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细说汉字-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鲁迅:《门外文谈》)这一多,就很难作到形体划一。同一个概念,由于时间或地区的差异,就可能造出好几个字来。而且这种异体字,越古就越多。例如一个“兄”字,在甲骨文中就有35种写法,一个“贝”字,在金文中就有60种写法。就连一个“窗。字,后世就产生了六个异体字,写作窗、牕等。这些异体字根本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不熟悉,它就会成为阅读古书的障碍。所以我们必须对异体字加以研究和整理。        
    从前有不少人认为只要《说文》中有的,就是正体,《说文》中所没有的就是“俗体”或“变体”,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因为许慎本人也往往把应该收进《说文》的形体遗漏了。所以宋人徐铉又增加了不少原有的形体。          
    异体字的类型,大体上有以下五种:        
    (1)形符不同:          
    遍徧、猫■、堤■、粘黏、糕餻、唇■等。    
    (2)声符不同:        
    筒■、秸稭、捣■、线■、笋■、验騐等。      
    (3)改换意义相近的形符:        
    辉■、睹覩、径迳、侄■、铲■等。            
    (4)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同:            
    略■、够■、群■、鹅А歌瘛⒉褢L等。        
    (5)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异体:        
    泪■、岩■、奸■、渺淼等。        
    异体字多了,自然造成学习上的额外负担和用字上的混乱。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决定精简1055个异体字,确定了810个字为使用正字。比如在以上所举的这些异体字中,每一小组的第一个字均为留用字,第二个字均为废除的异体字。比如“遍”、“猫”等均为留用字;“■”、“■”等均为已经废除的异体字。废除异体字是我国文字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精简了字数,便于掌握和使用,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三)繁简字。简体字古已有之,向上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比如《诗经》中的“於”皆写作“于”,汉《吴仲山碑》中的“■”就写作“余”,《正字通》中的“■”、“■”俗作“坟”、“听”。凡是所谓“俗体”,都是早在民间流行的简化字。这些“俗体”字尽管曾遭到过扼制,但汉字由繁趋简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今天,在我们正式使用的简化字中,有很多就是古代简体字的借用。比如:      
    “准”(■)《广韵》         “庙”(■)《字汇》      
    “双”(■)《集韵》         “恋”(■)《字汇》      
    “声”(■)《正字通》       “怜”(■)隋《董美人碑志铭》      
    “夹”(■)汉《曹全碑》    “扑”(■)《集韵》      
    “宝”(■)《宝应碑文》     “齐”(■)《正字通》      
    “尽”(■)《正字通》       “朴”(■)汉《孔庙碑》      
    “干”(■)汉《郑季宣碑》   “晒”(■)《字汇补》      
    “灶”(■)《五音集韵》     “痒”(■)《集韵》      
    “烛”(■)《字汇》         “笔”(■)北齐《■敬碑》      
    “画”(■)《字汇》        “籴”(■)《干禄字书》      
    “类”(■)《五音篇海》     “粜”(■)《干禄字书》      
    “纵”(■)《集韵》         “阴”(■)《字汇补》      
    “肤”(■);《广韵》       “麦”(■)汉《西狭颂》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和研究古代文献,不仅需要掌握简化字,而且需要掌握繁体字,掌握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只有掌握了这种关系,才不至于产生误解。比如《后汉书·丁鸿传》有“干云蔽日”的话。如果把“干”理解为“乾湿”之“乾”的简化字“干”那就错了,因为天上的云不可能有干、湿之分。这里的“干”字,是“树木参天”的意思,与“干”字繁体字毫无关系。


汉字概说细说汉字(9)

    繁、简字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在词义上本来毫无联系,而仅仅读音相同,但在简化时则采用了笔画少的。如“蒙”与“■”在词义上大有区别:“愚昧”谓之“蒙”,而“■”则有“欺骗”义。后来只是因为读音的关系,才以“蒙”代“■”了。        
    第二,有的简化字是借用其繁体字的一部分,但这个“一部分”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今天的这个简化字去理解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如今天的简化字“隶”(lì力),就是取了繁体字“■”的一部分,然而“隶”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是一只手抓住了一条尾巴的象形字。许慎说:“隶,及也。”《玉篇》就把“隶”直接写为“逮”。所以古代的“隶”字也就是今天的“逮”字,若不注意就会弄错。        
    第三,今天有些简化字,有的是古本字,如“气”(■)、“网”(■)等;有的是古通用字,如“荐”(■)、“痒”(■)等;有的是古异体字,如“礼”(■)、“线”(■)、“泪”(■)等。了解了这些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早就有了这些简化字,只不过是为了书写方便,才选择了其中笔画少的作为今天的统一使用体。    
    五  假借字的规律        
    什么是假借字,在“六书”问题中已作了简要的分析,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假借字到底有些什么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阅读文言文有什么用处。        
    (一)从汉字的形体结构来看,假借字主要有两个规律。        
    1.一个“独立”的字充当了另一个字的声符时,那么这两个字有时是能互相代替的。如:        
    (1)“(元济)起,听于廷。”(《李■雪夜入蔡州》)        
    ——元济起床,在庭上细听。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赵策》)        
    ——地位很尊贵,但是没有一点功绩;俸禄很优厚,但是没有一点勋劳。    
        例(1)中的“廷”字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字,但它充当了“庭”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就成为“庭”的假借字了。例(2)中的奉字本来也是一个独立的字,但它充当了“俸”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就成为“俸”的假借字了。        
    2.两个形声字,由于声旁相同可以互相代替。如: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替天下人倡导,响应的人一定很多。        
    (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将军身披坚甲,拿着锐利的武器,攻打无道,诛灭暴秦。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公输盘变换了九次攻城之法,被墨子九次拒 (挡)回去了。          
    例(1)的“唱”字,例(2)的“被”字,例(3)的“距”字,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符和“倡”、“披”、“拒”等形声字的声符相同,所以“倡”、“披”、“拒”可以假借为“唱”、“被”、“距”。这样的假借现象在古书中是屡见不鲜的。      
    (二)从汉字的读音上看,两个字由于音同或者音近,虽然形体上没有什么联系,有时也可以产生假借现象。如:        
    (1)“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        
    ——公输盘攻城的器械用完了,但墨子的防御之法还多着呢。        
    (2)“(白骨精)嘴唇往下别。”(《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的嘴唇往下瘪。     
    (3)“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像你(范进)这个尖嘴猴腮的样子,也该撒泡    尿照照自己。           
    例(1)的“■”,例(2)的“别”,例(3)的“抛”,是和“御”、“瘪”、“泡”同音(或音近),所以它们就充当了“御”、“瘪”、“泡”的假借字。        
    总之,不管从结构上看,还是从读音上看,都离不开音同或音近这条根本原则。如果在读音上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字,那它们就不能假借。        
    怎样才能辨别假借字呢?大概离不开以下两种办法。        
    第一,看上下文的意思,再考虑其读音。如果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讲不通,但从读音上却能与另外一个能讲通意思的字联系起来,这就有可能是假借字。如“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韩非子·五蠹》)这当中的“必”字加果解为“必须”,则根本讲不通。从上下文的意思舌,这里的“必”是“尽”的意思;那么有没有读“必”的音而又有“尽”的意思的字呢?有的。这就是“毕”字。所以“必”在这里就是“毕”的假借字。        
    第二,利用《玉篇》《类编》《康熙字典》《辞源》等工具书来辨别假借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立之■,匠人不顾”的话。这个“■”字不好解释,一查《康熙字典》就发现其中有“■通途”一条,“涂”就是“途”的假借字,问题解决了。        
    由上述可知,我们掌握了假借规律和辨认假借字的方法,对我们讲授古典文学、阅读古代典籍、理解古文的语义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之,要对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并正确地加以批判继承,就必须掌握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困难重重,“未及升堂,焉能入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