、长沙会战等 近二十余大型会战及无数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已非城下阿蒙。抗战后期,与美英联军协同作战的中国 军队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成为亚洲战场举足轻重的力量。


第二部分:出征汤恩伯视察绥远前线部队(图)

汤恩伯视察绥远前线部队  1936年12月,参加绥远抗战的中国军事将领视察 前线,中为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1935年8月,日本指使伪蒙军向绥远东北发动攻击,绥远省省主席兼第三 十五军军长傅作义率部奋勇抵抗,遂爆发绥远抗战,战况十分激烈。11月间,汤恩伯率第十三军一部驰援,我 军展开全面攻击,歼伪蒙军,收复百灵庙,至12月9日收复重要据点大庙,重创日本分裂中国的企图。


第二部分:出征百灵庙战役中的中国军队重机枪手(图)

百灵庙战役中的中国军队重机枪手  1936年12月,绥远作战期间,天候严寒,各部冒着 零下20度的低温,向敌方据点迅速挺进,彻底消灭了伪蒙军。原本日军一手导演这次的侵略战争,期待假借伪军 向绥远扩张势力,以为侵略华北创造条件,不料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却超出日方所料,使得日军反而失去了在绥 远的据点。


第二部分:出征德式装备的中国精锐部队(图)

德式装备的中国精锐部队  1937年8月,淞沪战役爆发,拥有德式武器装备的中央教导师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前线,与日军精锐部 队一较长短。过去受到日本外交压力的影响,中国始终无法由美、英、法等国取得新式武器,也缺乏技术建 立相应的国防工业,不过由于新崛起的纳粹德国也受困于国际孤立,无法取得战略原料,在此偶然的历史条 件下,中德两国同意进行军事合作。中国供应稀有金属原料给德国,德国则派遣军事顾问团来华,协助中国 建立国防工业,提供大量新式武器,装备近二十万的兵力,并协助制定中国抵抗日本入侵的中长期作战计划。 德式装备的中国精锐部队,在淞沪战役中成功地抵挡了日军的猛烈攻势。


第二部分:出征四十九师开赴淞沪前线(图)

四十九师开赴淞沪前线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大量向淞沪地区集结,图为第四十 九师奔赴前线。七七事变后,驻上海日军不断向中国方面挑衅。8月9日,日本 海军陆战队中队长大山勇夫率水兵一员,驾军车闯虹桥军用机场,遭中国保安队 击毙。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向日本总领事交涉,希望以外交方式解决,日本政府则 一方面派员与中国政府谈判,另一方面加紧作战部署,向上海增派军队。中国政 府见此态势,遂令军队向上海各个据点推进,以应付突发事变。


第二部分:出征增援太原的中央军主力(图)

增援太原的中央军主力  1937年10月,中国军队集结太原,与日军爆发激烈战斗。其中卫立煌部驻守太 原以北的菜水焉、青龙镇、天门关一带,朱德第十八集团军主力则牵制晋东的日军。


第二部分:出征一七九旅将士奔赴前线(图)

一七九旅将士奔赴前线  1937年10月,日军陷北平、天津之后,又入忻口、娘子关,再沿同蒲路和正太路夹 攻山西省会太原。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命令傅作义部在太原四周部署阵地,迎击来 犯的日军。图为中国军队一七九旅赴前线作战,太原市民前来车站送行。火车鸣着汽 笛,在浓烟中缓缓驶离,军民皆振臂高呼口号,士气高昂。


第二部分:出征从太原出征的中国军队将士(图)

从太原出征的中国军队将士  1937年10月,中国军队步出太原古城,赴前线杀 敌。晨曦里,战士的钢盔泛着寒光,身影凝重而坚毅,苍凉而悲壮。11月初,北路日军进攻大孟、阳曲,东路 日军在鸣谦、鸣李一带阻遏中国援军。7日,两路日军逼近太原城郊,从东北西三面猛攻城垣,并以飞机猛烈 轰炸,中国军队只好向西南突围。9日,太原失守。   1937年10月,中国军队步出太原古城,赴前线杀 敌。晨曦里,战士的钢盔泛着寒光,身影凝重而坚毅,苍凉而悲壮。11月初,北路日军进攻大孟、阳曲,东路 日军在鸣谦、鸣李一带阻遏中国援军。7日,两路日军逼近太原城郊,从东北西三面猛攻城垣,并以飞机猛烈 轰炸,中国军队只好向西南突围。9日,太原失守。


第二部分:出征接受检阅的广东游击队员(图)

接受检阅的广东游击队员  1940年,广东第二游击区的游击队员出发前接受校阅。抗战爆发后,国 民政府除积极组织正面战场的抵抗外,还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游击 战。这些由国民党掌握的活跃于敌后的游击队在打击骚扰日军的同时,往往 还负有监视乃至遏制中共敌后武装的使命,双方的摩擦时有发生。


第二部分:出征转进在崇山峻岭间(1)…(图)

转进在崇山峻岭间  1940年冬,浙赣边区中国部队行进的情形。从照 片中不难看出,中国军队的运输不仅没有机械化,连可供驱使的牲畜也很少。这支行进中的队伍所使用的 运输工具竟是原始的独轮车。


第二部分:出征转进在崇山峻岭间(2)…(图)

转进在崇山峻岭间  1942年冬,江防前线,中国军队移防穿过高山大川,场 面蔚为壮观。


第二部分:出征转进在崇山峻岭间(3)…(图)

转进在崇山峻岭间  1942年冬,江防前线移防的部队搬运辎重越过险峻的山崖。四川高山连绵, 古道多沿江岸而行,不利于机械化部队作战,阻遏了日军的入侵。尽管如此,为 了保卫战时的首都,江岸两旁据点仍置有重兵,并经常进行移防,以随时迎战来 犯之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