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一样了,真正的无产者越来越少了,中产阶级渐渐成长壮大了,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了,有钱就可以住高尚社区,有保安,有高科技防护系统,安全也有保证了,还怕什么呢?
富人越来越多,有钱的人不仅不怕露富,而且还争先恐后曝光,为什么?人越有钱,就越是有人要给你钱。要想让人给你钱,你就越要显得不缺钱。
银行是专门做钱生意的,低价吸进来,高价贷出去,要是没人要他的钱了,他比谁都着急。但是他的钱能给穷人吗?你都穷得揭不开锅了,就等着他的钱救命,把钱给你,命是救了,钱也肉包子打狗了,他又不是慈善机构。
不管是谁,给你钱都是有目的的(亲爹娘除外),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穷,是失败的标志(至少在经济方面),失败者难以给人信心,没有信心人家就不会把钱给你,救急不救穷,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穷人不能用穷去打动别人,那就成了乞讨,不仅人格受辱,而且收效甚微。靠同情是解决不了多大问题的,你要让人心甘情愿把钱给你,给完了还要笑眯眯地说声谢谢,你就必须找到别人的需求点,主动去满足他。
这绝不是教你空手道的技巧。每个人都必定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已的能力,有自己的作用。你也绝不是个废物,你是有用的。关键是你要让别人也相信这一点。
第三章 穷人缺方法穷人要有信用
中国有句老话“七十二行,诈骗为王”,还有一句老话“成者为王败者寇”,都说明一种实用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人们对狡诈的崇拜胜过了诚实。
道德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说谎更接近人的本性。因为人的本能就是要趋利避害的。
一个小孩子,如果他说要买文具,却把父母给的钱拿去买零食了,一定是因为零食的诱惑力太大,而他不撒谎又没有其他的办法得到钱。同样,如果他打烂了一个花瓶却说是小猫打烂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害怕,父母极有可能暴跳如雷,这件事的后果,在他看来是不能承受的。
我们往往把诚实看成是品德问题,其实,诚实同时还是个能力问题。有能力得到,就不必撒谎;有能力承受,就可以坦白直言。
而在能力方面,穷人恰恰是最欠缺的。穷人家的孩子如果把买文具的钱买了零食,很可能就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富人的孩子却不必如此,因为这只是小事一桩。
越是贫穷的地方,越容易产生道德危机。生存环境越是严酷,人就越是需要自保。同样,越是初级的、没有平等交易的经济环境,越是充满着谎言和欺诈。说到底,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资本的特性是赚取利润,成本和回报之间,永远都在核算。
讲不讲信用,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当不诚信的人大把大把赚钱,却没有不可承担的后果降临,那么“不诚信”就会成为市场普遍的选择。
在资本主义早期,为什么充满着那样多的血腥?暴力掠夺、海盗行径、绑架奴隶、征服殖民地……是因为在那样的时代,暴力是最有利可图的。
在亚当•;斯密时期,情形同样如此。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经营者的利益与公众利益往往不一致,要想获取利益就必须欺骗公众。所以那时的经营者虽然很少聚到一起,但聚会时的谈话内容,不是阴谋对付公众就是筹划抬高价格,那时商人的形象是很让民众鄙视的。
现在的西方世界,商人们都温文尔雅了,面目非常亲切,越大的企业越是注重信用,越成功的富人越是让人可信。不是现在的人道德水平大大提高了,而是现在的经济体制成熟了,各种市场关系越来越复杂,严格的规则就成了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违反规则就必定受到惩罚。
只有当不诚信成为不合算的事,诚信才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大街上,如果有人免费给你发放食品,你可能不敢吃,而宁肯自己花钱到商店里买,因为商店让你放心。正因为如此,商店也不会轻易让不合格的商品进去,败坏自己的声誉,影响自己的生意。
当信用已经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诚信就不再是谁强加给你的,而是一种自觉和需要,因为欺诈已经不合算了。
很多时候,富人不需要靠说谎来达到目的,相反说谎的风险往往大于收益,所以他选择用正常的手段来实现目标,一旦遇到挫折,他也有能力承担后果。
银行不愿意贷款给穷人,并不是出于道德的怀疑,而是因为穷人还贷的能力让他担心。
在市场行为中,道德是非常无力的东西,所谓商业道德,其实是一种经济规律,有利的事情,大家就遵守,一切的道德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
越有实力的企业,越能给人信心,越能得到信任,也就越容易得到帮助。信用是一种资格,没有实力就无法有信用的保证,在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信用就是财富的象征。
一个孩子说谎,内心常常是恐惧无助的,说谎恰恰证明了他的弱小。只有当你不必说谎了,你才真正长大了,可以掌握局面了,你才是自由的,强大的。当一个人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做事,我负责!”这就是力量的表现。
富人有信用,因为他有能力,他负得起责,而且,他是信用体系的受惠者,他知道珍惜。
穷人,虽然暂时还没到那一步,但你得学着。如果你相信信用经济是一种先进的效率更高的经济形式,如果你相信自己还没有强大到不需要任何人帮助的程度,你自己就得先成为一个有信用的人。
第三章 穷人缺方法傻人有傻福
网上所谓“愤青”,里面很少有富人。大多数的富人都是比较温和的,看上去甚至有点憨厚。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更深的内涵。
小说里如果两个情敌相争,笑到最后的,多半是看上去有点憨头憨脑的那一个。太聪明就有点让人放心不下,放心不下谁又敢托付终身呢?
傻人有傻福,因为他简单,他实在,让人信任,给人安全。和他在一起,身心就放松了,不再有那么多的算计和警惕。人首先要解除了彼此的威胁,才有可能相互靠近。傻人正因为他傻,那种憨憨的样子,让你感觉到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友好。
傻人傻,也就不敏感,不多疑,对于误解和伤害就有着更多的承受力。傻,很多时候意味着执着和忠贞,也意味着宽厚和诚实,这就让人感动,让人喜欢了,不知不觉站到了他的一边。
所以,傻人无意中得到的,可能比聪明人费尽心机得到的还多。傻人的“傻”就是他的最大资本。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要在三个儿子中选一个王位继承人。他给三兄弟每人发了一颗瓜籽,看谁种出的瓜最好,他就选谁。
瓜籽拿回去,三人都种上了。到了约定的时间,三兄弟端着自己的瓜秧去见国王。国王看见老大、老二的都长得很好,只有老三的盆里什么也没长出来。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国王把王位传给了老三。
答案很简单,三颗瓜子都是故意炒熟了的!国王要考验他们的,不是本事,而是诚实。
关于诚实的故事很多,我们熟知的最著名的是《狼来了》,一个骗人的小孩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最终被狼吃掉。
诚实才有好处,不诚实危害很大,最终会受到惩罚——这就是这类故事的逻辑。诚信有好报,傻人有傻福,很多表面上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事,背后其实都是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的。
我国西北有个俚词“凤翔改改”,意思是很笨很傻的人。词的历史并不悠久,来源也很清楚。
解放初期凤翔县有位张姓妇女名叫改改。她没念过书,脑子有些迟钝,在常人眼里是个又傻又笨的女人。长大嫁人后,男人不幸早逝,改改孤苦无依,只好在路边摆了一个卖水摊。
改改不仅不识字,连钱都不识,为了不收错钱,她找来一枚2分钱的硬币作为样板,一杯水收2分,每卖一杯,她就把别人给的钱和这枚样板对照一下,小了不收,大了也不收,纸币当然更不收。
旁人都嘲笑她傻,可她依然如故。于是当地人将她视为愚蠢呆傻的代名词,如果有人要骂你笨蛋,干脆就说你“笨得和改改一样”。久而久之,这句话竟成了当地人的口头禅。
但奇怪的是,像改改这样笨的人,虽然做的是小生意,但生意却越来越好,很多人在她的水摊前驻足观看,有人为了喝上一杯改改“2分钱”的水,专门从大老远赶来,甚至于有一天,省上一位很有名望的领导也慕名来到了她的水摊前,改改一下子在西北五省都出了名。
在聪明人眼里,改改是个傻瓜,但聪明人可能没有想过,一个连钱都不认识的弱女子,能够在几十年时间里,靠做生意,哪怕是小生意,不仅养活自己,还养活了家人,这是为什么。几十年了,多少政治风波,多少人沉沉浮浮,多少聪明人走投无路。可是改改,无论是连农民卖几个鸡蛋都会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时期,无论世界怎么风起云涌,改改始终安然地做着她的生意,衣食无忧。
抱朴守拙,向来是中国哲学中的最高智慧,傻人有傻福,这是民间的经验总结。聪明过头的人,往往不能长久,算尽机关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那种一眼看上去聪明劲一股一股往外冒的人,最终是很难做成大事的。
有很多人费尽心机也富不起来,有些已经富了的人,在小事上翻船,最后成了阶下囚,连穷人也当不成,这往往都是聪明害的。大智若愚,真正的大富大贵者,都有几分傻气。穷人更不可被小聪明迷惑。
第三章 穷人缺方法穷人要及时行动
心理学家一直说不清楚,灵感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在某个完全没有预兆的时候,突然那么一闪。但是,灵感是宝贵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有时,一个灵感就是一个事业的基础,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要把这笔财富拿到手,最重要的是行动。
美国快乐公司是美国第一家专门为7到12岁女孩服务的公司,它不仅制造了让各种肤色儿童都喜欢的黑色和西班牙玩具娃娃,而且通过捆绑销售与娃娃相关的系列丛书,使学与玩的结合变成一种时髦。2001年,快乐公司的年销售量达到3。5亿美元。
就是这样一个玩具业巨人,它的诞生却完全凭着一个已经45岁的女人的灵感一闪。罗兰,在她45岁创办快乐公司之前,曾经做过小学教师、电视台记者、教科书的撰稿人以及一本小杂志的出版商。1984年她和丈夫参加了一个在殖民地威廉斯堡举行的传统活动,在那里,她沉浸在当年殖民地的氛围中。圣诞节前,她想给自己两个8岁和10岁的侄女买个既漂亮又有内涵的玩具娃娃作为礼物,但是她没有找到,市场上的娃娃都不是她想要的那种。
突然之间,一个念头就在脑海里诞生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