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者参加。闭幕式上的讲话)
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联合国协会中国联合国协会是联合国世界联合会的创始会员之一,由热心联合国事业的中国公众、各界知名人士和社会团体组成,是中国人民支持和促进联合国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非政府组织。联合国世界联合会于1946年8月2日成立于卢森堡,为非政府国际组织,其宗旨是通过非官方活动,争取公众了解和支持联合国,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举办国际人权研讨会,这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就人权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互相学习与借鉴、增进了解与友谊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中国政府完全支持这一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本人任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担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的重大责任。向世界准确介绍中国的人权政策与实践,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相互了解,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我首先代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各国贵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20世纪是世界人权取得重大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国人民深刻改变自己命运的世纪。中国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枪炮声中带着巨大的屈辱进入20世纪的,也是在国家濒临灭亡、人权遭受空前劫难中步入20世纪的。在此前后的100多年时间里,由于贫穷落后,中国先后被西方列强强加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和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国家财富遭到洗劫,人民的生命和尊严遭到粗暴的蹂躏。饱受战乱、贫穷和没有人权之苦的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发展与人权,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才结束了备受欺压的历史,赢得做人的起码尊严和权利。
建国后,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建设国家过程中产生过失误,甚至遇到过非常巨大的挫折,但是,总的说,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实现享有充分人权的目标,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将生存权、发展权置于首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条件下,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人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在短短20年内,不仅使贫困人口减少两亿多,全国人民普遍实现了丰衣足食,正在迈向小康生活,而且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依法行使和享受公民政治权利的水平。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中国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在与洪水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两亿多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清洁的水喝、有住处、有地方看病,保证灾区学生都能上学读书,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使他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1931年中国水灾的规模比今年小得多,却造成了14万多人的死亡,与现在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政府使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促进。
当然,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人权状况也远非完美无缺。中国受自然、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要实现现代化,使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去年,中共十五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强调共产党执政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将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纳入到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之中,这为中国人权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为了向世界说明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从1991年以来,先后发表了十个有关人权的白皮书。但是,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被国外广泛了解,而一些关于中国人权的不正确信息却被广为传播。
今年6月克林顿访华时带了一支庞大的新闻队伍,使美国民众有了一个比较广泛地了解中国发展变化情况的机会。用法新社的话来说,克林顿访华的报道,才“使‘新中国’的形象首次深入到美国的千家万户”。至于美国的政治家和新闻媒体则对所接触到的中国实际情况大感“意外”。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有一些人习惯于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眼光看待人权问题,习惯于把一种社会制度看成是人权的化身,而把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看成是侵犯人权的表现,因此,总是把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想像为是一个反人权的国家。这种思维方式,使他们深深地陷入类似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他认为要追求新知就得先清除头脑中原有的一切错误的意见、偏见或幻想。
所说的“洞穴假相”“洞穴假相”是假设一群人一直生活在某个洞中,他们从未出过洞,从未见过别的人,也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只能从洞壁上的影子来幻想自己的模样。直到有一天,他走出那个洞,见到了别的人,通过水或镜子看到了自己的模样,才知道自己原来的想法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之中。由于受固有的“洞穴”所蒙蔽,他们无法正确认识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看不到中国的积极变化和发展,甚至把中国促进人权的努力都误认为是侵犯人权的表现。
和平、发展与人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当前正在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这是一项使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充分实现人权的跨世纪的伟大事业,也是世界和平、发展和人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中国需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有益经验,也需要得到各国的最大理解和支持。
两天来,各位专家就人权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见解,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人权方面的相互了解。相信这有助于中国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在促进人权方面的有益经验,也有助于促进国际人权的健康发展。希望把你们的见解留下,把我们的友谊带走。
谢谢大家!
第一部分 演讲录第4节 一篇特殊背景下的特殊讲话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杨正泉
这是一篇特殊背景下的特殊讲话。1998年12月20日是《世界人权宣言》发表50周年。为此,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联合国协会联合举办“面向21世纪的世界人权”国际研讨会,借此表明我对《宣言》和国际人权的积极态度和立场,介绍中国人权的进步和发展状况,说明中国的人权观点,主动开展人权对话、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是我国在复杂的背景下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人权研讨会,事先对会议能否开好存有疑虑:联合国系统和一些国家已在开展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许多要员和国际人权人士忙于各种活动,能否应邀赴会?西方有人对我国人权存有误解、偏见,他们会不会借此发难?人权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东西方的人权理论和观点存在严重分歧,会议能否顺利进行?会议筹备过程中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反复研究。会议于10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有来自五大洲27个国家的8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和高级官员(外方30人)与会,代表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气氛友好宽松,与会者普遍认为“会议开得非常成功”。
会议是由中国两个非政府组织举办的,但开好会的重要因素是政府官员的参与。代表官方出席并讲话的,一是钱其琛副总理在开幕式上代表中国政府致辞,积极评价《世界人权宣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面向21世纪的高度阐述了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一是赵启正主任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人的身份在闭幕式上的讲话,借机介绍中国人权状况的历史性变化和跨世纪发展前景,并回应会议讨论中的涉外倾向问题。两个讲话受到普遍好评。
赵启正这篇讲话的主旨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目的是主观的,效果是客观的,由目的到效果的转化因素是针对性和艺术性。赵启正经常说:“做外宣工作,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目的与效果、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通篇“讲话”的特色,具体分析有以下特点:
一、宏观着眼,精心选材。这是一篇就敏感问题、面对敏感对象的讲话,一些外国代表对中国和中国的人权状况“了解很少,误解很多”,有的甚至有政治偏见。如何“让世界更准确地了解中国”,首先在选材上着眼宏观,以求公认共识。“讲话”选择了一个半世纪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对比说明“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话”精心选择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为开篇,概述其前后100年“西方列强强加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和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人民的生命和尊严遭到粗暴的蹂躏”,这是人所共知、共识的历史事实,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讲话”重点突出了当代中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历史和人权保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赢得了独立,人民“赢得了做人的起码尊严和权利”,中国国情决定了“将生存权、发展权置于首位”;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人权”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纲领“为中国人权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另外,“讲话”列举美国媒体对克林顿总统的访华报道,在说明真实情况中指出西方一些媒体和人士“习惯于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眼光看待人权问题”的政治偏见,并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有一石二鸟之效。
二、善于用事实“向世界说明中国”。“讲话”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说话。列举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98年的抗洪救灾和美国媒体对克林顿总统访华的报道等典型事件和事例,说明中国的历史沧桑、对人权的维护,指出西方一些人出于政治目的有意对中国人权的歪曲,陷入了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洞穴假相”之中。其鲜明特点,一是在一篇短短的讲话中,这么集中地、完整地用实例说明问题,在政府官员的讲话中不多见;二是引用的典型事例都是最近发生、人所共知共识的重大事实;三是提出和回答问题主要引用外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言论,用名人名言,不是直接发表议论;四是讲两面,以正面为主不回避负面,以成绩为主不回避不足,实事求是地客观说明中国,令人信服。
三、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政府官员要讲政府的话,但又有个性特色。一是典型选材,突出最主要最典型的事实,不求面面俱到。二是短。“讲话愈短,记住的愈多”,这是赵启正的思维逻辑和讲话风格。这篇讲话只有2300多字(按照现在的播音速度只可播10分钟)。三是说自己的话,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把你们的见鲜留下,把我们的友谊带走”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