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总比问题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办法总比问题多-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成功学中,“借”的意义何在?在关系网中,“借”是核心。关系网是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把握了“借力”这一核心,就把握了关系网的精髓,就有可能通过借力,完成从没钱、没背景、没经验向成功的转化。    
    古之“借风腾云”“借尸还魂”“借腹怀胎”“借名钓利”“借力打力”“借鸡生蛋”,无不是讲究一个“借”字,讲究借助外部力量而求得发展。帆船出海,风筝上天,无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人的成功,也需要借力。    
    香港,作为东亚四小龙之一,这颗最璀璨的明珠,就是凭借与外国的大公司合营,借别人的知名品牌,借用外国原材料,借用外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从事加工制造,从事出口贸易。凭借“借风腾云”的思维,迅速使香港走向了繁荣。    
    台湾巨富陈永泰说得好:“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大部分的成就总是承蒙他人之赐;他人常在无形之中将希望、鼓励、辅助投入我们的生命中,从而激活了精神世界,常使我们的各种能力趋于锐利。    
    生命的生长,总依靠心灵从四处吸收营养,而这种营养,官能的感觉是不能觉察、不能测量的。从耳目中吸收进“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吸收不是取道于官能的视觉、听觉神经的。一个成功人士,肯定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肯定有着发达的关系网。    
    所以,一个人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在于他能获得多少人的帮助。一幅名画中最伟大的东西,不在于画布上的色彩、影子或格式,而是在这一切背后的画家的人格中———那黏着在他的生命中,那为他们所传袭、所经历的一切的总和所构成的一种伟大的力量!    
    任何人一跨入社会都应该学会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尊重,否则,单枪匹马绝对难以发展到成功的地步。    
    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亲自预先写好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    
    大部分人都有一种特长,就是善于观察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见识过人的良朋好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这是成功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宝贵的借人经验。    
    任何人想成为一个企业的领袖,或者在某项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种鉴别人才的眼光,能够辨识出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利用他们的这些优点。    
    一位商界著名人物,也是银行界的领袖曾说:他的成功得益于鉴别人才的眼光。这种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个员工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并且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不仅如此,他还努力使员工们知道他们所担任的位置对于整个事业的重大意义,这样一来,这些员工无需人的监督,就能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十分妥当。    
    但是,鉴别人才的眼力并非人人都有。许多经营大事业失败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缺乏辨识人才的眼力,他们常常把工作分派给不恰当的人去做。他们本身尽管工作非常努力,但他们常常对能力平庸的人委以重任,反而冷落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使他们埋没在角落里。    
    其实,他们一点都不明白,一个所谓的干才,并不是能把每件事情干得很好、样样精通的人,而是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出色的人。比如说,对于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他们便认为是个干才,认为他管理起人也一定不差。但其实,一个人能否做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与他是否会写文章是毫无关系的。他必须在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安排工作、组织控制等方面有专门技能,但这些技能并不是一个善写文章的人就一定具备的。    
    世上成千上万的经商失败者,都败在他们把许多不适宜的工作强加到雇员的肩上去,却不管他们是否能够胜任,是否感到愉快。        
    一个善于用人、善于安排工作的人就会在管理上少出许多麻烦。他对于每个雇员的特长都了解得很清楚,也尽力做到把他们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但那些不善于管理的人却往往忽视这个重要的方面,而总是考虑管理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样的人当然要失败。    
    很多精明能干的总经理、大主管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常常在外旅行或出去打球。但他们公司的营业丝毫未受不利因素的影响,公司的业务仍然像时钟的发条机制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们如何能做到这样省心呢?他们有什么管理秘诀呢?没有别的秘诀,只有一条:他们善于把恰当的工作分配给最恰当的人。    
    如果你所挑选的人才与你的才能相当,那么你就好像用了两个人一样。如果你所挑选的人才,尽管职位在你之下,但才能却要超过你,则你用人的水平真可算得上高人一等。    
    这不是什么特别稀罕的事情,有许多雇员的办事能力往往要在雇主之上,这些人只要机会一到,就可以立即自创事业。有很多本可以大建功业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机会,以致一生默默无闻。不少青年人刚开始工作就显示出惊人的才干和做事的能力,但后来因为有了家庭、拖儿带女,便不敢拿出全部的勇气,去像他们的老板那样搏击一番,闯出一片新的天空。虽然他们也常常想:如果自己独立奋斗,成就决不会在自己的老板之下。    
    这种推测是合乎情理的,有许多人之所以有惊人的发展,成就伟大的事业,往往是因为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比如,当美国的政治发生重大变故、国内大乱、人民居无定所的时候,像林肯、格兰特、法拉格特、谢尔曼等人便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间,担起了国家的重任。    
    一个人是唱不了大合唱的,必须借人而成事。由此可见,借人成事是至关重要的,你若忽略这一点,便只能演独角戏。    
    


问题对应3:权衡利弊法第1节 提出利弊得失,供人选择

    不论是求人办事,还是帮人办事,人们都需要选择办还是不办。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权衡利弊得失。在权衡的过程中,有的人考虑得比较周全,有的人可能就只考虑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这时就需要通过分析提出利弊得失,供人选择。    
    著名人际关系交往家卡耐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他曾租用纽约某家饭店的大舞厅,用来每季度举办一系列的讲课。    
    在某一季度开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通知,说他必须付出比以前高出3倍的租金。卡耐基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入场券已经印好,并且发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告都已经公布了。    
    当然,卡耐基不想支付这笔增加的租金,可是跟饭店的人理论是没有什么用的。因此,几天之后,他去见饭店的经理。    
    “收到你的信,我有点吃惊,”卡耐基说,“但是我根本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可能发出一封类似的信。你身为饭店的经理,有责任尽可能地使收入增加。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会丢掉现在的职位。现在,我们拿出一张纸来,把你因此可能得到的利弊列出来,如果你坚持要增加租金的话。”    
    然后,卡耐基取出一张纸,在中间划了一条线,一边写着“利”,另一边写着“弊”。    
    他在“利”这边的下面写下这些字:“舞厅空下来”。接着他说:“你把舞厅租给别人开舞会或开大会是最划算的,因为像这类的活动,比租给人家当讲课场能增加不少的收入。如果我把你的舞厅占用20个晚上来讲课,你的收入当然就要少一些。现在,我们来考虑坏的方面。首先,如果你坚持增加租金,你不但不能从我这儿增加收入,反而会减少自己的收入。事实上,你将一点收入也没有,因为我无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我只好被逼到另外的地方去开这些课。你还有一个损失。这些课程吸引了不少受过教育、修养高的听众到你的饭店来。这对你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不是吗?事实上,如果你花费5 000美元在报上登广告的话,也无法像我的这些课程能吸引这么多的人来你的饭店。这对一家饭店来讲,不是价值很大吗?”    
    卡耐基一面说,一面把这两项坏处写在“弊”的下面,然后把纸递给饭店的经理,说:“我希望你好好考虑你可能得到的利弊,然后告诉我你的最后决定。”    
    第二天卡耐基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租金只涨50%,而不是300%。    
    在这里,卡耐基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却得到了减租。卡耐基一直都是谈论对方的要求,以及他如何能得到他所要的。


问题对应3:权衡利弊法第2节 取于不知不觉中

    “予”是一种艺术,在“予”的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常常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有位大富豪新盖了幢别墅,豪华富丽,但就是缺少了点斯文气息。有人建议,何不弄两幅郑板桥的字画,往客厅里一挂,岂不就高雅脱俗了吗?    
    不过,郑板桥恃才傲物,鄙视权贵,一些达官显贵想索求书画,哪怕推着装满银子的车来,也被拒之门外。    
    这该如何是好呢?想来想去,大富豪终于心生一计。于是,他便派手下四处打探郑板桥的生活习惯和各种爱好,得知郑板桥犹爱就着狗肉喝酒,心里便有了谱儿。    
    这一天,郑板桥出来散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曲子甚雅,不觉感到好奇,这附近没听说有什么人会奏琴呀?于是,他循声而去,发现琴声出自一座宅院。院门虚掩,郑板桥推门而入,眼前的情景让他大感惊讶:庭院内修竹叠翠,奇石林立,竹林内一位老者鹤发童颜,银髻飘逸,正在抚琴而鸣。哎呀,这不分明是一幅画图吗?    
    老者看见他,立即戛然而止。郑板桥见自己坏了人家兴致,有点不好意思。老者却毫不在意,热情让他入座,两人谈诗论琴,颇为投机。    
    谈兴正浓,突然传来一股浓烈的狗肉香,郑板桥感到很诧异,但口水已经忍不住要流下来。    
    一会儿,只见一个仆人捧着一壶酒,还有一大盆烂熟的狗肉,送到他们面前。一见狗肉,郑板桥的眼睛就粘在上面,老者刚说个“请”字,他连故作推辞的客套话都忘掉了,迫不及待地狂喝猛吃。    
    风扫残云般地吃完狗肉,郑板桥这才意识到,连人家尊姓大名还不晓得,就糊里糊涂在人家这里大吃一通,现在酒足饭饱,总不能就这么一甩袖子,说声“拜拜”就走吧!    
    然而,又该怎么答谢人家呢?留点银子吧,不仅太俗,而且自己出来散步没带钱呀。于是,他对老者说:“今天能与您老邂逅,实在是幸会,感谢热情款待,我无以回报,请您找些纸笔,我画几笔,也算留个纪念吧。”    
    老者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连声说:“吃顿饭不过是小意思,何必在意!”    
    郑板桥以为他不稀罕书画,便自夸说:“我的字画虽算不上极佳,但还是可以换银子的。”    
    老者这才找来纸笔,郑板桥画完,又问老者的姓名,老者报了一个。郑板桥觉得耳熟,但又想不起来是怎么回事,还在落款处题上“敬赠某某某”。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