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梅普莱听了管家的汇报后,让管家做几个大牌子立在各个路口,上面醒目地写明:
如果在园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
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园林。
园林还是那个园林,只是变了一个思路,保护园林的难题就解决了。
当高产抗病的土豆新品种刚传到法国时,法国农民并不感兴趣。为了提倡种植这种土豆,虽然法国当局花很大力气宣传,但是收效甚微。针对优良土豆被冷落,有人出了一个怪招。
在各地种植优良土豆的试验田边,增设有全副武装的哨兵日夜把守。此举的确显得十分神秘,一块土豆地怎么会派哨兵日夜把守呢?周围的农民无不好奇,不断地趁着士兵的“疏忽”而溜进去偷土豆,小心翼翼地把偷来的土豆拿回去研究,种在自家地里,精心侍弄,看到底有何不同。哨兵对周围的农民偷土豆,表面上似乎严禁,实际上则睁一眼闭一眼。当周围农民种的土豆获得丰收之后,此种土豆的优点就广为人知,也就普及开来,很快成为最受法国农民欢迎的农作物之一。
土豆还是那个土豆,只是变了一个思路,推广土豆优良品种的难题就解决了。
有个朋友是摄影师,经常给各种代表会议的代表拍集体照。他每次在拍照前总是喊:“一!二!三!”但常常有人在“三”字上坚持不住了,上眼皮找下眼皮,又是作闭目状。结果,被照成闭目状的人不满意,摄影师也感到很为难。
这位朋友换了一个办法,大获成功。他请所有照相的人先全闭上眼睛,等待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可改在“三”字上一起睁眼。真妙!冲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也没有,全都显得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时更精神,皆大欢喜。
集体照还是那个集体照,只是变了一个思路,照相时有人闭眼的难题也解决了。
思路一变难题解,思路一变天地宽。好思路常常能起到妙手回春、点石成金、迎刃而解的作用。好思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好思路则是万万不能的。在具备了同等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是多快好省,还是少慢差费,关键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好的思路。
一偈得道
释迦牟尼有个叫般特的弟子,为人忠厚、善良,学习也够刻苦,遗憾的是生性有些愚钝。佛祖让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仍然看不出有什么大的长进。
诲人不倦的佛祖把他叫到面前,不厌其烦、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滴水可以藏海。你不要瞧不起这首偈,不要认为它过于简单,过于浅显,稀疏平常。如果你能真正学会这一首偈,并能将其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那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般特集中精力、精益求精地专学这首偈。他日复一日地推敲琢磨,终于彻底领悟了其中的含义与奥秘。
工夫不负有心人。般特潜心学习的进步,佛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过有个愚笨的般特,所以心中自然都不服气。她们认为:“像他这样的愚笨之人怎么能讲经说法呢?”虽然她们心里是这样想,但是表面上还是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般特坦白而谦虚地对女尼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体会,希望静听。”
接着便开始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话音刚落,女尼便哄堂大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熟记在心了,还用你来讲解吗?实在是多此一举。”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不迫、一板一眼地讲下去,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雅俗共赏,新意迭出。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启蒙偈,竟让他深入浅出地讲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
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禁心悦诚服地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的地步,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从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格外敬重。
佛祖给众弟子写了一幅字:“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佛祖也给般特写了一幅字:“一偈得道。”
不错,一招鲜吃遍天,学得多不如学得精。人,总得有一样能拿得出手。
第一章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也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庄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行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如果人生没有目标,就好比在黑暗中远征。人生要有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个年度的目标,一个月份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进步就越快,对社会也就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标,只要矢志不渝地努力,就可能成为壮举。
如果将心理学家的结论用哲人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驾驭愤怒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总统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诽谤他偏袒一些人。林肯总统建议斯坦顿写一封信,回敬那个家伙,“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尖刻的信,拿给林肯总统看。“对了,对了。”林肯总统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是写绝了,斯坦顿。”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总统却叫住他,问:“你要干什么?”“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总统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很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吧。”
林肯认为,人总是有憋气窝火的时候,这种不满情绪堆在心中是有害的,反击回去或发泄给别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都不是上策。持续的愤怒会变成仇恨,持续的仇恨会变成愚蠢。愤怒一旦与愚蠢携手并肩,后悔莫及就会接踵而来。
林肯总统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南北战争接近尾声时,南部的李将军节节败退。林肯总统眼看胜利即将来到,要求部队指挥官米德将军马上乘胜追击;然而,米德将军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动作,反而花了许多时间和部属召开军事会议,议而不决。等到他终于要出兵时,敌军早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了。
林肯总统对这种后果极其愤怒,给米德将军写了一封措辞十分严厉的信,表达其心中的强烈不满。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将军:
我相信你不会对南方将领罗伯特•;李平安逃遁这一严重事件无动于衷。他原已在我军铁腕之中,作为我军最近一系列军事努力的结果,这次擒住他本可结束战争,严酷的事实是这场战争还将无可预测地继续下去。因为如果你在上星期一那样的大好时机都未能成功击溃李,又如何能在河南以三分之二的兵力达到这一目的呢?寄此希望是不现实的,我预料你不会有重大战果。大好战机的白白失去,我实在为此痛心疾首。”
米德读了这封信的反应如何?不知道。因为他并没有收到这封信!林肯总统写完信,把它收了起来,没有寄出去。直到他遇刺身亡,人们才在他的档案中发现了这封信。
林肯总统虽因一时气愤,写了这封信,但是他冷静考虑了寄出这封信的后果,最后还是决定把它束之高阁。
愤怒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时候是勇敢和美德的武器,有时候则是吹灭理智之灯的狂风。勇者愤怒时,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时,抽刃向更弱者。智者愤怒时,讲究斗争艺术;愚者愤怒时,只会一味发泄,甚至伤害无辜。人,应该支配愤怒,做愤怒的主人,而不能被愤怒所支配,做愤怒的奴隶。
最了不起的管理者
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来需求部的负责人,是当时刚刚去世的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的多年好友。
他知道,好友柯克与IBM第二任总裁小沃森积怨很深,长期不和。他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朝天子一朝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柯克一死,小沃森肯定会对自己打击报复。与其被人赶走,不如来个痛快,主动辞职。
于是,伯肯斯托克走进IBM第二任总裁的办公室。他瞧了一眼小沃森,毫无顾忌、牢骚满腹地嚷道:“柯克去世了,我没有什么盼头了,与其被人赶走,还不如主动辞职……”
奇怪的是,小沃森显得很平静,脸上还有一丝笑意。
伯肯斯托克有点紧张了,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有点摸不着头脑。
小沃森宽容了他的“叫板”,心平气和挽留他:“如果你真行,那么你就不仅能在柯克的手下出类拔萃,而且也能在我的手下出类拔萃。如果你认为我不公平,那你就走;否则,你应该留下,因为这里有许多机遇,这里需要你,我需要你。”
伯肯斯托克似乎在思考,默不作声。
小沃森继续挽留说:“如果我是你,现在的选择就是毫不犹豫地留下来。”
发牢骚并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发牢骚却总是正确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小沃森留下伯肯斯托克是极其英明的决定。伯肯斯托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比已经去世的柯克更加精明能干。在促使IBM从事计算机生产方面,伯肯斯托克的贡献最大。当小沃森极力劝说老沃森及IBM其他高级负责人,应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