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数年的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这是以色列克尽职守的方式),终于找出了埃及的致命缺陷:其决策系统高度中央集权化,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与一线战事和即时信息严重脱节。
在埃及的指挥控制系统中,命令决策全都来自中央高层,且极具刚性、面面俱到,毫无回旋余地,这就使得前线将领无法根据实时变幻的战争局势及时做出应对策略。没有上级的批准,埃及的前线士兵无权开火,也无权做出任何决定。而从一线士兵到决策制定当局,又须经过层层上报,中间辗转无数级军官。以色列人知道埃及有这些缺陷,也很清楚突然发现被困于沙漠战争之中时产生的恐惧足以让人手足无措,这一切使他们确信,只要赶在埃及人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之前迅速突破前方防线、深入人烟稀少的腹地,然后在系统地分散兵力,就能彻底对敌军各个击破,令对方一败涂地。
塔尔将军最先出发,虽然他所负责攻占的地域面积最小,但其任务却是最为艰巨骇人的:在他的前方,驻扎着四支埃及部队,每一支都装备精良火力强劲,沿着位于以色列边界与苏伊士运河之间的最北路线密集分布。他没有正面与实力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展开全面对峙,而是集中兵力有选择地对埃及防线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攻击。有几次,他下令麾下三个旅将所有坦克集中到一起,形成装甲重拳出击。其火力之巨大,足以击穿埃及防线,在突破防线后,他才分散兵力,对几个关键目标各个击破。
塔尔的战略大获成功,在第一天的战斗结束时,他的部队已经越过坎尤尼斯(Khan Yunis),长驱直入到达了阿里什(Al Arish)镇,远远超出了他自己原定在第二天完成的进攻计划。当他抵达阿里什时,那里的埃及士兵们既无法与其后援部队取得联系,又被切断了同上级部门的联络,军心涣散混乱不堪,逐渐开始逃离自己的岗位。
与此同时,在南线战场,沙龙的目标是突破第一道防线,驻守在安卡特夫(Umm Qatef),然后与约非会师,一同袭击位于加保利比尼(Jabal Libni)的第二道防线。为了增加获胜的几率,沙龙使用了一个障眼法,向南派遣了一些装甲部队,使其对手误以为袭击来自那个方向,并将埃及兵力引向库赛马(Al Qusayma)和昆地拉(Kuntilla)。
陆军上校阿维汉·曼德勒(Averham Mendler)的任务是带队南下昆地拉上演这场声东击西的好戏,却没有接到对敌作战的命令。然而当他看见眼前的景象时,立即意识到埃及军方正在向北往安卡特夫派遣援兵。他没有坐等沙龙下达具体命令,而是运用了沙龙的授权,自己做出了决定,在昆地拉大败埃军。这个表面上看来不值一提的战略胜利后来被证实对沙龙在安卡特夫的全面获胜功不可没。
沙龙的部队穿越沙尘暴与敌军的密集炮火,最终突破了边防线,对早已晕头转向的埃及军队来了个四面包抄,准备全力以赴背水一战。原本,并非所有以色列部队都能及时赶来作战,重重的雷区难免耽搁一些突袭部队前进的步伐。但沙龙的部下利用夜晚行军,在清晨到来之前,都已深入埃及那迷宫般重重叠叠排布的防线之中。以军的坦克在天色破晓前冲过遍布地雷的路线前往安卡特夫,与埃及坦克部队展开了一场近距离鏖战。就在这整场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清晨到来之前,沙龙的部队攻克了安卡特夫。
战争开始后24小时,埃及大军已然分崩瓦解。这全归功于以色列人,他们动作迅速、声东击西、制造混乱。
正当沙龙的部队占得上风之时,约非深入西奈半岛西部,切断了公路命脉。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约非决定穿越哈瑞丁旱谷(Wadi Haridin)。那是一片危险的沙质地带,在此以前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只有骆驼才能穿越”的地方。他大胆地下令其部下的一个旅卸去坦克中的一切“多余分量”——几乎是所有的食物、水和机械备件——终于通过了哈瑞丁旱谷。
第二天一大早,塔尔将其部下分散派遣至各区,以确保西奈半岛北部以及加沙地带的安全。沙龙的部队在扫平了安卡特夫的残余反抗力量后,向库赛马进发。此时,约非的部队已经在靠近比拉凡(Bir Lahfan)的一场坦克战中将埃军打得团团转了。混乱和迷惑笼罩了埃军指挥部,而大多数前线部队已经自最初的岗位上落荒而逃。埃及军队间丧失了有效的联络。截至第二天中午,虽然还有半数的战斗力量完整无缺,并未受到攻击,但埃军的最高指挥部却似乎已丧失了继续战斗的意志,下令自西奈半岛全面撤退。
塔尔、沙龙和约非所取得的战果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最初的预期值,该如何继续打这一仗,上级已经没有具体的指示,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减缓进攻的势头。整个战斗期间,这三位将军反复分析他们所面对的风云变幻的局势,并据此,随机应变地做出及时明智的决策,并且天衣无缝地运用这些决策为此后的战役发掘战机。埃及人的决策速度根本不能与此相提并论。他们的反应越来越慢,最后完全跟不上战势的发展,早在他们的决策被传达至前线之前,它就已经不适合当时早已改变了的战斗局势了。
次日,加维什向他旗下的指挥官发布了新的指令。塔尔要西进至苏伊士运河扫荡一切残余反抗力量。沙龙被派遣往南,目的在于同埃及军队周旋,并将他们赶往北方。约非则要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密特拉与杰第隘口(Mitla and Giddi Passes)阻截败退的埃军,并在那里设下埋伏,等候沙龙和塔尔将埃军赶进埋伏。
开战第三天的早些时候,约非开始再次向敌军挺进。他惊讶于埃及军队溃逃的速度竟如此之快,于是当机立断,指挥自己旗下的几个旅在埃及军队之前赶到密特拉与杰第隘口与其交战。在抵达那里之后,他命令他的部下在隘口附近用炸毁的汽车残骸堆砌出一个人造通道,一旦埃军的残余力量——3万士兵和300辆坦克——由此通过,就成了瓮中之鳖。
在密特拉这一役中,以色列人使用了综合手段进行攻击。他们结合使用了人造通道、炮兵部队、装甲坦克、机关枪直接火力和空中轰炸等手段,将埃及军队陷于一个“前有狼后有虎”在劫难逃的境地。当埃及部队穿过隘口和人造通道后,他们就插翅难飞了。以色列人先借助装甲坦克和炮兵部队阻挡埃及军队前进,然后再用强劲的机关枪火力和空中轰炸将对手就地歼灭。
开战第三天,以色列终于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还剩下的就是追击撤退中的埃及部队以及保证远在沙漠那一端,一些最近空缺出的前哨岗位的安全。6月8日,开战后四天多一点,溃不成军的埃及人同意休战,这使得以色列得以再次向北部前线派遣兵力,确保了在此后同叙利亚和约旦的战争中迅速获胜。
第二章 协同作战:1967年阿以之战结果与教训
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出色的执行,以色列的这一役成为现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胜利之一。3支以色列部队,总共不过5万人,击溃了总数超过10万的7支埃及部队,并且占领了一片面积大约是以色列本土三倍左右的地区,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仅是不到400名陆军士兵阵亡、46名飞行员阵亡。虽说在战争中牺牲的任何生命都是一场悲剧,但他们的伤亡人数与预期中相比,已经少得太多太多了。
在本章节中你所看见的黑体字,就是这场经典胜利的关键所在,它们也代表了机动作战的七大原则。以色列人很清楚他们对手的薄弱环节所在,于是便针对这些弱点积极地展开进攻。在整个战争期间,他们虽然计算周全,仍然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他们集中兵力,猛攻战略要点并且屡次取得巨大收获。他们综合运用“奇”与“快”两点,在埃及阵内营造出了混乱与不确定的气氛。第一线指挥官积极主动,如曼德勒上校一般,随机应变,及时根据战势调整策略,使得敌军无法对此做出有效的反应。最后,他们在密特拉一役中富有创见地结合了辅助性武器,令埃军插翅难飞。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能够教会您,如何运用这些战略来准备和实施商业计划。现在,让我们先一一地讲解和定义这些原则。
第三章 七大指导原则瞄准薄弱环节
许多年前,我还是个希望某天能成为军官的军校学员。有一次,我正专注地看着老版《野外勤务规则》中列出的“作战原则”,这时军事长走到了我的面前。他带着善意的幽默打量了我一下,说道:“别为这些东西伤脑筋了,小老弟。在战争中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趁你的对手没注意时,对准他最脆弱的地方,狠狠地打下去,越快越好,越重越好!”
——威廉·斯利姆爵士(Sir William Slim)
冒着触犯这位军事长的风险,我们从《作战》一书中借用了机动作战的七大指导原则,它们是:瞄准薄弱环节、大胆、出其不意、集中力量、分散决策权、兵贵神速以及战力结合。当你单独应用这些原则中的一项时,它会相当有效;而当你对它们一一加以运用,或将它们协调成一个整体付诸实践时,你将战无不胜。如果你想要制定商战策略,这些原则能为你提供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框架结构。
这一章是一个独立的注解性章节,在这一章节里,我们将结合回顾上一章节中所记录的1967年阿以战争中以军的行动,加以商界具体案例,对这些原则一一进行介绍。另外,我们将预先透露海军陆战队使用了何种现代方法来训练机动作战。这是为我们在后文中建议您该使用何种方式在贵公司训练机动作战而打下的伏笔。
请留意“介绍”和“预先透露”这两个词。在以后的七章中,我们一一对这七大原则进行单独深入的分析,对每一个原则,我们都会提供数个相关案例及其解决方案,帮助您了解如何恰当地应用该原则机动作战。除此以外,我们还会给出一些反例,以显示滥用该原则可能会带来的负效应。但在这一章节,让我们先从最基础的讲起。
瞄准薄弱环节,也就是“对准对手的软肋下手”,其关键在于找到并利用对手的重大弱点,最大程度地瓦解对手的反抗能力。
正如我们在第二章中看见的,在1967年那场战役中,锁定对手的致命缺陷,是以色列走向胜利的第一步。他们没有与在规模和装备上都远较自己占优的埃及部队正面抗衡,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突破其防御线,瓦解其陈腐不堪的中央集权决策系统,由此使对手陷入一片混乱的尴尬境地。
同样的,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后起之秀MCI公司发现当时在一统电信市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有一个薄弱环节,就是长途电信服务市场。它使用统一的定价规则,按照长途电话的通话时间和距离,而不是按服务的成本收取费用。不仅如此,为了补贴它那两项无利可图的生意:本地电信服务(尤其是乡村地区的本地电信服务)和一些由于地理原因造成成本高昂的边远地区(如落基山脉诸州)的长途电信服务,AT&T大幅度提高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