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格蒂在南希租借地上钻出了石油,而在喷油后的第三天,格蒂就果断地将其转卖出去了。按照与父亲的协议,他取得了这次转卖利润的30%——11850美元。由此,他开始把石油作为自己的事业来经营。
第59节:石油大亨(2)
康丽
享乐中打造的格蒂帝国
1916年5月,他与父亲合伙创立了“格蒂石油公司”,他和父亲的股份分配和当时协议中一样,你七我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石油价格涨了将近一倍。格蒂家的财富也随之膨胀。保罗仍和一批掘油者住在塔尔萨的旅馆里。这里像纽约的股票交易所,熙熙攘攘的石油商搜集有关油价和油矿的行情,交换租借地买卖的信息。保罗在这里做租借地中间人的生意,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并同时扩大了自己的租借地。
当时,石油商中很少有人认识到地质学在石油开采中的实用价值,他们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认为哪里有油就在哪里钻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保罗却与那些人不同,他听从了地质学家的劝告、把目光从竞争激烈的地区转向没有人注意的库欣油田北面和西面的红土地带。不久,他果然在那里发现了加伯和比林斯油田。
仅仅5个月以后,他发现自己的资产已经达到100万美元了。保罗年仅24岁就成了百万富翁,他踌躇满志,觉得这一辈子够用了,于是决定“退休”。他要把工作丢到脑后,好好地玩乐,尽情享受。
一段自由散漫的日子过后,保罗天性里不安分的因子又在蠢蠢欲动了,而当时加州新的石油潮又在兴起了,不甘寂寞的保罗决定重返石油业,东山再起。
1921年末,格蒂家以693美元在圣菲斯普林斯附近买下一块山地,这是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举措。到1923年,这块地上年产油量达到7000万桶以上,并在此后的15年里,创造了640万美元的价值,真可谓是一本万利了!保罗认为这是他的功劳,他声称,如果不是他选定了那块地,他们家在20年代将一无所获。
1930年,老乔治病故,他给妻子萨拉留下了1000万美元的遗产,并把遗产的控制权交给指定的遗嘱执行人和他的副手;保罗只得到50万美元遗产。这对保罗·格蒂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妨碍了他进一步施展手脚。
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大萧条,股票市场崩溃。当大多数投资家和商人纷纷退缩和躲避的时候,格蒂却逆流而上,断定这是他施展才华、创建一个大型石油综合企业的良机。
当时许多石油公司的股票已跌到相当于原来几分之一的价格,而股票的持有者们仍继续抛售。格蒂看中了加利福尼亚的两家石油公司,它们是墨西哥海滨联合石油公司和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这两家公司在凯特尔曼山油田拥有宝贵的地皮。格蒂的母亲萨拉反对购买股票,他就绕开母亲,设法说服公司的董事们,用贷款购买了300万美元股票。
可是,当时股价的下跌让保罗的压力十分沉重,在这段期间,保罗的胆量和毅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为此,他不得不放弃了海滨联合石油公司,专心对付太平洋西方石油。他曾这样说:“如果这次失败,我将身无分文,一无所有了。”而为了完全控制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的股份,到1931年,他用完了自己的全部存款。
终于,掌握大量资金的母亲松开了紧紧掌握在手中的资金,给儿子以援助,帮助保罗渡过了难关。这时,海滨石油公司已经被当时的石油巨头——美孚所控制,面对巨头的挑战,保罗表现出他极大的勇气和持久的耐力。他的表现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起初,和美孚交手了几个回合的保罗总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但他毫不气馁,等待着机会的到来。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要对全国最有权势的家族财产进行审查,而作为美孚的最大股东——洛克菲勒必须坦白他的所有股份,为了免去高额遗产税,洛克菲勒决定出卖一部分股份。保罗没有放过这个机会,通过朋友,他得到了洛克菲勒在海滨10%的股份。
这只是开始,在后来的10多年里,格蒂又不断地扩大他的股权,到50年代初,海滨联合石油公司的董事会里除一人之外,其他的董事都是在格蒂的股份下产生的,这也就是说,格蒂那时已经完全控制了这家公司。
二战结束后,在战争中大发战争财的保罗已经快60岁了,但却雄心未减。他敏锐地感觉到未来的石油发展应该是中东,那里将会是未来的世界油库,而格蒂家族的前景也取决于中东。他要在中东开发石油,在美国的炼油厂提炼。但当时中东地区已被英国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7家大公司所控制,要想打进去很困难。
没有人会想到,格蒂最后看中了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之间一块不毛之地,这是一个属于两国共管的中立区,是一大片沙漠。格蒂的石油地质学家驾着飞机从空中观察地形地貌,断定那下面埋藏着石油。经过谈判,格蒂获得了60年石油开采特许权,但他必须满足沙特阿拉伯提出的相当苛刻的条件,要冒极大的风险。美国石油工业界许多人公开指出,格蒂这样做注定是要破产的,他们认为那里根本不可能出油。
格蒂却很有信心,他敢于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在沙特开采石油成本低廉,着眼于石油价格上涨因素,他断定那块地从长远来看是必定能赚大钱的。
在4年中,格蒂先后投下了4000万美元,但只产出少量劣质油。这种油很难提炼,几乎没有商业价值。石油工业界的预言似乎已经被验证了,连格蒂本人也显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毕竟他已经不再年轻了。
然而,在经历了4年之久的不断挫折之后,成功意外地降临了。1953年2月10日,这片不被看好的土地上发现了含油砂层,接着就开始向外喷油。这一发现彻底扭转了格蒂的命运,美国《幸福》杂志称这一发现是“伟大的、历史性的”。高产油井被一口接一口地打了出来,一个月内,格蒂公司的股票从23.75美元猛然上升到47.75美元,格蒂的财富又开始成倍地增加。
根据石油地质学家们保守的估计:格蒂的中立区油田储油量在13兆亿桶以上。为此,格蒂在各地建造和购买了炼油厂,从1954年起,格蒂开始营建他的超级油船队,在洛杉矶、纽约,他以惊人的速度建起了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的新办公楼。1957年,格蒂的资产就已超过10亿美元。这一年,《命运》杂志列出美国最富有的人名单时,格蒂名列榜首。
第60节:石油大亨(3)
康丽
拥有100位情人的花花太岁
在是个传奇企业家的同时,格蒂也是个花花公子,不负责任的父亲,自私吝啬的人。
他结过5次婚,其余的外遇更是不计其数;他最小的儿子6岁时需要开刀,尽管格蒂声称这是他最喜欢的孩子,但还是漠不关心,抱怨医疗费用很贵,继续在欧洲寻欢作乐,最终这个孩子死去了。或许是对这个父亲不负责任的报复,无论是他的孩子还是孙子,没有几个生活是幸福的。
20世纪70年代格蒂家族的悲剧更是震惊世界:儿媳服用了过多海洛因而死亡,另一个儿子自杀,孙子遭到绑架被残害。而在孙子被绑架的时候,他还心疼自己的钱不愿拿出赎金,最终在收到了孙子的一个耳朵和一束头发后屈服了。
格蒂还在自己的住处安装了公用电话,还装上锁,因为他多次抱怨家里的工人偷打电话。关于他吝啬的例子举不胜举,他每次去吃饭只付自己的一份,买别人的饭店却还要对方发电报,来节省下电报钱,跟女朋友吃饭却不愿意付钱。他声称要给他的100个情人留下遗产,于是他就不断地修改他的遗嘱,多达25次。而在他死后,许多与他有关的女人只感到失望和愤怒,她们认为格蒂欺骗了她们每一个人,遗嘱里钱根本就不多,有的甚至少到带有侮辱性。甚至于他死后,做悼念仪式的牧师的钱也没有兑现,这个仪式等于是免费的了。
但至少,他还做过一件好事,就是对艺术的热爱。他说:“一个不爱好艺术的人是一个没有完全开化的人。”对格蒂而言,或许这样可以使他得到上流社会的尊重,也可以逃避过高的遗产税。
他收购了大量的名画、家具,尤其是在经济萧条年代艺术品跌价的时候。最终,1968年,琼·保罗·格蒂博物馆建成了,保罗终于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那就是: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任何人,只要脚上穿鞋,都可以进来观赏。这所博物馆为保罗挽回了不少声誉,不管人们怎么议论这个曾经的世界首富,但毕竟只有艺术——这个永恒的东西存留了下来,而那些曾有的荒唐事迹已经随着历史飘然远去了。
成功秘诀
生逢冒险家盛行的时代,生于冒险家的家族与地域。
有倾家荡产买下中东不毛之地的气魄及眼光。
敢于向世人宣告自己是拥有100位情人的花花太岁。
第61节:橡胶大王(1)
康丽
橡胶大王——李光前
财富档案
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他所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当代新马、以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杰出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是世界 十大华人富商之一,曾被授予马来西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新加坡政府聘请他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企业类型
橡胶业。
成长记录
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神采,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市民们倾城出动,自发为一位老人送行。商界人士惊闻一代巨贾离世,教育界痛悼丧失了一个好的教育家,全世界的华人为没有了一位领导者而落泪。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这个引起了诸多惊讶的人就是声名远扬的华人实业家——李光前。这位一生热心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逝世,不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大损失。
漂泊流浪的少年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原名李玉昆。小时候,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经济困难,手头拮据,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
1903年秋天,年仅10岁的李光前随父亲自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求生计。开船不久,气温剧降。当时船上多是福建人,来自穷乡僻壤,去南洋谋生。所以衣衫单薄,冻得直打哆嗦。
当时船上还有一个人,就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他看到大家被冻成那样,就吩咐仓库保管员:“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船上旅客不管张三李四纷纷报名说姓陈,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不久,陈嘉庚到各船舱巡视,看到大家都领到毛毯,很放心。可是当陈嘉庚走到船舱的一个角落时,看到一个小孩子在那里打哆嗦,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没去领毛毯,这个小孩子说,我不姓陈,不敢冒领。而这个小孩子就是李光前,他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来到新加坡的李光前,开始进入当地英印学堂就读。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还坚持去养正学堂学习中文。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得到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