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围城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包围城市-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ㄖ行律缦ⅰ �2002…09…25)    

  1998年中国乡村劳动力为46 432。2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70。27%。当年稳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约9 500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9年跨省流动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大省(直辖市)有:四川323万,安徽302万,湖南274万,江西229万,河南215万,重庆177万,广西171万,湖北146万,贵州138万……  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在广东省就业的占总数的49。5%,在浙江省就业的占7。7%,在上海市就业的占5。8%,在北京市就业的占5。7%,在福建省就业的占4。6%,在江苏省就业的占4。4%。  进入这6个省市就业的农民工占跨省流动的农民工总数的77。7%。在这些农民工输出大省中,各省(自治区)跨省流动农民工就业去向的主要特征是:  四川省44%和重庆市48%的跨省流动农民工流向广东,流向福建的比例分别为6。7%和10。5%;  江西省的跨省流动农民工中的59%流向广东,20。4%流向浙江,13。5%流向福建;  安徽省的跨省流动农民工中的27。0%流向江苏,18。8%流向浙江,20。5%流向上海,10。8%流向广东;  湖南省的跨省流动农民工中的89。7%流向广东;  河南省的跨省流动农民工主要流向广东(占42。9%)、北京(占14。4%);  贵州省的跨省流动农民工主要流向广东(占69。4%);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跨省流动农民工的97%流向广东。  进入广东就业的外来农民工主要来自湖南(占20。8%)、四川和重庆(占16。0%)、江西(占15。7%)、广西(占13。8%)、湖北(占11。0%)和贵州(占8。5%)。这些省市自治区的农民工占在广东就业的外来农民工的85。8%。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力就业及劳动状况(1999)》(中国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数据里的“稳定转移”,指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他们在20世纪最后10年,从数千万迅速上升到1亿左右,其中20%是跨省流动,约2 000万左右。这2 000万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中有将近一半(统计数字显示为49。5%)涌入广东,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以及沿海的汕头、惠州等大、中城市。


1。数据跨省农民工流向示意图(图)

跨省农民工流向示意图


2。“山坳上的中国”“山坳上的中国”

  鸡公车,圆又圆,推起婆娘赶孝泉。  鸡公车,一种木头做的手推独轮车。车架像大写的A,车轱辘穿在A中间那条横杠上,推车人握住A的两脚,肩膀上担着挂在A脚上的一条肩绳保持平衡,手腿腰肩协调用力,屁股扭得溜圆。车可载物,也载人,据说这就是木牛流马,发明者是诸葛亮。这种原始的车,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还很流行,乡镇或者县城街中央的石条路面,可以看见很深的一条沟,那就是鸡公车的车辙。孝泉,川西坝子一个古老的集镇。童谣里说的是,汉子用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推着他婆娘(妻子)去赶集。很浪漫的画面。  我第一次出“远门”就坐的是这种车。祖母想带我回她娘家看看。祖母的娘家在25公里外的松林乡,那时候当然没有任何车可坐,只有鸡公车。车轱辘的木拱架上垫两捆谷草就是座位了,小孩靠前,老人靠后。松林是个山乡,进山以后羊肠小道那个颠呀,现在想想也只有鸡公车才可能胜任。坐在车头,看着绵延不断的山丘和坑坑洼洼的小路,我不住地问还有多远还有多远?问得推车汉子都“毛”了,说:“已经走了大半天,快了!”  1991年在广东连县苗族聚居的山区,我又看到了那样崎岖的羊肠小道。不过这里羊肠小道的那个崎岖,即便是鸡公车,也无能为力。远处奇峰拔起,山野间乱石峥嵘,牛和人把石头踩得铮亮,就成了路。哞—,拐弯处传来牛叫声,孩子们光着脚,妇女们背着柴火,走在山道上,消失在半山腰的村寨中。  记得那一次在苗寨,进出任何一户人家都不用敲门,不用敲门是因为根本就没关门,哪怕家里无人。不闭户,可能被外人说成是民风淳朴,而我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屋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物件可让小偷眼红而伸手。除了睡觉的床和装粮食的木柜子,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这里也是广东。  儿时的松林乡和这里的苗乡,时隔三十多年,相距数千公里,却都把一条同样难走的小路留给了我的记忆。粤北的,我拍成了照片;四川的,我只能记住相关的童谣。  穷乡与僻壤是一对双胞胎,不发达,总是和路不好走连在一起。  过后我老是想起有一本曾经很走红的书,书名叫《山坳上的中国》,想找来看看,可是一直没找着。


2。“山坳上的中国”出发之前(图)

云南贡山县吉木斗乡  1997怒江大拐弯到这里江面呈现出罕见的平缓,独木舟从远古用到现在。怒族村民罗永华和儿子正准备驾舟捕鱼。


2。“山坳上的中国”村里最大的企业—酒厂(图)

四川广安县牌坊村  1995


2。“山坳上的中国”格局(图)

广东连县苗村  1991上层住人,下层住牛。


2。“山坳上的中国”山道崎岖(图)

广东连县  1991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发展的差距不是非常明显。90年代以后,东部高速发展,地区差距急剧拉大。1994年,三大地区差距比为549∶212∶100,而且呈上升趋势。即便在以经济发达著称的广东省,地区差异也非常大。


2。“山坳上的中国”舂饲料(图)

云南贡山县  1997原始的劳作方式在这里依然存在。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辖沪水、福贡、贡山、兰坪4县,共有29个乡镇,260个村(办事处),总面积14 703平方公里,居住着傈僳族、白族、汉族、怒族、普米族、彝族、独龙族、纳西族、藏族等21个民族。据1996年统计总人口456 729人,92。3%为少数民族,其中傈僳族占51%。  1997年,怒江州地方财政收入为6 09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684元。也就是说,每个农民每天的收入不足2元人民币,而且这个数字还是1990年以后“扶贫攻坚”取得的结果。


2。“山坳上的中国”磨米粉的孩子(图)

云南贡山县吉木斗乡 1997


2。“山坳上的中国”茅屋内(图)

云南福贡县马吉乡傈僳族村寨  1997丰金穗一家5口住在这间茅屋里,所有的家当一目了然。


2。“山坳上的中国”健步如飞(图)

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  1997  丙中洛乡90年代通了公路,但是有能力坐汽车出入大山的农民依然是少数。


2。“山坳上的中国”猛禽(图)

云南云龙县  1997集市上这只可怜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喊价40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达44。1%,各种珍稀动植物繁多,但滥捕滥猎的情况时有发生。


2。“山坳上的中国”赶集(图)

云南云龙县  1997


3。那个没人敢流动的年代那个没人敢流动的年代

  “晓得不,谢祥娃又遭逮回来了!”田边地头都在传,“狗日的捆起吊了半夜都还嘴硬。”  谢祥娃是生产队最壮的全劳力,担挑子、栽秧子、打谷子、拉车子,没有任何人敢跟他做对手。二十七八了还叫他“娃”,一是他还没有娶婆娘,二是没谁拿他当个人,因为他爹妈都是被管制着的四类分子(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他家过去是柏隆镇上有名的大地主。柏隆乡平川沃野,又守着官渠堰(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留下来的都江堰灌溉网络,人称官渠,后来改称人民渠)水头,水稻亩产好的可以超过千斤,是我们县有名的粮仓。但是在我插队的1970年,每10个工分才值5角7分钱,一个全劳力在农忙季节满满干1天能挣10分,平时只能挣8分。平均下来,像谢祥娃这样的壮劳力,一天挣不了5角钱。生产队人多地少,人均不到7分水田,日子过得都很穷。但是在人民公社时代,社员都非常本分,农闲时节也没有人敢跑到外面去打零工。惟独这个谢祥娃,跑了三次,每次都被大队民兵给抓了回来。抓回来当然要捆要打,但是打了没过多久还跑。我想,之所以能把他逮回来,是因为他跑得并不远,一般就跑到邻县。这次跑得最远,跑到了绵阳的一个乡镇,帮一户人家修房子,正在夯土墙的时候被这边去的人逮住了。我想,假如他跑得远一点,比如跑到广东,这边的人就没法抓到他了。不过也很难说,一是他根本没有坐车的钱,也没那个胆量;二是,广东作为反帝反特前线,警惕性更高,万一在“前线”被逮着了,他娃会栽得更惨。那个时期凡是判刑都要贴布告,很大张的纸上印着很大的字,上面细说犯人的犯罪情节、犯罪性质和宣判结果。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在县城看到一张布告,有两个中技校的学生,19岁,跑到了广东宝安县的深圳火车站被抓获,罪名是想偷渡。叛国罪加现行反革命罪,被判服刑7年。  那是一个不能流动的社会。一个没人敢流动的年代。  插队头一年住在贫协主任家,房东姓佘,他有个侄子叫佘闷娃,佘闷娃没事的时候愿意和我摆龙门阵。我四仰八叉躺在篾席子上,透过小土窗看星星,窗外蛙声响成一片。他说:“日他妈卖×,这样活着也算是一辈子?想跳农门的娃儿哪儿止他谢祥娃一个,他娃娃只不过破罐子破摔罢了。走正道,只有参军一条路。但是刘木匠的儿子去了三年,莫球名堂,还不是复员回来。招工?考学校?不要说我们了,连你们知青都没门!男的看来是没得希望了,女的还有一点希望,那就是嫁人,嫁得远远的,嫁个好地方,最好是能嫁给城里人。”  若干年后,我回生产队看望父老乡亲,村里果然有两个姑娘远嫁了,嫁去了河南。夫家虽然在农村,但男人在修焦(作)枝(城)铁路,好歹也算家属了。  闷娃悄悄跟我说,别老在人前提这个事,嫁啥呀嫁,那是人贩子贩过去的,但是人家自己愿意。


3。那个没人敢流动的年代孤独(图)

海南天涯镇  1995


3。那个没人敢流动的年代傈僳族农民居住的茅草屋(图)

云南福贡县  1997


3。那个没人敢流动的年代人头汹涌(图)

四川德阳  1984街道快被挤爆了,人头密密麻麻的望不到尽头。这场非集会的集结让城市感受到了农民进城的压力。    

  在重庆被划为直辖市之前,四川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在拍摄这张照片的1984年,四川省全省人口已超过9 000万。照片拍摄于当时还是农业县的德阳县城。那一年的10月1日,农民知道街上有庆祝活动,一早就从四面八方涌进城看闹热,街上顿时人山人海。我爬上电线杆拍下了这张照片。而农民真正背井离乡、潮水般涌入城市谋求新的生活,则是几年以后的事了。


3。那个没人敢流动的年代捡煤渣的孩子们(图)

广西清远县西牛镇 1995


3。那个没人敢流动的年代编织袋游戏(图)

广东新会县  1993


3。那个没人敢流动的年代海边(图)

广东惠阳县  1989当赶海的村民在海里捕捞时,他们的孩子便被这样放置在海边。


4。怎么维持一个家庭的开销怎么维持一个家庭的开销?

  “你不出去打工,怎么维持一个家庭的开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