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一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一行-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四,《九执历》推算交食时引进了黄平象限的概念,指出地平经纬随 

方而变迁,叫做随方眼,用来判断各地不同时分,又以黄道周分各节而记时, 

叫做断节著,这是中国天文学家还没有认识到的。 

     第五、《九执历》所用的太阳远地点的位置、黄白交点的运动周期以及 

月行迟疾大差、日行盈缩大差都比当时的汉历精确。 

     悉达的《开元占经》记载了《九执历》的内容,不但为研究古代中印文 

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印度天文学史提供了难得的一份历 

史文献。 

      《开元占经》共120卷,约60万字,杂采自上古以来各家天文星占等书 

达300多种,辑录汇编而成。 

     编纂《开元占经》的主要目的是为星占服务,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大大超 

出了星占所需要的范围。这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座重要宝库,为保 

存我国古代天文资料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它的主要成就有: 

     第一:汇编了各家星占的原始文献,包括天、地、日、月、五星、二十 

八宿的占文。 

     星占本身虽然属于伪科学,但是古代天文学往往都是和星占术交织在一 

起的,天文学往往寓于星占术之中,由星占术可以推知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水 

平。由于星占的需要,促使人们去观察天象,认识星座,观测它们的位置; 

观察和探讨日月五星运动和交食的周期;观察这些天体的运动速度及其方位 

的变化,由此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都与星占有着密 

切的关系。它为古代天象记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第二:保存了中国最早的恒星位置的观测记录。 

      《开元占经》系统地记载着中国二十八宿古今距度的不同数值,为研究 

中国古代二十八宿分度的起源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战国时魏国人石申夫(公元前4世纪中期)写的《石氏星纪》中编制了 

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但石申夫及其学派的著作早已散失,《开元占经》记 

载了石氏中官62,外官30,加上28宿,共计120座,同时给出了石氏星表 

这120座的121颗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是保存 《石氏星经》121颗恒星赤 

道坐标的唯一文献,使得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能够保留到今天。 

     第三:系统地记录了甘德(与石申夫同时)、石早夫等三家星表的星名 

和星数,为人们具体认识三家星表提供了最详细的资料。 

     第四:系统地辑录了中国古代有关天文学家对于宇宙结构和天体运动的 

理论,为我们研究古代宇宙理论提供了条件。 

     第五:系统地记载了中国有史以来直至神龙历所有历法的上元积年日法 

及其他主要天文数据,为研究中国古代历法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文 

献。 

     第六:系统地记载了麟德历的全部内容,由这些记载可以校正新旧《唐 

书》所记载的麟德历的错误,同时还补足了推入食限术、月食所在辰术、日 

月食分术等没有记载的部分,使得麟德历的文献更加完备。 

     第七,辑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这些著作后来大部分都失传了,很 

多古代文献,只能通过《开元占经》得知其大概内容,其中以东汉以来的纬 

书资料尤其珍贵。 


… Page 23…

     在唐代初年编写《隋书·艺文志》时,还有纬书81篇,《开元占经》中 

引用370多种,现在纬书几乎全部散失了。纬书中往往含有某些科学的知识, 

 《开元占经》保存纬书大量的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贡献。 

     第八,载入《九执历》。 

     由于《开元占经》是用于星占的,唐朝政府害怕把它流传出去对自己不 

利,一直作为秘本,严禁在社会上流传。到宋代时已经失传,直到1616年, 

才由安徽歙县道士程明善从古佛腹中发现。随即刊刻发行,才得以流传。 

     在浙江天台县城北的天台山国清寺,有两处一行遗迹。他为修订《大衍 

历》,曾到国清寺居留,向寺僧求教数学。后人在寺前七佛塔后建墓纪念。 

墓前立碑,上题“唐一行禅师之塔”七字。又传他到寺时,正值北山大雨, 

因而寺门前东山涧中水位猛涨,向西山涧中倒灌。今寺外丰干桥侧有石碑一 

方,上书“一行到此水两流”七字。 


… Page 2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