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第3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卒,选精锐分左右两翼出击。当敌人出战时,则前军力战突围,后方主力将隘口拓开,尽速脱离围地。    
    死地的用兵原则:    
    陷入退无死所的极端困境时,只有死战求生。    
    孙子进一步解释:    
    在死地上,务必安静勿躁,再向三军明白宣示,已到了不死战即败死的最后关头;然后杀牛以飨士卒,烧车以示不还,以破釜沉舟,激励士卒拼死求生的决心。在斗志昂扬至最高点时,大军倾巢冲出;敌人看到我军这种气势,就会惊慌失措,不经意间为我方留下逃生缺口。这就是所谓的“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的逆势操作法。


第四部分第11篇 九地(3)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古代的高明兵家,能使敌人的前军与后军不能互相策应,主力和小部队不能相互依恃,将领和士卒不能互通资讯;命令不能下达,兵情不能上报,士卒离散不能集中,兵士虽汇聚,队形却混乱不堪。    
    每一个将领的带兵、作战方式都有其一定模式;这些模式大都在经验中逐渐累积、建立起来的。经验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应对方式;因为大致上还管用,久而久之,就形成模式。    
    但一个厉害的将领,就是可以运用谋略,让对手的模式起不了作用;因为他往往会针对对手的特性,因人制宜,因利制权,出一些对手想都想不到、经验上也没有碰过的奇招。因为想不到,也没经验过,原来的模式发挥不了作用,方寸一乱,节奏跟着乱;因为不知道对手要干什么?更不知自己该怎么办?最后的结果,就只有兵败身亡了。    
    高明的兵家之所以老赢,是因为谨遵一个用兵的最高指导原则:    
    招式管用,能致敌制胜时才出招,否则就观望不动。    
    用兵像花钱一样,要用在刀口上;逮到了敌人的弱点,确定出手一定奏效时再出手,不但成本低,且效益高。反之,若是敌人还没露出破绽,且我方也都还没准备周全时,就展开攻势,就会造成相反的后果——成本高,效益低;更糟的是,还可能吃个大败仗呢!    
    请问:面对兵强马壮,来势汹汹的对手,该如何应对呢?    
    回答:掌握他的致命点,就能随意调动他了。    
    夺其所爱的爱,一定要以最宽广的角度来看,不仅是指敌人誓死保护的人或物,也指所有能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点。    
    对秦军而言,能致敌制胜的北山地利,就是爱。    
    对高峻而言,出谋画策的腹心皇甫文,就是爱。    
    对袁绍而言,乌巢之粮就是爱。    
    阏与之战中,赵国大将赵奢比秦军早一步据有北山优势地利,因而大破秦军。    
    刘秀大将寇恂杀了高峻腹心皇甫文,让高峻没了主心骨,忧惶无计之余,只好向寇恂竖白旗。    
    官渡之战中,曹操火烧袁绍大粮仓乌巢,彻底瓦解了袁绍的后勤基础,终于大破袁绍。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用兵的制胜原则就是兵贵神速;在敌人还不及反应时,由敌人所意想不到的道路进军;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或针对守备上的弱点,发动奇袭。    
    所谓主速:速不仅指行军、攻击速度;更指在运筹帷幄上高敌人三着,让敌人来不及反应,甚至根本想不到,因而疏于防备,再来个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在好几重保证下,敌人焉能不败?我方焉能不胜?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率军至敌国的作战原则:愈深入敌境,则士卒意志愈集中,斗志愈旺盛,让地主国的敌军难以对抗。    
    由于距本国太远,补给线过长,运输成本过高;所以,务必在敌国丰饶的原野上,大量掠取粮食,让三军饱食无虞。此外,还得好好休养士卒,不要过度劳累;集中意志,积蕴战力,详拟致敌的作战谋略,让敌人对我深不可测。    
    深入敌境极深的结果可能是:家园遥不可及,对外通讯断绝,后勤补给断线,在形式上形成孤军,随时有陷入苦战的可能,这些状况会对士卒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压力一大,很可能士失斗志,卒失战力,这一来,麻烦就大了。    
    然而,根据“事物有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规律来看,这种“孤军”状态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怎么说呢?    
    因为它会从一个极端,转入另一个对立的极端。    
    反正离家这么远了,回也回不去了,干脆死了回家这条心罢!    
    进入敌境够深了,四周都是敌军,若不把敌人打败,就不可能胜利还乡;想胜利还乡,就只有拼死力战一途了!    
    在这样的心理与现实压力下,反正什么都没有,反正没什么可输的,这一来,死也没啥可怕的。因为僵在敌境里,生与死的界线似乎很模糊了;既然死亡没什么可怕的,愿意拼死决战的士卒就多,三军决战的斗志就高昂了!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士卒陷入极端困危的地步时,因为已经坏到谷底,不会更坏了;既然已经没什么可输的了,这时,反而不再恐惧;因为恐惧过头了,反而对恐惧麻木!    
    同样的,当士卒们知道,已经陷入前不能进,后不得退的绝境时,心里面反而会沉稳坚定,意志也会逐渐于专一。    
    若是进入敌境过深,离国境、家乡极远时,这时候,士卒们的心情反而不再念家。反正一时一刻也回不去,在身与心同时受到强烈束缚的现实下,反而会把自己“局限”住——专心求胜,以求返乡。    
    不得已的意思是:穷途末路,或困于死地,或主客观情势皆不利。    
    当士卒明知道,情况已陷入极端困境,不死战即无生理时,就会拼死决战。    
    所以,一旦士卒遭遇上述:投之无所往、甚陷、深入、不得已的极端劣势时,反而可以不必宣导而谨守戒律,不刻意激励而激发奋战的决心,不特别恩赏怀柔而凝聚团队向心力,不必正式号令就能服从命令。    
    禁祥去疑中的祥,意思是吉凶的预兆。从初民时期开始,人们习惯把不能理解的事物现象都归诸于天,认为天是个有意志的主宰;也因为如此,产生了一批自称能预知未来的江湖术士,借着一些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事物,宣称能卜吉凶,断未来。而事实上,战争就是战争,天象就是天象,两者互不相干。尤其对战争而言,主导其中胜负完全在天时、地利、人和,其中的变数极多,只有能减低变数,掌握敌我情势者得胜,与任何吉凶预兆毫不相干。    
    然而,当大军陷入困境时,就难免“穷则呼天”,孙子对这样的现象很不以为然。当危机来时,只有依赖智慧与勇气以脱困求生,因为不管你怎么期待、祈求,老天是不可能派出“天兵天将”来解救你的。所以,当“兵士甚陷”的时候,现实会告诉他,不要相信怪力乱神;只有军心稳定,绝地反攻,才有机会转危为安。    
    在这种绝境下,军士会自动摒弃妖言祥瑞,军心会自然安定,不受迷惑,一心一意决战脱困,死不旋踵。


第四部分第11篇 九地(4)

    谈到这里,要特别提醒读者,孙子在这里谈的是,军队一旦陷入困境时的战术,而这些战术都是从人性的本质反映出来的。道理很简单,因为:    
    事物有向其对立面转化的特性。    
    打个比方来说:    
    有钱人最怕的是变成穷光蛋;    
    穷光蛋最渴望的是成为有钱人。    
    当一个有钱人发现财富正在大量流失,而又无能阻止时,也就是他恐惧开始升高的时候;一旦财富归零,成为穷光蛋,甚至还欠一屁股债时,恐惧会升至最高点。而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情会出现重大转折——从极度恐惧变成无所惧——反正都输光了;不但输光,还从大正数变成大负数,既然已经输无可输,心理上反而会逐渐安定下来。俗话说: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就是这种心理反应的产物。    
    孙子兵法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孙子对人性有极深刻的透视;再透过对人性的深度了解,发展出这一套因应人性以战胜攻取的战略,因而能百战不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人总有失算、受困的时候。有鉴于此,孙子特别从人性特殊的心理现象中,研拟出这一套“死地兵法”。读者们切勿本末倒置,以为用兵之道,一定要先让自己“投之无所往”、“甚陷”、“深入”,“不得已”,才能为胜之道,否则,书就算白读了!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我军士卒不累积、恋栈钱财,并不是厌恶财富。    
    我军士卒不畏惧英勇战死,并不是讨厌长命百岁。    
    决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坐着的士卒泪湿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知道,局面已到最后关头;财富、生命在这种存亡之秋,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不拼死力战,就不可能死中求存。也就是在这种绝对逆境之中,因为不再惧,所以无所惧,因而像专诸和曹刿那么有勇气!那么勇敢!    
    诸就是专诸,刿就是曹刿,这二人都是春秋时以勇敢闻名的人。前者被伍子胥推荐给吴国公子光,受公子光之托,刺杀了吴王僚;最后虽然身死,却帮公子光扫除了登上王位最大的障碍。后者曾在诸侯大会上,以一支匕首当众劫持当时的霸主齐桓公,签下了对小国鲁国的城下之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所以,善用兵的人,就好像率然一般。    
    率然是什么呢?    
    它是一种生长在常山的蛇,攻击它的头部,尾部就会救应;攻击它的尾部,头部就会救应;攻击它的中部,则头尾都会来救应。    
    请问:用兵作战,可以像率然这样运作自如吗?    
    回答:当然可以。    
    你看吴国人和越国人彼此互相仇视,一旦这两国人同船渡河;当狂风暴雨来袭时,为了生存,即使互为仇雠的吴越两国人,也会暂时放下仇恨,一起联手对抗这个可能让双方都致命的大风暴。    
    方马埋轮:方的意思是并列,方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