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建设的文化阅读--杨东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对城市建设的文化阅读--杨东平-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允忻裎幕姆⒂晌饬肯执鞘械囊桓龊苤匾闹副辏窃诤艹さ氖奔淠冢颐堑某鞘薪ㄉ枋墙屑锊患说模挥兴奚岫挥凶≌挥薪值烂挥猩缜挥芯用穸挥惺忻瘛T谖颐窍执某鞘薪ㄉ璧敝校Ω冒焉缜统鞘械挠谢裕褪前讶撕徒ㄖ⑷撕徒值馈⑷撕蜕缜墓叵到⑵鹨恢钟谢牧担以诮ㄉ璧墓讨杏Ω糜懈嗟厣缁岵斡耄唤鼋鍪欠康夭ㄉ瑁唤鼋鍪且桓雎ヅ獭U庵止诓斡氩唤鼋鍪且桓鱿执缁岷拖执鞘校⒒盍Φ囊恢中枰彩且恢窒执缘谋硐郑佣蚱莆颐悄持殖潭壬系墓俦疚缓妥ḿ揖龆鄣恼庵肿ǘ稀!�

    最近这一两年来,通过对城市现代化的一些很多误区的反思,已经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因素,出现了新的尝试,所以我们有信心、有希望相信在中国的未来,我们会出现一种真正符合现代化理想的、符合中国人居住的这么一个文化空间和城市社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杨教授给我们带来这样像北方男人一样气势磅礴的思维,和像上海男人那样十分温柔的一个讲座。下面我们首先看一看来自凤凰网站网友对您的提问,然后把发言的机会留给现场的观众。 

    这位网友叫〃网络土匪〃,他说,杨教授对李嘉诚集团投资东方广场颇有微辞,我也看到过,担忧它对古都风貌造成风景线的破坏,说80米太高,原来的东方广场的设计不是象现在这样,只有这么矮,原来是加一倍,我们知道就是您和您观点一样的一大批人士的意见致使东方广场从八十米被拦腰截断,呈现出粗壮、矮胖的姿态。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您看香港,其港督府等等权利机构的建筑,不也是淹没在周围的高层建筑之中吗?我觉得这并不难看,而且还能表现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意识,这种民主意识不好吗? 

    另外,北京饭店新楼建于周恩来时代,它也是远远的高于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标志性建筑,但至今我这个岁数的人还认为它是北京的骄傲。 

    杨东平:第一点,首先要把香港模式否定,香港模式不适于内地,香港是个非常特殊的,在一个弹丸之地上的、殖民地环境当中形成的一种建筑模式,没有任何推广或者仿效的价值。 

    主持人:方寸,只有那么小。 

    杨东平:当然,它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经营能力,那是另外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城市的保护,尤其是对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它有很多概念。第一个是保护它的基本的城市格局,包括它的中轴线,包括以四合院为主的胡同和城市的骨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保护它的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就是北京和北方的城市是一个平缓的,可以看到地平线的城市,而这样的城市在日本是没有的。所以,地平线的概念,日本人是很惊讶的,就是北方的古城是一个水平展开的,然后它的制高点是北海的白塔、景山,它的轮廓非常分明,这是一个城市特色。所以在50年代初,当时在金鱼胡同建了一个八层楼高的和平宾馆,当时梁思诚先生极为愤怒,就认为在旧城的核心部位建了一个八层楼的建筑,他当时提倡北京市的建筑不应该高于三到四层,现在90年代新和平宾馆20多层,还是30多层。 

    主持人:这个天际线的概念是从北京的正中心,如果放眼四周的话,它是渐渐可以高起来的? 

    杨东平:这是到80年代以后建立了一个城市高度控制的方案,确定一个高度控制的尺度,就说以旧城为中心,它的高度离旧城越远的话可以越高,但是在王府井那一带还是属于旧城的核心区,就是它的高度理论上不能超过40米,这里面还是一种文化取向。 

    主持人:比照这个理论和原则的话,在东方广场现在这个位置上建那么高的楼是不好的。 

    杨东平:是不好的,包括北京饭店的建筑也是不好的。北京饭店的新楼是70年代建立的,它原来的规划也很高,也是被拦腰切断,可以跟东方广场媲美,但是它的原因是政治性的。 

    主持人:为了中南海更安全。 

    杨东平:可以看到中南海。 

    主持人:是这样。这我就明白了,原来我还挺同意这个〃网络土匪〃的意见,这样一想,我会发现其实咱们中国的古诗词里、歌曲里有好多〃天际〃这样的词,比如说〃不见长江天际流〃,外国诗词是不是没有这样的东西?然后我们刘欢唱的《胡雪岩》里的主题歌是〃你就在天水之间〃,看得很远。 

    杨东平:原来在后海,后海有个银锭桥,银锭桥有个著名的北京燕京十景之一叫〃银锭观山〃,站在后海那个桥上可以看到西山,可以看到西山的红叶,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灰蒙蒙的高楼。 

    主持人:那是前几年,现在连高楼也看不见了,现在是灰蒙蒙的一片污染。 

    下一位网友他叫〃鱼香肉丝〃,他说〃我是太原人,我称之为方正之城〃,就是他称太原为方正之城,即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据我所知,中国这样的方正之城,中国只有三个,一个是我们太原,一个是我们西安,一个就是首都北京,我想的是为什么古代先人建设城市时不注意方正,把城市搞得像迷宫一般,让人觉得不好玩,听说凡是有河流流过的城市都不方正,原因是主要的街道都垂直于水,垂直那个河流建的,其它街道就变得乱七八糟,我不知道我听说的这个消息到底对不对?〃。 

    杨东平:这个消息不是很准确,因为中国古代的都城设计基本上都是方正的,它是有一整套的营造法式的,都是非常严整的,无论是西安、北京还是很多的县城,都是按照统一的营造法式。 

    主持人:这好像都是没有河流经过的? 

    杨东平:对。中国有两类城市,这些传统城市过去叫做〃城〃,而〃市〃是通过经济和贸易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和〃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在英文里面是同一个词。所以,他刚才讲的〃城〃基本上都是方正的,都是有城墙、有城门的,但是〃市〃是在商品贸易当中自发的形成了有市镇、集镇,最后变成一个(城市)。 

    主持人:好,下面的发言机会留给现场的观众。 

    观 众:杨教授刚才听了您的报告,我个人有一种比较沉重的感觉,就是说许多古建筑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或者有一种文化的底蕴而被我们无情地拆除了,但是在我们当今中国的社会,我觉得好像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提倡,或者更严重来讲,我们丧失了传统文化,比如说由于新文化运动或者说一些改革开放的影响,使我们传统文化丧失很严重,我觉得这两个之间,是不是有一个很必然或者说很直接的关系?刚才您讲的说,对这些建筑的拆除可能一个原因是商业化运作,但是我觉得商业化运作未必要导致我们一定要拆除一些历史性的建筑,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丧失。谢谢。 

    杨东平:我觉得你这个问题很好,造成当前中国在城市建设当中这种传统文化的流失,有个大的文化背景,就是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历史的传统文化是缺乏一种理性的保护和尊重的态度的,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梁思诚先生曾经提到过的一个问题,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概念当中是不包含建筑的,我们是把诗词文章、金石玉器那是作为文物、是作为古董,要保护的,甚至要仿制,但是建筑在这个之外,跟欧洲的传统很不一样,所以每一次朝代的更替,甚至业主的更换都造成对城市面貌和所居住的建筑大面积的改变,甚至是焚毁。所以,梁先生他当时就呼吁过,就是要普及关于建筑的文化,建筑是一种文化,也应该建立一种尊重和保护的态度,把它保留下来。 

    主持人:谢谢。谢谢杨教授,今天您的讲演的主题是〃对中国城市建设的文化阅读〃,现在呢,我问最后一个问好,题,您需要用一句话来回答,您读出了什么? 

    杨东平:我们这个时代还缺乏文化,还需要尊重和保留文化。 

    主持人:我们这个时代还缺乏文化,还需要尊重和保留文化。好,谢谢来自人民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谢谢杨教授光临我们的节目。圣凯诺·世纪大讲堂下周同一时间再会。谢谢。谢谢大家。 

    

    来源:凤凰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