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总比问题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办法总比问题多-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了跟别人进行直接接触外,你还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方法,让同事知道你的存在。例如替某些专业杂志撰稿,令行内人知道你的实力,到有需要时,他们可能会首先想起你。    
    懂得搞好网络关系的人会不断发挥和建立新的网络,扩大本身的影响力。到自己有条件开创事业时,跟你有关系的人士,往往会成为你的首批顾客。还有一点要留意,在建立网络关系时,不要只与“大腕”打交道,不妨也跟行业内的中下阶层人员保持联系,因为你永远难以估计他们什么时候可帮助你。    
    换工作并不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无须故作神秘,如果你希望有更多选择工作的机会,你需要多听取朋友的意见,把自己的意愿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让大家替你留意一下,须知道向人求助是一件很平常之事,不必担心人家会看不起你。


问题对应2:借助外力法第12节 帮人做事要实在

    一些比较不错的朋友托我们办事时,我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了给对方一个台阶,往往对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但不少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受各种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完不成的。因此,当朋友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然,拒绝别人的要求也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一所“说话技巧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儿,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的确,在承诺与拒绝两者之间,承诺容易而拒绝困难,这是谁都有过的经验。    
    有人来拜托你一件事,这人必有计划而来,最低限度,他已准备好怎样说。如果你在这方面,一点准备都没有,那么,他可能稳占上风。    
    他拜托的事,可为或不可为,或者是介乎两者之间,你的答复是怎样呢?许多人都会采取拖延的手法。“让我想想看,好吗?”这话常常会被运用。    
    但有些时候,许多人会作一种不自觉的承诺,所谓“不自觉的承诺”,就是“自己本来并未答允,但在别人看来,你已有了承诺”。这种现象,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有怕“难为情”的心理,“拒绝”属于难为情之类,能够避免就更好。    
    但要记住,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言出必行”的人,却很少有人会用宽宏的尺度去谅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理由。我们常常听见某甲埋怨某乙,说:“某乙分明答允了我……但……”事实上,某乙可能答应过某甲,但那不过是某乙怕难为情,不好意思拒绝而已,过后他仔细一想,便觉得这事儿根本不可能办成,甚至某甲自己也知道这事儿实在是强人所难。但是某甲真的会自责而不责人吗?恐怕不会的,而在旁人看来,也总是觉得某乙不对,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没人注意当初的一切了。    
    拿破仑说:“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可自拔的错误。”    
    当我们在朋友面前,被逼得“非答应不可”,而实际上明知这事儿不该答应时又该怎么办呢?    
    人际关系学家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在聆听别人陈述和请求完毕之后,轻轻摇摇头,而态度并不强烈。”    
    轻轻摇摇头,代表了否定,别人一看见你摇头,知道你已拒绝,跟着你可以从容说出拒绝的理由,使别人易于接受你不能“遵办”的苦衷,就不会对你记恨在心。    
    有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的,看来应该做,但一做起来很麻烦,比如你有一位好友做了人寿保险经纪,他来向你说了一大堆买人寿保险的好处,然后请你向他买100万元保险。你也明知此举真有益处,但是,后来当你细心一想,如果照他的要求,你每月要付出的保险费等于你收入的1/3,而目前你的收入也不过是仅可敷衍日常生活所需。你心里清楚这事很难办到,你就不妨“轻轻地摇头”,然后说出上述的理由。    
    有些人喜欢拖,或要人家跑几次来听他的最后答复,这都不是很好的应酬之道。我们不是常常听见这样的怨言:“他不答应,早该对我说呀!”    
    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有时,出于难为情,对于别人提出的请求没法一口回绝。在这种情况下,许诺就要掌握分寸,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许诺方式和方法。这里有三种方法可资借鉴:    
    一是对把握性不大的事可采取弹性的许诺。如果你对情况把握不很大,就应把话说得灵活一点,使之有伸缩的余地。例如,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这种许诺能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但一般会给对方留下疑虑。    
    二是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缓性的许诺。有些事情,当时的情况认准了,可是由于时间长了,情况会发生变化。这时,你在许诺中可采用延缓时间的办法,即把实现许诺结果的时间说长一点,给自己留下为实现许诺创造条件的余地。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老板可以这样说:“要是年终结算,厂里经济效益好,我可以给你晋升一级工资。”用“年终结算”一语表示实现许诺时间的延缓,显得既留有余地,又合情合理。    
    三是对不是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许诺。这即是说,如果你所作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还要谋求别人的帮助,在许愿中可带一定的限制词语。    
    比如,你许诺帮助朋友办理家属落户的事情,这涉及到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你不妨这样说更恰当一点:“如果以后公安部门办理农转非户口,而且你的条件又符合有关政策,我一定帮忙。”这里就用“公安部门办理”和“符合有关政策”对你许诺的内容作了必要的限制,既见自己的诚意,又话语灵活,具有分寸,还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难处(也要求人)。真是一石三鸟!    
    为人处事,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许诺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做没有把握的许诺。    
    须知,许了的承诺,就应努力做到。千万不可因一时事急,乱开“空头支票”,愚弄对方。一旦自食其言,对方一定会特别恼火。    
    万一因情况有变而没实现自己的许诺,也应向对方如实地说明原因,并诚恳地道歉,以求得对方的原谅和理解。    
    对于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办到或不想办的事情,最好及时回绝。拒绝并不是简单地说一句“不行”,而是要讲究艺术———既拒绝了对方的不适当要求,又不致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损害彼此的关系。


问题对应2:借助外力法第13节 借用他人的智慧

         一个人有无智慧,往往体现在做事的方法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然,借用别人的智慧,助己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    
         你应该明白,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够加以利用,协调别人为自己做事,与合作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誉,是成大事的基本法则。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培养某种自己欠缺的才能,不妨主动去找具备这种特长的人,请他参与相关团体。三国中的刘备,文才不如诸葛亮,武功不如关羽、张飞、赵云,但他有一种别人不及的优点,那就是一种巨大的协调能力,他能够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多一样才华,等于锦上添花,而且通过这种渠道结识的人,也将成为你的伙伴、同业、同事、专业顾问,甚至变成朋友。能集合众人才智的公司,才有茁壮成长、迈向成功之路的可能。    
         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才能,并能为我所用的人,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力量。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智慧的营养补充自己。从别人那里借用智慧,比从别人那里获得金钱更为划算。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摩西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导者之一。他懂得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就可以做成更多的事情。    
         当摩西带领以色列子孙前往上帝许诺给他们的领地时,他的岳父杰塞罗发现摩西的工作实在过度,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人们很快就会吃苦头了。于是杰塞罗想法帮助摩西解决了问题。他告诉摩西将这群人分成几组,每组1 000人,然后再将每组分成10个小组,每组100人,再将100人分成2组,每组各50人。最后,再将50人分成5组,每组各10人。然后,杰塞罗又教导摩西,要他让每一组选出一位首领,而且这位首领必须负责解决本组成员所遇到的任何问题。摩西接受了建议,并吩咐那些负责1 000人的首领,分别找到知己胜任的伙伴。    
         用心去倾听每个人对你的计划的看法,是一种美德,它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表现。他们的意见,你不见得各个都赞同,但有些看法和心得,一定是你不曾想过、考虑过的。广纳意见,将有助于你迈向成功之路。    
         万一你碰上向你浇冷水的人,就算你不打算与他们再有牵扯,还是不妨想想他们不赞同你的原因是否很有道理?他们是否看见你看不见的盲点?他们的理由和观点是否与你相同?他们是不是以偏见审视你的计划?问他们深入一点的问题,请他们解释反对你的原因,请他们给你一点建议,并中肯地接受。    
         另外,还有一种人,他们无论对谁的计划都会大肆批评,认为天下所有人的智商都不及他们。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你想做什么,只是一味认为你的计划一文不值,注定失败,连试都不用试。这种人为了夸大自己的能力,不惜把别人打入地狱。    
         要是碰上这种人,别再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苦苦向他们解释你的理想一定办得到。你还是去寻找能够与你分享梦想的人吧。


问题对应2:借助外力法第14节 借别人的钱,赚更多的钱(1)

         一个初涉商道,手头资金不足的人,怎样才能借别人的钱,赚更多的钱呢?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丹尼尔·洛维格,1897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小镇南海漫,洛维格的父亲是个房地产经纪人。洛维格10岁时,父亲和母亲因为个性不合离婚了。这样,洛维格跟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小城———阿瑟港,一个以航运业为主的城市。    
         洛维格对船情有独钟,几乎到了着迷的程度,终于高中没念完就去码头工作了。他先给一些船主做帮工,拆装、修理轮船引擎。洛维格对这一行有出奇的天赋,简直称得上是无师自通。    
         由于他手艺出众,揽的活越来越多,忙都忙不过来。于是他干脆辞职,独自开了个修理行。    
         就在洛维格即将30岁的时候,灵感开始迸发了。童年的一个小小的赚钱经历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在他9岁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